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下列字写上正确的拼音
蟒( ) 剖( ) 辍( ) 嚼( )
2、按要求写词语。
1.不慌不忙(ABAC)
2.清清楚楚(AABB)
3.依依不舍(AABC)
4.五彩缤纷(含有数字)
5.左顾右盼(含有反义词)
3、数笔画填空。
“该”共有______笔,第2笔是_______。
“围”共有______笔,第6笔是_______。
“雪”共有______笔,第9笔是_______。
4、写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比喻意义。
1.我是您亲手栽种的桃李中的一棵。______
2.我的萌芽、生长,无不沐浴着您的阳光雨露。________
3.只有您头上的银丝和眼角的皱纹是辛勤耕耘的见证。__________
4.花儿以它浓郁的芳香,作为对哺育它的大自然的回报。__________
5、课文回放
1.养花的作者是(_________),现代著名作家,原名(__________)字舍予。满族。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曾获得(________________)称号。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会奋斗的花草。这是因为(____________)“会奋斗的花草”是指(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作者养花的(____________)。
3、《四时田园杂兴》作者(_____________),他的诗作大部分反映农村生活。
本文的第二首诗是描写(___________)时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第一首描写的是(________)的情景。第二首则是描写(______________)。色彩鲜明,以动衬静。虽然两首诗描写的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数(shǔ shù)枝梅
为(wéi wèi)有暗香来
【2】这首诗通过赞美梅花,来表现 _____________。
【3】从“凌寒独自开”可以看出梅花 _______________ 的品性,这种品性也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照。
【4】“暗香” 喻指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歌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赏析,请你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画上“√”。
“白雨跳珠”写出了雨(急而大 小而疏);“忽吹散”写出了雨(持续时间长 持续时间短)的特征;“水如天”写出了雨(大 小)。从而感受到这个时节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骤雨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4】诗人50岁时又来西湖赏雨,还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结合这首诗想想: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杜牧的《清明》,回答问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杜牧字( ),( )(朝代)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 )并提,称他为“( )”,称杜甫为“老杜”.
【2】理解词语
①清明 ――( )
②欲断魂――( )
③借部――( )
④纷纷――( )
【3】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人杜牧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好读书
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科学书;他们研究人类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历史书;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哲学书;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文学书。
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不是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看了,(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和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者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诲;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1】给加点的字注拼音。
谆谆教诲_____ 给予____
【2】文中与“囫囵吞枣”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请写三个它的反义词。
【3】相传蜀汉大将关羽写过《诫子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想想这句话中的三个分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1)“读书好”:
(2)“好读书”:
(3)“读好书”:
【4】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乐此不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移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第6段内容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仔细阅读第5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接下去再写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挑 水
一天,妈妈叫我去挑水,我说:“怎么能挑得动一担水呢?”妈妈说:“试试嘛。”“好吧!”我答应了。
我挑起桶走到李奶奶家的井台上,先放下一只,再把另一只桶挂在水担钩上,伸进井里,左摆一直,右晃一下,好不容易才打进小半桶水,可把我气急了!我把姐姐找来,把挂着桶的水担塞到姐姐手里。姐姐边做示范边耐心地对我说:“你先把桶靠近井壁一边,再用力往另一边拉,紧接着往下一按,水就会灌满桶的。如果还不很满,你可以把桶提起来,离开水面,然后再往下一蹲,水一定会灌满桶的。”说着,姐姐把那桶水灌满了,像是没费力气就提了上来。
我把另一只桶挂在钩上,伸进水里,学着姐姐的样子做了,果然,水就乖乖地灌满桶了,我也把这桶水提了上来。我把两桶水分别挂在担钩上,弓下腰,侧开步子,挑起了这担水,我摇摇晃晃地往前走,没走出五步,肩膀就疼起来。我用手使劲往上托住水担,脸涨得通红,脚步歪歪扭扭的,没有个准儿,半道上,我实在挑不动了,只好让姐姐替我把这担水挑到了家里。
妈妈对我说:“你第一次挑水,能挑半桶也就可以了。”
第二天,我挑着两个半桶水还在道上歇了一次,才到家里。就这样我还是累得直喘粗气。但我并不灰心,坚持天天半桶半桶地挑。
现在,我挑起一担水,在路上不用歇息,也可以不摇不晃地挑到了家里。
妈妈瞅着我稳实的步子,说:“挑水这活你已会干了,记住,万事开头难,只要有决心,什么也能学会。”
(1)概括第一部分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我第一次挑水时打水的句子。
(3)把描写姐姐打水动作的词语按顺序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姐姐打水的动作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过去我挑两个半桶水(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我挑起一担水(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文中学到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现代文阅读。
除夕夜的年夜饭、守岁酒(节选)
除夕的年夜饭,既是一年辛苦忙碌、辞别旧岁的重要时刻,又是具有迎接新年、祈望将来的特殊意义,当全家老少合家团聚、共进年夜饭的时候,其乐融融,洋洋得意,自不必细说。在上海的风俗中,年夜饭这顿丰宴,同样很隆重。年夜饭的菜肴,上海人很讲究好名堂。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果类中的柑子,是除夕不可缺少的食物,俗语说:“除夕吃红柑,一年四季保平安。”还要吃些芋头,即芋艿,上海人有谚语说是:“除夕吃芋头,一年四季不犯愁。”另外,吃豌豆,因为豌豆又名安乐菜,和长生果之类同样都是很吉利的名称。至于上海旧俗说除夕吃饭不宜淘汤,传说如果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遭到雨淋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在年夜饭之后,饭菜虽撤去,但守岁酒和果品之类却是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关于守岁酒,表达了一年伊始的辞旧迎新之情:“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按旧俗,在除夕子夜时分,上海人各家要“接灶君”。“接灶君”就是把灶神从天上接回家来。届时,家里男主人换衣服,上供物,焚香燃烛于灶前。“接灶君”完毕,家中主人亲自关上大门,门上贴有“封门大吉”的红纸。这时实际上已是年夜结束了。待到拂晓鸡鸣时,换贴“开门大吉”的红纸,家家赶紧燃放起爆竹,“砰啪!”“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响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无稽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先后介绍了上海人家的年夜习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对__________的介绍最详细,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突出了上海年俗的特别之处。
【3】关于“守岁酒”,文中引用了唐诗《守岁》。有关新年(或其他节日)的诗词,我也积累了一些。比如《________》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比较本文和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可知以下选项中描述“上海的除夕夜”的是(______),描述“北京的除夕夜”的是(______),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是(______)。
A.年夜饭除了丰富,还体现地方特色
B.饭菜名堂多,求吉利
C.人人穿新衣,门外贴对联,屋里贴年画
D.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E.接灶君,关大门,贴“封门大吉”
F.换贴“开门大吉”,燃放爆竹
G.营造了温馨美好的氛围,情趣盎然
H.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I.按时间顺序,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过春节的习俗
12、我爱阅读。
美丽如初
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文章第1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
A.因为“我”等的时间太久了,母亲刚来不久。
B.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未能做到这点。
【3】第4自然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第1自然段中与第6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5】文章结尾说“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这是因为( )
A.那些夜晚不仅月色美,而且情感美,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
B.那些夜晚是母亲、弟弟和“我”一起度过的,让“我”印象最深刻。
13、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要求答题
___________
一个女孩毫无道理地被老板炒了鱿鱼。
中午,她坐在单位喷泉旁边的一条长椅上黯然伤神,她感到她的生活失去了颜色,变得黯淡无光。这时她发现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站在她的身后咯咯地笑,她好奇地问小男孩,你笑什么?
“这条长椅的椅背是早晨刚刚漆过的,我想看看你站起来时背是什么样子。”小男孩说话时一脸得意的神情。
女孩一怔,猛地想道:昔日那些刻薄的同事不正和这小家伙一样躲在我的身后想窥探我的失败和落魄吗?我绝不能让他们的用心得逞,我绝不能丢掉我的志气和尊严。
女孩想了想,指着前面对那个小男孩说,你看那里,那里很多人在放风筝呢;等小男孩发觉自己受骗而恼怒地转过脸时,女孩已经把外套脱掉拿在手里,她身上穿的鹅黄色的毛线衣让她看起来青春且漂亮。小男孩甩甩手,嘟着嘴,失望地走了。
生活中的失意随处可见,真的就如那些油漆未干的椅背在不经意间让你苦恼不已。但是如果已经坐上了,也别沮丧,以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心态面对,脱掉你脆弱的外套,你会发现,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开始!
【1】给短文加上最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被老板炒了鱿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经意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与上文画线的句子相互照应的句子。
【4】小男孩想看到女孩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想看到女孩________,以此来取笑失意的女孩;但是失意的女孩却脱掉了被油漆玷污的外套,也就脱掉了________________;她让男孩看到了青春漂亮的鹅黄色的毛线衣,实际上是让男孩看到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每个人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面对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节选)
贾平凹
小妹:
七月十七日,是你十八岁生日,辞旧迎新,咱们家又有一个大人了。贾家在乡里是大户,父辈那代兄弟四人,传到咱们这代,兄弟十个,姊妹七个。我是男儿老八,你是女儿最小。
……
咱们不是书香门第,家里一直不曾富绰,比不得会做生意的人家。但是,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书是忌讳富人的。人富则思惰,你现在的处境正好逼你静心地读书,深知书中的精义,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
……
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且又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却确实是世上好东西。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①( );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②( )。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大凡世上,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一套写法,都是有迹而可觅导,当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时一阵便可理得清。
……
在家时,逢小妹生日,哥哥总是为你梳那一双细辫,亲手要为你剥娘煮熟的鸡蛋。一走十年,竟总是忘了你生日的具体时间,这你是该骂我了。今年一入夏,我便时时提醒自己,要到时一定祝贺你成人。邻居妇人要我送你一笔大钱,说我写书,稿费易如就地俯拾。我反驳。又说我“肥猪也哼哼”。
咳,邻人只知是钱!人活着不能没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个什么呢?如今稿费低贱,家岂是以稿费发得?!
读书要读精品,写书要立之于身,功于天下,哪里是邻居妇人之见啊!这么多年兄并不敢奢侈,只是简朴,唯恐忘了往日的困顿。也是因为不忘往昔,才将所得钱都买了书籍。所以,小妹生日,兄什么也不送,仅买一套名著十册给你寄来,乞妹快活。
1983年7月初写于静虚村
【1】选择恰当词语按序号填入文中( )里。
A.理解 B.深究 C.享受
【2】这是一封关于读书的书信。作者在信里谈到_________和精读两种读书方法。关于精读,又提出了第一遍_____读,第二遍______读,第三遍________读,这些具体的读书方法。
【3】下面符合对第二自然段带横线句子理解的选项是( )
A.读书可以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人品, 让自己的人生不浅薄,不受环境困扰。
B.读书是为别人、为社会服务,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C.读书可以让我们安于贫穷,忌讳富人。
【4】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词语填写在( )里。
文学体裁:诗歌 _____ _____ 学科:哲学 _____ _____
【5】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兄妹情深?列举三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邓稼先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群偌大的蝶蛾闯进孩子的房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笑得用手指着风姐儿,却说不出话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得不另选一个职业,学上了驾驶飞机。(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列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
(2)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l.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2.维吾尔姑娘很漂亮。(写一个比喻句)
3. 和田维吾尔人生活很苦。和田维吾尔人感觉很甜。(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8、改为反问句。
(1)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作文。
匡衡(西汉经学家)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邻居屋里点着蜡烛,光线却照不过来。匡衡就凿通墙壁把邻居的烛光引进屋子里,映着烛光苦读。
这是有名的匡衡“穿壁借光读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已成为美谈流传至今。请你对匡衡这一勤学苦读的行为,用今天的公民道德规范谈谈自己的看法。字数在300个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