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清纯——(________) 清晰——(________) 驱赶——(________)
弱小——(________) 伤害——(________) 商议——(________)
2、把下列含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名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2.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
3._________________,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4.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
5.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行___积___ ______不同 ___灯末___
______所欲 ___出心___
4、同音字组词。
[luò] (_______)阳 (_______)下 (_______)驼 (_______)绎不绝
[qì] (_______)涕 (_______)体 (_______)车 前功尽(_______)
[gāng] (_______)オ (_______)铁 水(_______) 提(_______)挈领
[là] (_______)椒 (_______)月 (_______)烛 丢三(_______)四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__,文章按照________顺序叙述,详细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天,简略介绍了腊八之后至腊月二十三之前、腊月二十三之后至除夕前、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腊七腊八,___________”这句俗语说明了__________。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________________”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词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天为什么是蓝色的
抬起头来看看天,一定是蓝色的。小朋友们要问了,为什么天是蓝色的?蓝色是从哪儿来的?是染上去的吗?对!它可真是给“染”上去的,这是太阳光的杰作。太阳光里有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青、紫。红光跑得快,蓝、青光却是个“慢性子”,当太阳光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蓝光和青光就被大气层“逮”住了。这样,它们被大气层里的浮尘、水滴推来推去,结果把大气层“染”成蓝色的了。
我们在地面上看天空是蓝色的,要是坐在飞机上往外看天空,那更蓝。可是,如果乘宇宙飞船到更高的地方去看天空,却是紫色的,因为紫光最弱,它们大多数连大气层的头道门都进不来呢。
【1】全文一共有________段。
【2】太阳光里有________种颜色:________、橙、________、________、蓝、________、紫。
【3】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天空的蓝色是太阳光给“染”上去的。
②太阳光里有七种颜色,其中黄光跑得最快,蓝、青光跑得慢。
③如果乘宇宙飞船到更高的地方去看天空,天空的颜色比在飞机上看更蓝。
10、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完成后面练习。
后来,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这使他联想到他们野蛮的宴会。鲁滨孙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他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后,终于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岸了。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杀了其中一个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他选的方向正是鲁滨孙住所的方向。鲁滨孙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他开枪打死了追赶的两个野人。鲁滨逊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为“星期五”。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并渐渐学会了说话。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更多的葡萄干。他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野蛮——(______________) 倒霉——(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鲁滨逊为什么会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星期五”的名字为什么要用引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画“______”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练习。
材料一:图书漂流,是一段文明美丽的奇妙旅程,它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再将其“漂”出手,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这种好书共享方式,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如今,图书漂流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投放户外一种,越来越多富有想象力的书友在投漂图书时,在投漂说明中设定了自己的漂流规则,使图书的漂流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材料二:
六年级“图书漂流”活动——______________
活动安排:3月10日—3月15日:投放图书
地点:学校阅览室
3月18日—6月30日:漂流
注意:(1)图书要求:非教材、教辅类,内容健康。
(2)漂流要求:①每本书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周;②爱护图书;③认真阅读,填写漂流卡。
【1】从材料一中选出恰当的内容来当作“图书漂流”活动的主题,并填在材料二的横线上。当然你也可以自己确定一个“图书漂流”主题。
________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图书漂流是一种好书共享的方式。( )
(2)本次“图书漂流”活动的参与者是六年级师生,每本书停留时间不限。( )
【3】读了这两则材料,对于图书漂流,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成就,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秘密、神秘) ,真理并不(遥远、很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解答) 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发觉) 真理。
【1】请将括号中不恰当的词划掉。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顺序重新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的事例”在文中指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回答“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原因的句子画上横线,再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先解释字,再说说全句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______关系。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鼓舞 鼓励)垦荒种田,大力发展生产,(倡导 提倡)教育,兴办学校,帮助台湾同胞(改变 改善)生活,提高文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________中年英逝,________他收复宝岛台湾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曾撰写一副对联,赞颂郑成功的历史功绩:“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1】选出选文第一自然段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鼓舞 鼓励)________垦荒种田 (倡导 提倡)________教育
(改变 改善)________生活
【2】在选文第二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________中年英逝,________他收复宝岛台湾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3】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了促进台湾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次活动会很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1)这件事情必须你去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什么人到了这里,都会被珠峰巍峨壮丽的景色所迷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好语文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分析加点词的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天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突然当啷当啷地大响起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
3.每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都不得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双重否定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4.我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非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不可。(双重否定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19、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也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很多善良的人,或许他(她)曾给你一个眼神,使你重拾自尊;或许他(她)曾慷慨解囊,帮你解除尴尬;或许他(她)曾赠你宽容的微笑,让你不再忐忑……请运用你学过的一些表达方法,以“晾晒记忆的故事”为题习作,写写记忆中那个善良的或有尊严的人。叙述的时候力求内容清楚具体,情感真实自然。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