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下一句是( )
A.勇者不惧
B.人皆仰之
C.任重而道远
D.必先利其器
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
①奇异,不平常 ②怪物 ③很,非常 ④责备
(1)这孩子天真活泼,怪讨人喜欢的。 ( )
(2)这件事不能怪他,只能怪你。 ( )
(3)这件事并不奇怪。 ( )
(4)这个神话故事中写了很多妖怪。 ( )
A.③④②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③②④①
3、陈淼淼的爸爸是什么职业( )
A.外科医生
B.内科医生
C.卖报
D.司机
4、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
金碧辉______ 同心_____力 内_____外_____
饮水思______ 难以_____信 负______请罪
(1)仔细观察画横线词语的特点,这样的词语我还会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负( )请罪”我想到了_________。(人名)
(2)选择一个词语,把词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拼音,写字词。
(1)她一边jiāo(______)花,一边说:“做人要dǒng(______)得感ēn(______)。”
(2)niú láng(______)小时候跟着哥哥sǎo zi(______)过日子,diē mā(______)早早就离开了他。
(3)那méi(______)火 jiàn(______)飞向了浩瀚的太空。
(4)今年暑假期间,爸爸带我游lǎn(______)了很多风景名胜。在北京,我看到了jīn bì huī huáng(______)的gōng diàn(______)。
6、联系上下文,根据拼音写字词。
1.战士们日夜守卫着biān jiānɡ(________),fènɡ xiàn(________)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却从不hòu huǐ(________)。
2.yè mù(________)下,草原显得更加kōnɡ kuànɡ(________)。一队骑兵飞奔而来,一时间烟尘滚滚。
7、将下列歇后语、谚语补充完整,再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A.(________________)——各显神通 B.台上一分钟,(_________________)
C.三个臭皮匠——(________________)
元旦学校举行文艺汇演,几个班委在一块儿商量,不一会儿就有了主意,这真是___________。领到节目的同学刻苦排练,因为他们知道__________的道理。元旦那天的节目丰富多彩,有的演课本剧,有的演小品,有的朗诵诗歌……真是________________。
8、多音字组词。
挑 tiǎo( ) tiāo( ) 没méi( ) mò( )
吐tǔ( ) tù( ) 便pián( ) biàn( )
9、快乐阅读
雾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越多,反之越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着陆,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爽、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颗粒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的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发消失。陕西就曾通过播撒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察,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现场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效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足20米增加到了300米。
【1】给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
(1)着陆(________) (2)缓慢(________)
【2】雾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容易”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自然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加油站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1. 文中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长廊的特点。
2. 找出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动词,用你喜欢的符号把它们标出来。
3.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不但说明画,而且体现了我国和。
4. 作者为了写出长廊的美,主要写画和花,用“”“”分别画出相关的句子。
5.文中哪句话可看出游人的心情舒畅?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秀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于驰骋。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看着这些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词,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文字的情绪啊!
【1】填空。
“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这”指的是______。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或挺拔________,或清亮_______,或浩瀚________,或凝滑________。
【2】“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这句话是( )
A.疑问句
B.设问句
C.反问句
【3】从文中找出一个反问句画“——”,然后改写成陈述句。
【4】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忆读书<节选>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空。
(1)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
(2)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
【2】作者说:“读书好”,请从文中找出能表明“读书好”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要求大家“读好书”,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好书”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 ”的句子,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5】关于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的句子是能表达选文中心意思的关键句。
B.选文中不仅写了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读书体会,还写了作者对儿童的寄语。
C.文中列举作者读书的例子的主要目的是体现作者读的书多。
D.文中列举作者读书的例子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大家读书要有选择。
13、延伸阅读
太空小精灵
在布满群星的天空中,有许多人造卫星。它们在自己的轨道上,按照人们的指令,忠实地为人类工作着。可是你知道吗?在这些工作着的人造卫星中,有一些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小型卫星,它们就像活跃在茫茫宇宙中的一群太空小精灵,个头虽小,本领却大得很呢!A
B当初( )火箭的推力比较小,( )发射的卫星体积都比较小,重量也很轻。以后,随着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火箭的推力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希望卫星干的工作也越来越多,所以,人造卫星上的仪器设备也一再增加,其个头和重量也随之增加。现在,人们已经可以把5—6吨的卫星送上距地球约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
那么卫星究竟是越造越大好呢,还是小点好呢?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例如,大卫星的研制时间长,花钱多,一旦失败,损失巨大。因此,发展重量轻、作用大的小卫星,已经成为各国努力的方向。现在,全世界每年都要发射数(shǔ shù)以百计的小卫星。然而,多大的卫星才是小卫星呢?目前,国际上一般将发射重量在1吨以下的卫星称(chèn chēng)为小卫星。而重量在100千克以下的卫星称为微小卫星。今天的小卫星与当初人类发射的小卫星可大不一样了。今天的小卫星( )体积小,重量轻,( )它们的功能强,本领大。一颗现代小卫星顶得上以往的一颗大卫星。C比如,现在一颗重量只有200——300千克的小型成像卫星,它可以看清楚地面方圆几百千米内1米大小的东西,而在过去,这要一颗重达几吨的大型卫星才行。
【1】用“/”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其实,人类走出地球的脚步是从小卫星开始的。”你觉得这句话应该加在A、B、C中的哪一处?在你认为正确的地方画上“√”。
【4】阅读这篇短文我大约用了______分钟。每个自然段的大意是什么?请把相应自然段的序号标在下面。
______小型卫星个头小,本领大。
______卫星究竟是越造越大好呢,还是小点好呢?
______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造卫星越来越大。
【5】请从第三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句运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句子写下来。
举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牧场之国(节选)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极目远眺:__________________ 辽阔无垠: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比喻物分别指什么呢?
牛群的家长——(______) 贵妇人——(________)
【3】选文两次写到“碧绿色”,这样写的作用是( )
A.说明荷兰到处都是绿色的,是非常美的王国。
B.说明荷兰是绿色的王国,所以是动物生活的乐园。
C.说明荷兰适宜种绿色植物,不适宜种其他颜色的花草。
【4】这两段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书架
十一岁时,我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玩,见到这同学的爷爷。他的房间里四壁都是书架,书架上整整齐齐排满书籍,我感到这房间又神秘又安静,而且莫测高深。这老爷爷一边轻轻捋着胡须,一边笑嘻嘻地和我说话,不知为什么,我这张平日挺能讲话的嘴巴始终紧紧闭着,不敢轻易地张开。是不是在这位拥有万卷书的博知的老者面前,任何人都会自觉轻浅,不敢轻易开口呢?
我回家后,就把走廊那闲置已久的大书架硬拖到我房间里,擦抹得干干净净,放在小屋最显眼的地方,然后把自己的宝贝书也都一本紧挨着一本立在上边。一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同学家那老爷爷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遗憾的是,这些书总共不过十多本,放在书架上显得可怜巴巴,好比在一个大院子里只栽上几棵花,看上去又穷酸又空洞。我就到爸爸妈妈、姐姐妹妹的房间里去搜罗,凡是书籍,不论什么内容,一把拿来放在我的书架上,惹得他们找不到书就来和我吵闹。
我呢,就像小人国的仆役,急于要塞饱格列佛的大肚囊那样,整天费尽心思和力气到处找书。大概最初我就是为了填满这大书架才去书店,遛书摊。逛书市的。我没有更多的钱,就把乘车、看电影和买冰棒的钱都省下来买了书。
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在为了充实书架而买书,记不得了。我有过一种感觉:当许许多多好书挤满在书架上,书架就变得次要,甚至没什么意义了。我渐渐觉得还有一个硕大无比、永远也装不满的书架,那就是我自己。
此后我就忙于填满自己——这个“大书架”了。
书是无穷无尽的,它像世界一样广阔无际和丰富多彩。甚至比现实世界还宽广,还迷人。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潮头,一页页书就像一片片浪花,书上的字便是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它们汇成了海洋吗?那么你最多只是站立滩头的弄潮儿而已。大洋深处,有谁到过?有人买书,总偏于某一类,我却不然。两本内容完全是两个领域的书,看起来毫无关系,就像各自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滴水珠,没有任何关联一样,但不知哪一天出于一种什么机缘和需要,它俩也会倏然地溶成一滴。
这样,我的书就杂了。还有些绝版的、旧版的书。参差地竖立在书架上,它们带着不同时代的不同风韵气息,这一架子书所给我的精神享受是无穷无尽的。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短文,说说围绕“书架”,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中“大书架”为什么加了引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写一句话。
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潮头,一页页书就像一片片浪花,书上的字便是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的文字,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看看冯骥才先生的读书方法对你有没有启发。
有人买书,总偏于某一类,我却不然。两本内容完全是两个领域的书,看起来毫无关系,就像各自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滴水珠,没有任何关联一样,但不知哪一天出于一种什么机缘和需要,它俩也会倏然地溶成一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人类的保健卫士
①当你望着那无边无际、郁郁葱葱的森林,心中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为什么人们都喜爱森林呢?如果说啄木鸟是树木的保卫者,青蛙是农作物的卫兵,那么,我要说,森林就是人类的保健卫士。
②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这里的空气清新,它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为什么在森林里会有这种感觉呢?原来它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人们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到这座“工厂”,你就会感到舒心、惬意。据测算,200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而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千克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猛增,人们会感到城市里的噪声大,森林却又具有吸收噪声、消除污染的作用,所以它又是净化城市的功臣。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一技之长,它们大都能释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有人测验,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内可释放出50千克植物杀菌素,所以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一立方米空气中细菌念量多也就只有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空旷地方每立方米空气中就有细菌三四万个。可见,森林卫上的本领还真大呢。
③森林有这么多妙用,难怪城市里的人们都要邀请森林这个家族的成员到街道旁、公园里、花圃中安家落户,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都来植树造林,迎接这人类的保健卫士到我们身边来安家落户吧。
【1】第②段的结构是( )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具体说明了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单选)
画“﹏﹏﹏”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多选)
A.作比较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举例子
【4】“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一技之长,它们大都能释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这句话中的“大都”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那些乱砍滥伐的人说点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小时候,生活拮据,吃饺子只有挨到逢年过节。即使不逢年节破天荒包上一回饺子,妈妈也总是要包上两种馅儿:一种素的,一种肉的。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儿的饺子。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妈妈不生气,用手拍拍我和弟弟的小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把饺子边儿用手指轻轻一捏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就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煞是好看。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的饺子。
转眼间,我长大了,妈妈却老了。这年的大年初二,正好是妈妈的生日,全家又包饺子。为了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包了一个糖馅儿的饺子,放在盖帘上,对妈妈说:“今个儿您要吃着这个糖馅儿的饺子,一准是有福,大吉大利!”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滚开的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里上下浮动。
热腾腾的饺子盛进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夹了三个。妈妈吃第二个饺子就咬着了糖馅儿,惊喜地叫起来:“哟,我真的吃着啦!”我笑着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其实,妈妈的眼睛已经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花边饺子。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
【1】请给短文添加上合适的标题,填在文前橫线上。
【2】找到描写花边饺子外形的句子,然后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___顺序写的。小时候,妈妈包花边饺子是为了_______________;长大后,“我”包花边饺子是因为______________。
【4】品味画线部分的句子,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对妈妈的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我”会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对这句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小时候,妈妈教会“我”包花边饺子。
B.“我”这次故意包花边饺子是妈妈教的。
C.妈妈不但教会了“我”包花边饺子,也教会了“我”用爱守护家人。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语言的魔力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头发斑白、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出枯瘦而颤抖的手,发出凄惨的声音,向行人乞求,而是身边挂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一行字。不用说,他是因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夫人,那些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看了他面前那块木牌上写的字后,都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产生怜悯之心。相反也只是轻轻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这一天,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你的收入怎么样?”“唉!”那盲老人叹息着回答说:“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现出非常悲伤的神情。让·彼浩勒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那行字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等到晚上,他又经过这里,遇到了那个盲老人,问他下午收入情况,那盲老人高兴地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也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的语言啊!这句话的魔力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美好的,有谁不去赞美它呢?有谁不去追逐它的脚步呢?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鸟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都是虚设的,在他面前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悲惨啊!当人们想到这个生命即将结束的盲老人,想到他一生中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过,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经诗人让·彼浩勒修改过的一句话竟有那么大的魔力,我们要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也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浓厚的感情色彩吗?
(1)短文中具体描写“无动于衷”的词句是
(2)“良辰美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短文中“良辰美景”指
和________________。
(3)把短文中的故事用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9、现代文阅读。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你是怎么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母爱是伟大的,此时此刻,你想对你的母亲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会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10分)
(1)大树爷爷看到了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和欢乐的歌声。(修改病句)
(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写个句子,用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21世纪图书馆的大门不会关闭。(改为反问句)
(4)未来的社会不可能不是“多元”的社会。(改为肯定句)
(5)阿曼达对爸爸说:“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改为第三人称转 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加工厂。(5分)
(1)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屋里,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战斗的声音曾鼓舞着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旗升起来了。(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因为我们在这儿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安门广场上红旗翻动。(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列句子改成意思不变的反问句。
老藏羚羊跪着用祈求的目光盯着我们,我们被深深地打动了。
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芳草地。(30分)
母爱是伟大的,正如文中所说:“母爱可以拯救一切。”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母爱的温暖,品尝过母爱的甜蜜。在母亲的怀抱里生活是多么幸福啊!请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习作,内容、体裁不限。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