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说,有一位诗人,他每写成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直到对方听懂为止,这位诗人是( )
A.杜甫
B.白居易
C.张籍
D.元稹
2、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C.为降虏于蛮夷 D.何以汝为见
3、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 ③小学而大遗 ④学不学
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⑥赢粮而景从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历史任务和重大时代要求,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相统一。请问,在历史上,“知行合一”这一概念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
A.孔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陶行知
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韦素园①君
鲁迅
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的眼目。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我只好连身外的水也搅一下,看看泛起怎样的东西来。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介绍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现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这里有一点小例子——我们是只有小例子的。
那时候,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段派的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林素园,带兵接收学校去了。从此以后,韦素园君给我的信上,有好一晌竟憎恶“素园”两字而不用,改称为“漱园”。同时社内也发生了冲突,高长虹②从上海寄信来,说素园压下了向培良③的稿子,叫我讲一句话。我一声也不响。于是在《狂飙》上骂起来了,先骂素园,后是我。素园在北京压下了培良的稿子,却由上海的高长虹来抱不平,要在厦门的我去下判断,我颇觉得是出色的滑稽,而且一个团体,虽是小小的文学团体罢,每当光景艰难时,内部是一定有人起来捣乱的,这也并不希罕。然而素园却很认真,他不但写信给我,叙述着详情,还作文登在杂志上剖白。在“天才”们的法庭上,别人剖白得清楚的么?——我不禁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想到他只是一个文人,又生着病,却这么拼命的对付着内忧外患,又怎么能够持久呢?自然,这仅仅是小忧患,但在认真而激烈的个人,却也相当的大的。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把皮肤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侯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等。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花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然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有删改)
【注】①韦素园(1902-1932),诗人,翻译家。逝世后,鲁迅先生手书“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墓记。②高长虹,现代作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先后在太原、北京、上海等地发起并组织了“狂飙运动”,并作为鲁迅倡导组织的“莽原社”的重要成员,协助鲁迅编撰《莽原》月刊。③向培良,在大学读书时即从事文学创作,是“狂飙社”主要成员,后又参加鲁迅主办的“莽原社”。鲁迅曾对他寄予希望,在他主持《豫报》副刊时,曾去信鼓励“从有着很古的历史中州,传来了青年的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华盖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形象地阐明写作缘起,即响应人们纪念韦素园的号召
B.作者认为,未名社同人虽无雄心大志,但大都有切切实实地把事情做下去的意志。
C.随着交往的深入,作者对素园因与自己的年龄差距而不很笑的情况有了了解。
D.作者对韦素园在“天才”们的法庭上的“剖白”给予理解的同时,也表达出深切的担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作者把记忆比作“被刀刮过了的鱼鳞”,写出了回忆留给内心的伤痛感,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B.作者借助四个“忽而”的排比句,描写了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忧。
C.作者在文末除对韦素园的贡献给予肯定外,更多的是借助对比批判那些健忘的国人。
D.与充满直抒胸臆技法的《记念刘和珍君》略有不同,该文的情感表达融在了叙述之中。
【3】请简要概括该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韦素园的形象特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将江山、人物合写,既与词的开头两句相应,又为特写周瑜营造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2)《岳阳楼记》中既能揭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又可以表现作者胸襟阔大而不被外在因素所左右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当听者置身于无声之境以为乐曲即将结束,而后演奏者又积蓄力量把乐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乘着旋转风飞上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壮阔景象。
(3)《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称引上古帝王,旨在讽刺世事,“______,______”希望朝廷修明政治。
(2)《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陶醉于春江夜景,不禁发问“______,______”,诗情从赞美自然转向感悟人生。
(3)《扬州慢》中,姜夔勾连古今,感伤明月仍有,繁华不再,“______,______”宛若一声哀叹,更将悲痛推向极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上。
(2)李白《行路难(其一)》 借用吕尚的典故“________________”,还有伊尹等典故暗示人生际遇的无常,但也表达了一种信心,相信可以实现目标“________________”。
(3)“红旗”以其鲜艳的色彩、独特的意象,被很多古代描写边塞、表现军旅生活的诗歌使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通过“术”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苏轼在《赤壁赋》里说,对于天地万物,从变与不变的不同角度去看,会得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万岁楼
孟浩然
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
天寒雁度堪垂泪,月落猿啼欲断肠。
曲引古堤临冻浦,斜分远岸近枯杨。
今朝偶见同袍友,却喜家书寄八行。
【1】结合诗歌,概括“垂泪”的原因。
【2】赏析颔联与颈联写景艺术。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晩乃师事徐遵明。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兴乃诣灵馥黉舍,类受业者。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遵明,何所得也?”业兴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遵明弟子正如此耳!”遂便轻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后乃博涉百家,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黃,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遂共推兴业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魏迁邺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曰:“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条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中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之。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广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受禅,例降。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七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B.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C.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D.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黉,指古代的学校。庠、序、郡学、太学、秘书监等在古代也曾用作学校的称呼。
B.校书郎,指从三国魏开始设置的官名,掌管校对宫中所藏典籍、订正讹误诸事。
C.节气,指时节和气候,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D.坟籍,指《三坟》、《五典》,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为古代典籍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业兴专心求学,为人耿介。少年时不辞劳苦,背负书籍求师,深思好览,精于治学,曾以《左传》大义当面责难鲜于灵馥,从此徐门学徒大盛。
B.李业兴知识广博,倍受时人推重。他曾被群臣推举主持将进献朝廷的十家历法编为一历,也曾在朝廷迁都时由朝臣举荐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
C.李业兴豪爽侠义,为人注重义。人家有急难,委身投奔他,他能挺身相助;与他情投意合之人,他更是倾心持之,在财务上毫不计较、吝啬。
D.李业兴急躁偏狭,缺乏儒者风范。他在与人论辩的时候,高声大气,伸拳振臂,举止粗鄙,没有风度,当时的人因为这些而厌恶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侍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
(2)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错觉
印度·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哎,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品读这首小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