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榆林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________,这是中国女排赢得的第十个世界大赛冠军,也是她们为新中国70华诞送上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勉励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

    作为三大球中唯一一支夺取过世界冠军的运动队,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尽管成绩有起伏,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战胜。跨越艰难险阻,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________的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的征程中赢得新胜利。发扬女排精神,就要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在低谷中坚持拼搏,在挫折后勇于奋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________力量,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以强大的闯关实力奔向中国梦的光明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________就能实现的。”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中国女排为榜样,发扬女排精神,保持昂扬斗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民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创造不负新时代的更大业绩!

    A.卫冕 历久弥新 汲取 敲锣打鼓

    B.蝉联 经久不衰 汲取 沸沸扬扬

    C.卫冕 经久不衰 吸取 敲锣打鼓

    D.蝉联 历久弥新 吸取 沸沸扬扬

  • 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衡: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B.四海:四海与文中的宇内、八荒都是指整个天下的意思。

    C.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别居于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洲八州。

    D.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的小路。阡陌,泛指田间小路,文中借指陈胜为农民出身。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滴水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______________。

    ①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已经被“压缩”进一个小水滴之中

    ②我们的眼睛不过几厘米大小,却能看到整个星空,只有整个星空的信息被浓缩进空间的每一个点上,这才有可能

    ③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

    ④当我们凝视少女那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⑤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

    A.③①⑤②④ B.①④⑤③②

    C.①②③⑤④ D.③①②⑤④

  •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  

    A.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逃避现实生活

    B.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脱离现实生活

    C.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离开现实生活

    D.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才高世 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

    B.精钢铸成 验之

    C.下有蟾蜍,张口承  自书典所记,未有也

    D.入京师,观太学   祠者此觉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女教师的47个吻

    ①查(zhā)文红,从上海自愿来到安徽省砀(dàng)山县曹庄镇魏庙小学,当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编外教师”。开学第一天,当她兴致勃勃走进教室时,家长和孩子一看教师是个上海人,都用一种不信任的眼光看她。有的家长竟带着孩子离去,转到另外的班。这当头一棒把查文红打得摸不着头脑。她找到校长,问是怎么回事。校长道:“我们这里上课都是用土话,家长和孩子担心听不懂你的普通话,所以跑了。”

    ②查文红感到委屈,但她还是硬撑着上完了第一节课。下课时,一名学生用土话问她:“老师,'狠狠’还来吗?”查文红没听懂,便问道:“'狠狠’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哄笑了,一个小男孩不客气地说“'狠狠’就是'狠狠’,你连'狠狠’都不知道,还来教我们吗?”教室里再次爆发哄堂大笑。查文红有些恼火,但她不便对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孩子说什么,便又去问校长:“'狠狠’是什么意思?”校长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土话,就是下午的意思。”“这校孩子怎么教?”查文红激动地说:“我热爱我的事业,自愿来当一名编外教师,就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农村孩子做点什么,可他们……”校长表情有些凝重,叹了口气说:“以前来了几个教师,都没坚持几天就走了,送给你这几个看看,你再想想吧!”

    ③查文红回到宿舍,展开了那张纸,一首诗呈现在眼前: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④这不是温家宝总理的那首《仰望星空》吗?此时读起来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就像温总理说的那样: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她想到农村的落后与闭塞,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还只晓得“狠狠”,他们将永远走不出这贫瘠的土地,也将永远不能与外界对话沟通。此刻,她明白了老校长的用意。

    ⑤她决定倡导用普通话教学。为了让学生首先能听懂她讲课的语言,然后学会讲普通话,她开始刻苦学习当地土话,一有机会便向村民们学习。上课时,她总先用普通话讲,再“翻译”成学生能听懂的土话。在她的推动下,普通话渐渐成了校园里“时髦”的语言。

    ⑥查文红为了让启蒙阶段的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通过讲故事与编顺口溜的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期末考试时,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达到了91.87分,名列全镇第一。家长们闻讯,纷纷买来鞭炮,来到学校放了起来。一位家长激动地说:“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多年没见过了,感谢查老师!”面对此情此景,查文红激动得哭了,她庆幸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⑦春节已经临近,学校照顾查文红,让她把剩下的课集中讲完,好早点儿回家过年。孩子们听说老师要走,心里都很难过,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查文红有些生气,正要批评他们,一个名叫丁丽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很失落地说:“老师,你不走行不行?”

    ⑧“不行啊,老师要回家过年。”

    ⑨“那你到我家过年,行吗?”

    ⑩“不行,因为上海的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等着老师回去呢。”

    (11)听到这里,小丁丽哭着说:“那,那你亲我一下好吗?”

    (12)查文红眼圈红了,走过去亲了亲小丁丽,止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都说:“老师,你也, 亲亲我吧。”于是,班上47个学生,她一一亲到。亲完最后一个学生,全班同学放声大哭起来。孩子们觉得,查老师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13) 47个孩子一起大哭,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哭声传出,全校师生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跑了过来,附近的村民也闻声从家里赶来了。哭声是如此具有感染力,一时间全校学生都哭了,面对如此感伤的场面,一些老师和村民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

    (14)“那惊天动地的哭声,我从未听到过,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这一辈子我忘不了那感人的哭声。”查文红每忆及此,还是感动得双眼湿润……

    1理清选文思路,概括情节。

    2研读选文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概括回答出查老师付出了哪些“努力”,又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3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诗歌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5请指出《仰望星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6你认为查老师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7查老师的到来,使她的学生们有哪些变化?学生的变化将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8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作者描写自己孤苦无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作者申诉自己未敢违逆君命,但又不能离开祖母的两难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

    (3)《陈情表》中通过对比说明尽孝时短,尽忠时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古代士人关注现实,具有担当精神。魏征忧心于唐太宗因功业日隆而逐渐奢靡,及时规谏他“居安思危,①______”,“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______”,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韩愈痛心于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大声疾呼“③______,无长无少,④______,师之所存也”,以改善风气为己任。

    (2)古人写山水,往往妙用比喻,摹形拟态,简洁传神。王安石写长江:“⑤______,翠峰如簇。”苏轼写长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⑥______。”张孝祥写洞庭:“⑦_______,着我扁舟一叶。”姚鼐写泰山:“汶水、徂徠如画,而⑧______。”

  • 9、古诗文默写。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 10、名句默写

    (1)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有本末,____________________,知所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治其国者,____________________。欲齐其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格而后知至,____________________。意诚而后心正,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修而后家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____________”一句,写自己的茅屋遭遇严重破坏,突出了秋风之猛烈;又以“____________”一句,强调秋雨下个不停。

    (2)苏轼在《赤壁赋》中,开篇写苏子与客“____________”,而结尾,苏子与客喝得大醉,“____________ ”,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已到天亮。

    (3)《送东阳马生序》中,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A. 题目中,“南吕”是曲牌名,“四块玉·别情”是题目。

    B. 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

    C. “一点相思几时绝” 表现了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的现实状况,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D. 这首小令,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人召之A则亡B遂求其所C在D闻其入绵上山中E于是文公表绵F上山中G而封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5】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扎根于大地,经风雨的洗礼,汲自然的养料,受阳光的照耀,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不论是蚂蚁还是大象,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有成长的过程,成长过程中有风雨也有彩虹,有艰辛也有喜悦,有挫折也有梦想……

    成长,就是指事物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走向成熟的过程。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