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新疆阿拉尔三年级(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迎客松________,枝干遒劲,虽然________,却仍然郁郁苍苍,________  

    2)富兰克林坚持做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________;谈迁面对________的打击,毫不气馁,写出了《国榷》;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写出了药学巨著________,这些事例都给予我们启示:目标专一而不________,持之以恒而不 ________,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这几句话用诗句来表示是________。表达友情的诗句你知道的还有:________  

    4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个故事出自古典小说《________》。由这部小说你还想到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联想到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

  • 2、根据意思写出含有十二生肖的用来写人的词语。

    (1)比喻人人讨厌、受人谴责的人。   (过街鼠)

    (2)比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人。   __________

    (3)比喻外貌善良、实际心狠手辣的人。   __________

    (4)比喻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________

    (5)比喻在当地称王称霸、胡作非为的人。  __________

    (6)比喻德才兼备、大有可为的人。   __________

    (7)比喻代人受过、替人担罪的人。   __________

  • 3、按要求完成练习。

    1. 写出反义词。

    前线(   )无辜(   )

    伤害(   )慈爱(   )

    惊恐(   )激烈(   )

    2. 选择正确词语。

    激烈 热烈  结束 结果 安危 安全

    (1)(   )的战事不知何时才能( ),为了保证两个孩子的(   ),聂将军决定把她们送回石家的日军指挥部去。

    发愤  发奋

    (2)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 )学习。

    我们要像雷锋叔叔一样( )图强,好好学习,热力成为祖国栋梁之才!

    请求  要求

    (3)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经他的再三(   ),才勉强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4)学校( )我们必须按时到校。

     

  • 4、日积月累。

    (1)我到现在终于知道他是什么人了,这正应了前人说的话,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的时候不能只看文字表面的意思,要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因为“读书须用意,__________”。

    (3)近日,我校举行了语文研讨会,会上李芳老师的“指导学生预习法”得到老师们一致认同,让我也有很深的体会。真是“听君一席话,__________ ”啊!

    (4)_____________,近山识鸟音。

    (5)_____________,更有早行人。

  • 5、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玛琪失望极了____她本来希望他把这个机器老师拿走____他们有一次就把托米的老师搬走了将近一个月之久____因为历史那部分的装置完全显示不出图像来了____

    2.机器老师正在屏幕上显现出这样的字____我们把1/2和1/4这两个分数加在一起——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抒发了______的感情。

    【2】传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才用了“绿”。那么他为何要用“绿”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理解。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A. 日出江花红胜火 B. 风景旧曾谙 C. 江南好

    2下面的句子应该读出哪种语气。(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A. 欣喜若狂                            B. 信赖和骄傲                            C. 非常坚定                            D. 绝望和悲痛

    3同样是送别,不同的送别方式,表达了不同的离别情。李白送孟浩然是伫立江边,久久凝望:“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而汪伦送李白则边走边唱,李白见此而作:李白乘舟将欲行,________王维则以酒相送,他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有言:“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而高适在《别董大》中则说: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我在毕业典礼上对同学说:“________,天涯若比邻。

  • 8、阅读理解曾几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解题,了解纪行诗,判断。

    ①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_____

    ②从“道中”看,诗人写出游,只写到“去”,并没有写到“回”。_____

    【2】请找出诗中两处明显的对比,填写下面的内容。

    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这是第一处对比:“梅子黄时”正是江南_____时节,难得有这样“_____”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②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第二处对比:山路上苍翠的树树,与来的时候一样_____,森林丛中传来_____________,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3】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诗人的心情,判断。

    ①这首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_____

    ②诗中“绿阴”和“黄鹂”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三衢山秀丽的景色。_____

    ③“黄鹂四五声”中的“四五”是实写,表明黄鹂的叫声。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 “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仔细读读这两段话,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由固执恍然 大悟,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现代文阅读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③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④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⑤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⑥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选自《汪曾祺全集》

    1作者要写的是家乡的鸭蛋,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要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呢?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透露了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破“空头”用筷子着吃。筷子头一下去,——红油就出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提到的“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第⑥段讲到小时候读“囊萤映雪”故事。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现在用来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学习刻苦的故事?请写出两个成语,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材料连接: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来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大地上席卷开来。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针对上述现象,六年级(5)班准备举办一次“走进民俗,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布置会场时,同学们想选用一种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装饰物,你推荐选用哪一种?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与理解

    美丽的谎言

    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接我的是一位二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老师。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100。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从1数到100。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我非常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心里一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大家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红五星,而她几乎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

    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多么美好,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绝不相同。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从我离家来到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话。刚到这座城市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那么不容易。在五个月的时间里,我换过五次住处。那是我还是一个穷学生,负担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光,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不了而被迫转移。拎着一个大箱子,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每到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我生活得很好,一切都顺利,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之所以这样,唯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那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她一切都好,每天散散步看看电视,连心脏病也多日没犯了。刚放心地挂了电话,就接到朋友的信,说是遇见了我的母亲,她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打针。我愣了好久,觉得心里很慌,赶忙往家里拨电话,拨到一半,又停了下来,我质问妈妈又有什么用呢?我原本真切地知道她为什么要说谎的!

    1老师的谎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为什么把红五星送给每一个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自然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从老师的谎言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

    ____________

    平日里,这些年轻的母亲们,也许柔弱,也许娇媚,也许还比较任性。但是在巨大的灾难来临之际,在幼小的生命亟待保护的时刻,她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在一瞬间就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感念震灾中的母亲!

    当救护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以这样的姿势定格了:双膝跪地,双手坚定地撑着。她的上身向前匍匐着,模样就像行跪拜礼,她的身体被压得变形了,让人不忍卒睹。但是在废墟中,拱起了一座母爱的桥。

    我不知道她从哪里得到的力量,在大厦即将倾倒的瞬间,在水泥板和砖块狂暴地砸向她的那一时刻,她没有趴下,而是用这种独特的态势支撑着,直到永恒。她背负着的是千万斤的废墟啊,她还是没有倒下。因为有一种爱的力量在支撑!

    也许她还活着?救援人员冲她喊叫,用撬棍敲击着水泥框梁。她没有听见,也没有任何的反应。队长从砖石的缝隙中伸进手,触摸到的却是冰凉的躯体。于是人们暂时放下了她,走向下一个废墟,去救一息尚存的人。

    或许是得到神灵的启示,救援队长忽然想到什么,他迅速地往回跑,竭尽全力地把手伸进那女人身子弯成的苍穹中,他探到了一个软乎乎、暖融融的小生命!那是一个孩子!救护队员们把断壁残砖搬开,在她屈曲的身体下面,抱出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在母亲的呵护下,她还酣然熟睡着,因为有母亲的庇护,山崩地裂,并不意味着什么。

    队长紧紧地把婴儿护在怀里,泪眼莹莹,满脸慈蔼。

    橄榄绿和红色的襁褓互相辉映,成为人间最美丽的风景。

    孩子毫发未损,她一直安详地睡着,红扑扑的小脸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

    随行的医生准备给她做体检时,襁褓中却滑出一台手机,上面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短信,同时也是一条特殊的遗嘱,一个伟大的祝福!

    亲爱的宝贝,妈妈爱你!

    手机从这一双手传到另一双手,就这么一直传下去,泪水滴在手机屏上,模糊了那两行字。泪水淹没全世界的眼睛,也让全天下的孩子们如醍醐灌顶。

    都说是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但谁敢说,这位母亲的脊梁不是一座大山?

    1通读全文,给短文找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下列词语的意思,再写出它们的近义词。

    柔弱_________  庇护_________ 安详_________  遗嘱_________

    3读句子,用上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平日里,这些年轻的母亲们,也许柔弱,也许娇媚,也许还比较任性。”

      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答题,注意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a.“在母亲呵护下,她还酣然熟睡着,因为有母亲的庇护,山崩地裂,并不意味着什么。

    呵护的意思是_____,文中的母亲是这样呵护自己的孩子的_________酣然熟睡是说孩子_________。孩子在废墟中能酣然熟睡的原因是________

    b.“孩子毫发未损,她一直安详地睡着,红扑扑的小脸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

    毫发未损的意思是_____,作者说红扑扑的小脸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是说人们________

    5读句子,联系全文和自己体验答题。

    a.但谁敢说,这位母亲的脊梁不是一座大山?换一种说法是___________。你认为作者把这位母亲的脊梁比作是大山,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

    b.“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短信,同时也是一条特殊的遗嘱,一个伟大的祝福!这条短信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想嘱咐她的孩子___;想祝福她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也想给这名幸存的孩子发一条短信,短信的内容是(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泪水淹没全世界的眼睛,也让全天下的孩子们如醍醐灌顶醍醐灌顶的意思在佛教是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你也是一个孩子,目睹此情此景你明白了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注意表达你出的真情实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张衡

    张衡是我国汉代有名的科学家。他小时候最喜欢观察天上的星星。长大了,他在京城做事,看了许多天文和数学方面的书。他刻苦钻研,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他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

    张衡还是一个机械工程师。他制造过一种能飞的木雕,还制造过能辩认方向的“指南车”,能计算路程的“计里鼓车”。

    张衡还写了许多书。他告诉人们天上的日月星辰是怎么移动的,月亮受了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的。他还告诉人们为什么冬天日短夜长,夏天日长夜短的道理。

    如今,人们非常尊敬张衡这位古代科学家,经常举行纪念活动,表示对他的敬意。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喜爱——________ 分辨——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制作一张科学家的资料卡。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请你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我年少时即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年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虽然有时雨天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

    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shē chǐ)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我可以在火炉里煨上几只红薯,让书香伴着苗条。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拔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香来吃,吃饭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读。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地重读一遍。

    雪夜读书在我也是欢乐的事。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mì)的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生平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的最多,也记忆最深。

    我常常思忖: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苦寒的雪天?难道我就没有杨柳岸边书相伴的日子吗?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现在我似乎懂了:人的一生,可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不少,但真正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却不多。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俸去书来容易得到了,反而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读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

    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则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之夜里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翻神思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1.根据拼音,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wú xiá   (2)xiāo qiǎn(  

    (3)yòu huò (4)sī cǔn  

    2.第段中,有接天莲叶相伴一句,是由_____朝诗人_________的诗句_______ ______转化而来。

    3.第段中一天风雪一天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段中恋恋不舍一词体现出一种感情,它与本段中________一词相呼应。

    4.奢侈的本义是花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它在第段中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观全文,题目中的雪天既指_________的雪天,也指_______的雪天和_________的雪天。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把”字句或“被”字句。

    1.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鱼儿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句子加工厂。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自有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小心地说道:“我没有开玩笑,请救救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食物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没剩些什么。(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播下的种子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都认为《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动画片最好看。(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川、田野和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

    (2)父亲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

    (3)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干脆别读这本书。(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

    (4)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寒假,寒假里最开心的应该是过春节了。回忆一下我们家乡的春节有哪些风俗,你能介绍你家乡的春节风俗吗?要求:重点突出,详略安排得当。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书写要有一定的速度。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