1、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站起来是指中国实现了
A.民族独立
B.社会主义
C.全境解放
D.国家富强
2、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
A. 四项基本原则 B. 科学发展观
C. 五大发展理念 D.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1953年初,国家组织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全国登记选民为3.2亿,占18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 %。按选举法规定,基层政权的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下图是当时基层选举的宣传画。其目的是为了配合下列哪一会议的召开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4、中国出兵朝鲜最根本的原因是
A.美国敌视中国,对新中国不满
B.美国想称霸世界,中国对其构成威胁
C.中国是大国,应当发扬大国精神
D.美国侵略朝鲜对中国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
5、时下,人们常用“最美”一词赞美危难关头舍己为人的英雄,如抗击疫情的“最美逆行者”;将留守儿童视为己出的“最美乡村教师”……70年前,有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抗击美帝野心狼。他们是( )
A.中国工农红军
B.中国人民志愿军
C.八路军
D.人民解放军
6、八年级某班同学开展了社会实践调查,下面是他们拟定的实践调查项目,据此判断他们的调查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城市( )
公园自行车道的修建 高架修建以来的交通状况 高铁修建后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 |
A.居住环境的变迁
B.娱乐方式的变化
C.电信网络的发展
D.交通设施的完善
7、在我国改革开放筚路蓝缕的创业路上,有两座城市注定大名鼎鼎。一座作为“试验田”,在1980年率先拥抱世界;另一座虽为“旧窗口”,却在1990年焕发出了新活力。其中“新活力”指的是( )
A.深圳为经济特区代表
B.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D.开放天津等沿海城市
8、以下语句摘自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的日记。对日记中的事项按发生的先后顾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狗剩说:“现在已经发展到信息社会,你和我妈没有电话怎么能行呢。”
②当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间地头时,一些人禁不住热泪满面。
③生产队在俺家门口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
④俺媳妇菊兰和几个妇女偷偷去摘喂牲口的苜蓿,后来摘不到首蓿,便偷偷掐些小麦叶子回来,用麸子拌成菜疙瘩吃。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9、被称为“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纯文学作品”是( )
A. 《东方红》 B. 《你在高原》 C. 《青春之歌》 D. 《建党伟业》
10、2018年4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下列人物哪些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雷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贫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出现在( )
A. 抗日战争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土地改革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12、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双十协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后一体制指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混合经济体制
14、学习历史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与推论的对应关系搭配准确的是
A.A B.B C.C D.D
15、标志“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的事件是( )
A.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B.“四五”运动
C.“四人帮”被粉碎
D.“九一三”事件
16、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以下了解中国现代史材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A.有关新中国成立的电影 B.土地改革的著作
C.香港回归历史照片 D.三大改造亲历者日记
17、1984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除现在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同年,中央作出了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决定。“这14个城市”中属于山东省的是
①青岛
②威海
③烟台
④日照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18、“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澳门回归后社会发生的根本变化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主权归属的变化
C.经济制度的变化
D.生活方式的变化
19、“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方针,它既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以上言论描述的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背景
B.“一国两制”的内容
C.“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D.“一国两制”的特点
20、“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元朝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A.藏族
B.畏兀儿族
C.回族
D.党项族
21、十年文革时期,林彪和___________两个反革命集团作恶多端,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最终没有摆脱历史的惩罚。
2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 __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3、中国梦宏伟蓝图
(1)首次提出中国梦: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__________,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当选为国家主席,他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________、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质是________,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3)两个“百年目标”: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__”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_____。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O年时,建成_____,实现_____。
24、科学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在中共十八大上,_______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_______ (会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5、请写出与下列荣誉称号相对应的人物名称。
(1)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2)杂交水稻之父——
(3)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4)两弹元勋——
(5)解放军好战士——
(6)党的好干部——
26、中美建交
(1)原因:随着中国________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过程:
①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问中国;
②1972年,________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_;
③_____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7、_______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8、导弹部队的发展
(1)____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导弹部队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____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
(2)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____。
29、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_________,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30、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探究题。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两大强国,它们的关系直接影响世界格局,请我们一起探究中美关系。
【任务一】梳理知识
(1)建国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2)乒乓外交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小球指乒乓球,“大球”指什么?
(3)1972年中美之间有何大事发生?中美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任务二】解决问题
(4)建国后,美国对华态度有何变化?
(5)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三】
(6)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32、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
3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的?
34、“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她(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的“新”表现在何处。
材料二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合1921—1949年的历史,从指导思想、领导力量、斗争方式等方面,概述中国人民能够站起来的原因。
材料三 1950年,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硬是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第二年种上花生和棉花,当年喜获丰收。梅家村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材料三与哪一运动有关?结合材料三总结这次运动的作用。
材料四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材料五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5)材料五反映了中共中央做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