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所学的知识填空。
1.《七律·长征》中,“______,_______”一联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感动于无数先辈“鞠躬尽瘁,_____”的奉献精神,“捐躯______,_____”的壮志豪情,以及“位卑未敢_____”的赤胆忠心。耳边仿佛还回荡着“祖宗疆土,______,____”的铮铮誓言。
2、比一比,再组词。
①遭( ) ②熄( ) ③伸( ) ④涯( )
⑤糟( ) ⑥媳( ) ⑦呻( ) ⑧崖( )
3、理解诗句填空。
1.《有的人》这首诗是诗人___________为纪念________________逝世13周年而写的。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是一个______句,表现出鲁迅先生为了革命事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拼音写字词。
魔术师的表演精彩极了!只见他从xiù_______子里变出一根小gùn_____儿,只轻轻一shuǎi______,那小gùn______儿shùn______间又变成了一把花伞;接着,他把手往衣jīn_____里一伸,一只扑着翅膀的鸽子便飞了出来……台下的观众fèi_____腾了,bào_____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5、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课外书名 | 情节 | 人物 | 性格特点 |
《_______》 | 有一次阿廖沙出于好奇,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大病一场。 | 外祖父 | _______ |
《_______》 | 雨来为掩护李大叔被鬼子抓住,经受了鬼子的严刑拷打,最后脱险。 | 雨来 | 勇敢、机智 |
《_______》 | 洛佩蒂为了救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自己却被车子轧伤。 | 洛佩蒂 | _______ |
6、阅读诗歌鉴赏,完成答题。
浣溪沙
【宋】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选自《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
【1】这首词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下列哪一项暗喻自己身处山水之中?( )
A.百亩中庭。
B.门前白道。
C.小院回廊
D.山桃溪杏。
【3】这首词的下阕写出了王安石晩年怎样的境况?( )
A.孤独寂寞。
B.悠闲自在
C.穷困潦倒
D.淡泊宁静。
【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浣溪沙”是这首词的题目。
B.“百亩中庭”写出了王安石家的庭院十分宽敞,足足有一百亩。
C.“为谁零落为谁开”写出了王安石心中的困惑,他很想知道当中的答案。
D.“半是苔”说明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来客,也表明主人心情不好,无心打扫。
7、古诗词。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渔歌子》描写的季节是 ______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
【2】这两首词都采用了_____(A.直抒胸臆 B.借景抒情)的写法,其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8、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问客从何处来。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__时偶然写得的。
【3】本诗中通过诗人的“变 ”——“___________”和“不变”——“____________”之间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9、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世界需要爱。②没有爱,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③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 ;)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上琼浆。④( )在爱的怀抱中,( )能幸福地成长。
【1】第②句有语病,应该这样修改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③句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写在方框里。
【3】在第④句的括号里写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4】仿照文中画“ ”的句子,再续写个句子。
爱如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请你根据故事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恩重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势不可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为什么多年之后,阿炳能从泉声里听出这么丰富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五段,按已经划分好的层次,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填写。
第一层:阿炳拿起二胡,通过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倾吐给____________。
第二层:起初,琴声____________,似乎是阿炳在赞叹________________,在怀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思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随着旋律的________________,乐曲进入了__________,表达出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乐曲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阿炳告诉人们,他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爱__________,他爱__________,他爱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游龙华公园
星期天,我们游览了桃花盛开,曾经洒过烈士鲜血的地方——龙华公园。进了公园,我们先走向“桃园”。不一会儿,满园桃花便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的桃花品种繁多,有“仙桃”、“白桃”、“日日桃”,桃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红的像一团火,白的像一片云,还有黄的紫的,真是五彩缤纷!微风吹过,送来屡屡清香。
“你们看,那儿有许多蝴蝶!”一个同学指着前边说。我们望去,一些枝头果然有许多蝴蝶在随风摆动。可是走进一看,他们不是蝴蝶而是花。这种花的形状、颜色和蝴蝶十分相像,所以人们称它为“蝴蝶花”。
饱览了桃花后,我们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两旁松柏耸立,四周铺满嫩草,外面围上圈整齐的冬青。纪念碑上刻着:“龙华载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样红。”读着碑文,我们仿佛看到了烈士们正横眉冷带开血的刺刀,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龙华的桃花……
离开纪念碑,鲜明的路标把我们引向画廊。画廊里展出了许多烈士的照片,照片下有烈士的生平简介。这里陈列着烈士的手稿。这些手稿纪录着烈士们的战斗历程。
我不禁低语着:烈士们安息吧!我们一定要沿着革命的路走下去。
【1】作者在龙华公园看了几个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抄出概括全文的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抄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抄出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家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以从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流传下来的。
我父亲别无嗜(shì)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的名著,曾使他每每陶醉于其中。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一本本“苦书”——这,说来话就长了。
母亲生完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我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降临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 突然 忽然)下床了!
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时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别无嗜好:__________________。②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四段选择括号里恰当的词语填写并解释。
________下床了,这个词表示________,也表现了全家________的心情。
【3】“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这句话中的“秉承”是指___________,“父亲的精神”是指_____________ 。
【4】“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这句话中的‘苦’字为什么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留给我们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美文欣赏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13岁时就是村里儿童团团长。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呲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
“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
“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们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
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地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
王朴西对日本鬼子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警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发下的警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捉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年仅13岁的小英雄王朴英勇地为自己的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请用双横线、曲线、双曲线分别画出描写王朴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
【2】画横线句子是对人物__________的描写,该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原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槐树花真香
晚霞在炽烈地燃烧着,似乎能听见被它烤焦的树梢在噼啦作响,小山村显得更加恬静了;村头上有一棵洋槐树,槐花开得正盛,粉嘟嘟的,连晚霞里也溶进了它那淡淡的馨香。
洋槐树下坐着一位老奶奶。她已经很苍老了,头上白发稀疏,脸上的皱纹密密麻麻,眼窝很深,颧骨很高,像一块褐色的石头。她那裸露的瘦胳膊上,有一块块栗子皮似的老年斑。她手里抚弄着两只毛茸茸的小雏鸡,向着落日安详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似乎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
在她的身边,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这姑娘长得像晚霞一样光彩动人。光润润的小脸蛋儿,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有潮乎乎的红嘴唇,都如含苞未绽的洋槐树花一样鲜嫩。她正伏身在一块平展展的大石头上,面前放着铅笔盒、作业本,还有几块口香糖。她那只捏着钢笔的右手支着下巴,歪着头向远处凝视着,像是看着满天的彩霞,又像是看着老奶奶。
在她们的脚下,是一条清凌凌的小溪,镀了金的溪水静静地流着,听不见一点儿声响。
女孩突然说话了,那声音像是从天边的遐想中寻找出来的:“姥姥您说,人为什么活着?”
“这太阳真美,槐树花真香。”老奶奶喃喃地说。
“姥姥,您给我说说呀。要不,我的作文完不成了。”
“真是的,我活了快八十岁,怎么就没工夫看看这太阳,闻闻这槐花呢?”
“姥姥,您快说呀,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女孩显得有些焦急了。
“活着就是活着呗,还管它为什么!”老奶奶漫不经心地说。
“姥姥,您是怎么活过来的?”
“我那会儿也不想活。你姥爷死了,我本想跟他一起去,可放不下你妈。你妈才你这么大……”
“为了你妈,我活下来了。这不,也是一辈子……”
女孩不再发问了。她望着山顶上的落日,又陷入了静静沉思。那太阳很大,很红。老奶奶又喃喃自语:“这太阳真美,槐花真香。”
忽然 女孩那稚气的脸颊上闪过一道霞光 她似乎悟出了什么 埋下头在作业本上刷刷地写上了两行字 落山的太阳真美 盛开的槐花真香
【1】给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请根据提示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短文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填空。
①文中“槐树花”代表_________,“夕阳”代表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对老奶奶和小女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老奶奶的两次语言描写,“喃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短文两次写这句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短文,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尼克,过冬的粮食不是都收藏好了吗?你还在忙什么啊?”其他老鼠问道。
(把其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尼克回答:“我在干活呀!”
(改为转述句)
(3)如果没有严冬,我们未必能觉察到四季的可贵。(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4)你已经表了决心。你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做。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6、按要求写句子。
1.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改为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带病坚持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我们不会忘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在奔驰。(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刻苦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变魔术,改句子。
1.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2.用打比方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写具体。
一阵风吹过,枯黄的树叶就像
18、按要求改换句式
一阵风吹灭了蜡烛。
①“把”字句:________
②“被”字句:________
19、请写一句话,用上一个或者两个分号。
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仿写句子)
“问”常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不会相差这么远。(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亲人,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修改病句之前要先读句子,分析句子的病因,病因主要有前后矛盾、语意重复、语序颠倒、搭配不当、归类不当等。本题的“亲人”包括“父母”,因此是语意重复,要把“亲人”去掉。
4.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请你通过一件事来写一个人,注意写出他(她)的特点。题目自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