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和下面句子中的“协调”意思不同的是( )
小常想制作读书笔记本的封面,名字为《幽幽书香》,他还想配一句名言,让封面上的内容更加协调。
A.松鼠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面容清秀,配上帽缨形的尾巴,看起来是那么协调,显得格外漂亮。
B.每当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协调有序的!
C.协调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是我们能够更好地发展的关键。
D.一簇簇洁白的梨花在嫩黄色的叶芽儿中间展开,是那样的醒目又协调。
2、下面句中关联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B.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C.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D.尽管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它们才到地上来。
3、理解句子,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
A.使紧
B.非常接近,空隙极小
C.事情非常急
D.经济不宽裕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_)的报警声 (_____________)的玻璃 (_____________)的阳光
(____________)的噪音 (_____________)的字画 (_____________)的金属丝网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再选择两个造句。
( )声( )哭 模模( )( ) 张( )李( ) 难以( )受
( )经( )霜 囫囵( )( ) 意( )深( ) 腾云( )雾
造句:
6、课文直通车
1.林海音的窃读:我很_____________,也很_____________——这种窃读的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的主张: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3.尤安·艾肯的感受: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文玲的体验: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___________恰似__________________,也似一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语言环境,填上合适的表示“看”的词语。
(1)铃声一响,老师大跨步走进教室,(______)一下,开始上课。
(2)沃克医生重新(______)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3)同学们商量好周末去(______)生病的王老师。
(4)我躺在草地上,(______)着星空,好惬意呀!
8、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焦急——( ) 希望——( ) 川流不息——( ) 推断——( )
警惕——( ) 惊骇——( ) 遗迹——( ) 欣慰——( )
9、课外类文阅读。
少年中国说(节选)
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唯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唯喜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1】文中的“老年人”指代(________),“少年人”指代(________)。
a.未来的中国 b.腐朽的清政府
【2】文中把“老年人”和“少年人”分别比作什么?选出几个词语分别写一写。
(不少于三个)
老年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_____、_____和_____的修辞手法,将“老年人”与“少年人”的两种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精神状态,反复进行对比分析,表现出未来中国的_____
10、阅读理解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①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把左边词语的序号填入右边对应的括号里。
①凝视 ( )指注意地看。
②扫视 ( )指抬起头向上看。
③仰视 ( )指目光迅速地向周围看。
④环视 ( )指聚精会神地看。
⑤注视 ( )指向四周看。
【2】把选文中画“横线①”的部分用李白的诗句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横线②”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句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面对李白的离愁别绪,孟浩然用王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来劝勉好友,意在诉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选文,根据要求写出文中的词语。
(1)表现李白对孟浩然敬佩之情: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李白对孟浩然难舍之意:________、________。
【6】把下列描写送别情景的诗句补充完整。
(1)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3)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4)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 )了,我们就( )到地道里去,让他们( )个空;敌人( )了,我们就从地道里( )来,照常( )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动词。
【2】“不计其数”中“数”的读音是________,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用“____”画出中心句,并将描述地道总体结构的句子画上“﹏﹏﹏”。
【4】读完语段后,我们知道了地道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爱,从来不卑微
杨进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十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心中种种问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理解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__________________
【3】“我”具体都为什么问题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半部分多次写到“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高速磁悬浮列车
高速磁悬浮列车是人类挑战地面交通速度极限的象征。作为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工具,高速磁悬浮列车是对传统轮轨路技术的一次全面革新。它不使用机械力,而是主要依靠电磁力使车体浮离轨道,在无接触、无摩擦的状态下实现高速行驶,有“地面飞行器”“超低空飞机”的美誉。
高速磁悬浮列车最大的优点是快,其时速可达四百至五百五十公里,而且对环境影响较小,线路占地面积较小。磁场强度低,耗能较低。由于是在轨道上悬浮行驶,且按飞机的防火标准配置设施,因此,乘坐平稳舒适,安全性非常高。
德国人首先掌握了这项技术。2000年6月30日,中德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展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线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协议。
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于2002年12月31日成功实现试运行通车。试运中,磁悬浮列车单程行驶八分钟,行驶路程三十公里,达到设计最高时速四百三十公里的要求。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并打“√”。
机械(jiè xiè)配置(zhì zhǐ)乘坐(chéng chèng)
【2】本文是什么题材的文章?在相应的括号内打“√”。
名人小传( ) 世界之谜( ) 科学幻想( ) 科普环保( )
【3】第二自然段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速磁悬浮列车有“_________”“超低空飞机”的美誉。
【5】结合自己学习的科学知识,想一想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荷 兰 散 记
细细长长的运河,清澈如镜,一道一道纵横去来,弯弯的拱桥,多情地把(柔美 柔和)的影子留在潋滟的波光里。干干净净的屋子傍河而立,一幢一幢小巧玲珑,好像是奶油做成的,可爱绝顶。微风过处,一架一架傲然挺立的风车,便自得其乐地大转特转。
这里,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站在运河旁边,我心神恍惚,根本分不清眼前的一切究竟是(真切 真实)的景致呢,还是我不小心掉进了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名画里。
风车,可说是荷兰最大的标志。荷兰地势低洼,大部分的土地低于水平面,须不断地排水,风车因此应运而生。根据粗略的统计,全荷兰大约有两千多架风车。过去,风车除了用以排水外,还同时充作榨油、锯木、灌溉、碾磨农作物等等用途。时转势移,风车原本(担任 担当)的这些工作,已经由其他更先进的、更现代化的方法取代了,目前“仍操旧业”的风车,大概只有四五百架而已,其他的已变成旅游业不可或缺的点缀品了。
春天的荷兰,着实美得令人心醉神迷。郁金香狂炽盛放,黑紫色的花心,被倒卵形的鲜花瓣小心翼翼地裹着;纤纤细细的花茎,托着风情万种的花瓣,为大地添增无限异彩。
而披上冬装的荷兰,却又另有一番迷人的风姿。雪花落在运河旁边那一幢一幢色彩缤纷的小屋上,纵然是黑夜,却处处闪着晶亮的光芒,那种美丽,是安恬而又宁静的。
啊,美丽而令人心醉的荷兰!
1.划去括号中用得不正确的词语。
2.用“ ”画出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至少一处)
3.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荷兰的?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的?请写下来。
15、现代文阅读。
先生费秉勋
贾平凹
当我二十出头时认识了费秉勋先生,命运就决定了今生对他的追随。他那时是陕西唯一的一家杂志编辑,我拿着文稿去请教他,就站在他的办公桌前,不敢坐,紧张得手心出汗。第一稿发表了,接着发表了第二篇,第三篇,从此文学的自信在心中降生,随之有了豪华的志向。就这样我们成了师生和同志。将近三十年的岁月中,他的工作有变,从编辑到了教授,不变的是他一直在从事文学的研究和评论,而我的任何文章他都读了,读了该要表示肯定意见的就坚定表示自己的意见,不管在什么时候和场合,该要批评的就放开批评,不管别人怎么说和我能不能接受。他的口才不好,说话时脸无表情,只低着头说他的。
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的非常固执的人,如果指望他去通融什么,或求他办什么事,那永远泥牛入海,初识的人都觉得他冷漠,是书呆子,但长久地相处,他的原则性,不附和性,率直和善良,以及他的死板和吝啬,使他的人格有了诱人的魅力。
他的学问相当丰富,任何事情只要来了兴趣,他都能钻进去,这一点给我的影响十分大。每一个夏天,他避暑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自己关在书房写专著,并不止一次传授这种秘密。他的有关舞蹈研究的专著,关于绘画的一系列文章,研究易经的七八本书,以及学琴,学电脑,都是在三伏天完成的。立即能安静下来,沉下心去,这是他异于他人之处,不人云亦云,坚持自己的思考,独立特行,是他学问成就的重要原因。
先生形状平实,有时显得呆头呆脑,所以常在陌生地的陌生人面前被忽略他的存在,但若熟知他的人,莫不尊重他的。大智若愚,他可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六十岁后,他退休了,突然痴迷起了书法实践,他以前对书法艺术研究多多,但从未执笔弄墨过,实践开来,日日临帖读碑,二三年光景笔力老辣,有自家面目。我在许多人的厅室里都见过他的作品,令我惊叹不已。我常常想,他这一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涉猎面这么广,且从事什么都成就非凡,从不守旧,求知欲强,以后谁又会知道他又要有什么作为呢?
他大我十多岁,我二十岁时称他为老师,终生都称他为老师。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尊称,确确实实他是在为人为文上一直给我做着楷模,我时时对自己说,也当着别人的面说:永远向费先生学习。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1)泥牛入海: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智若愚: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这种秘密”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费先生“异于他人之处”在于_________,而他“做学问取得成就”的原因是__________。
【4】作者为了塑造费先生的形象,选取了哪三件典型事例?请简要写下来。
(1)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
16、语段赏析屋。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1)体会加点词语的好处。
第一个词语写出了溪水 的特点;第二个和第三个词语写出了垂柳 的特点;“悦耳”写出了 的特点。
(2)这段话有些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你画上横线。
(3)这段话写出了 。
(4)请你根据课文的描述,把作者的描述画下来。(请另附纸)
(5)请你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运用恰当的手法,写出景物的美丽。
17、阅读
_____________
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26届奥运会上,中国姑娘邓亚萍奋勇拼搏,蝉联了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亲自把金牌挂在她的胸前。仰望着在国歌声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邓亚萍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在通往世界冠军的道路上,邓亚萍不知洒下多少奋斗的汗水。邓亚萍的父亲曾是位乒乓球运动员,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不到五岁就开始了乒乓球运动的生涯。邓亚萍个子矮小,不是打乒乓球的理想身材。为了弥补身体的不足,她脚绑上纱布练习打球,经常练得脚底都起了血泡。如今,灵活多变的步伐成了邓亚萍战胜对手的法宝。在国家队,邓亚萍是最能吃苦的运动员,她以常给自己加大运动量,一练一身汗,一天要换五六次衣服。为了掌握一种技术,邓亚萍有时要连续拍上千次。回到宿舍,她浑身像散了架似的瘫倒在床上。
邓亚萍打球气势逼人,锐不可挡。遇到的对手越强就越能激起她的斗志。国际大赛高手如林,邓亚萍更是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她胜不骄,败不馁,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为国争光。凭着这种必胜的信心和精渗的技术,邓亚萍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手,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为五星红旗增添了光彩。
面对鲜花和荣誉,邓亚萍总是说:“是祖国培养了我,我要报效我的祖国。”
【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结合你的理解,选择带点字词的正确解释,打上“√“。
(1)报效 A.报复( ) B.告诉( ) C.报答( )
(2)气势逼人 A.给人威胁( ) B.靠近( ) C.强迫索取( )
【3】邓亚萍个子矮小,可是她却有灵活多变的步伐,她是怎样练出来?请用“____”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4】请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亲自把金牌挂在她的胸前。”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一定认识文中画“____”部分的句子。我们也学过这样的句子,你能写出两个来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邓亚萍在夺取世界冠军的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你看了这篇短文后,当你面对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时,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雅典,刚刚结束了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奥运儿取得了32枚金牌,其中哪位运动员取金牌的过程是令你最感动的?请简单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点读课外名篇。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侯,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当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了来!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理解词语。
“故伎重演”的意思是__________。短文中“故伎”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再想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读文中描写娘笑的句子,再写出娘每次笑的原因。
第一次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 ”画出短文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的两次心理活动描写。
【6】娘似乎预料到我会将馒头吃掉,就蒸了五个馒头,并且还对二丫娘说了谎,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弯弯腰,拾起你的尊严
很久以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漂流来到法国,他要报考了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考试的时候,尽管他竭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录取他。
身无分文的青年男子来到学院外不远处一条繁华的街道,勒紧裤带在一棵树下拉响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无数人驻足聆听。饥饿的青年男子最终捧起自己的琴盒,围观的人们,纷纷掏出钱来,放在了琴盒里。
一个无赖鄙夷地将钱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青年男子看了看无赖,弯下腰拾起地上的钱,递给无赖说:“先生,您的钱丢在了地上。”
无赖接过钱,重新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趾高气昂地说:“这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收下!”
青年男子再次看了看无赖,深深地对他鞠了个躬说:“先生,谢谢您的资助!刚才您掉了钱,我弯腰为您捡起。现在我的钱掉在了地上,麻烦您也为我捡起!”
无赖被青年出乎意料的举动震撼了,最终捡起地上的钱放入青年男子的琴盒,然后灰溜溜地走了。
围观的人群中有双眼睛一直默默关注着青年男子,他就是刚才的那位主考官。他将青年男子带回学院,最终录取了他。
这位青年男子叫比尔撒丁,后来成为挪威小有名气的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是《挺起你的胸膛》。
【1】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描写的。
A.外貌 B神态 C动作 D语言
(1)青年男子勒紧裤带,在一棵树下拉响了手中的琴。( )
(2)无赖趾高气昂地说:“这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收下!( )”
(3)青年男子气愤地看了看无赖。( )
【2】文中的青年男子是( )人。
A. 挪威 B. 法国 C. 美国
【3】那位主考官为什么会改变先前做出的决定,重新录取该青年男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文中的青年男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用一种说明方法将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学校的升旗杆真高。
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每当傍晚,他就会回忆起过去的往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凝望着灯光。(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书包。(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窗外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缩句)
2.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 句。这样的句子我也会写:
3.他不但绘画有名,而且书法也很有造诣。(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4.苏格拉底打开了知了笼。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23、习作。
缩写《一幅壮锦》。
把上面的文章《一幅壮锦》缩写成一个简短的故事,要求故事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