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字组词。
虚(______) 旋(______) 媚(______) 绊(______)
虑(______) 旅(______) 眉(______) 拌(______)
2、写出下面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雨雪霏霏(__________)
2.行道迟迟(__________)
3.莫知我哀(__________)
4.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
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
6.出没风波里(__________)
7.泊船瓜洲(__________)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照要求填空。
妙趣_______生 历尽_______ 桑 _______然大悟
至死不_______ 热泪_______ 眶 _______败垂成
1.______________一词的意思是“快到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2.教授的作文课真是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都非常喜欢。
4、昔我往矣,(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2)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 ( )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 )
6、阅读。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的感情。
【2】翻译三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说王安石为用好“绿”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请你赏析“绿”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1】作品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
【2】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选择答案,将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
A.这篇作品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及旅居在外的喜悦之情。
B.这篇作品通过景物烘托,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突出写了一个“喜”字,表现了听闻捷报后欣喜、激动的感情。
B.“满”字描绘出了诗人喜极而泣的样子,情感真实、感人。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指春天,春天的景象是明丽的,正好与“喜”的心境相匹配
D.“下”说明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向”则表明从“洛阳”到“襄阳”走的是陆路。
【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解释字词的含义:
①涕泪:_________ ②却看:___________ ③漫:____________。
【4】本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
【6】杜甫为什么“涕泪”满衣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9、课内阅读。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①
②
③
【2】找出一个过渡句,画上“_____”。它在文中起 的作用。
【3】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父与子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阵子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
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其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并称之为“八格牙路(混蛋)”。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上来。
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1】读文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的词语。
(1)径直:________
(2)置之不理:________
【2】儿子在坑里,发现自己危险后,他的第一个反应是(__________),第二个反应是(___________),而得到父亲的回答是(__________),儿子最后的办法是(___________)。
【3】读完文章,你的疑惑是________,反复读后你对这个疑惑的理解是_______。
【4】读了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果在你生活中再发生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
阳光很活泼
为了给儿子一个满意的答复,做父亲的他起了个大早来到海边看日出。
太阳还没出来,但在那天与海的交界处已是一片绯红,像镶嵌了一道红边。他看得醉了。随后,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然后再露出一点,露出一点……就这样,太阳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平面,那太阳光也随着起伏荡漾。他心底闪过一句话:阳光真的很活泼。
其实,当画家的他已经多次观察过日出,也画过不少日出,可他觉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新奇,像今天这样感到“阳光真的很活泼”。而他今天之所以来看日出,只不过是因为要在儿子与儿子的老师之间做出一个公正的评判。
事情是这样的:老师让同学们用“活泼”造句。儿子把那个自认为造得非常漂亮的句子——“阳光很活泼”交了上去,可没想到却挨了老师的批评。
当时他听了儿子的诉说并没有多大的反应,只觉得老师是不会出错的。可是一向听话的儿子却对此反应强烈,说他自己去看过日出,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看着一脸兴奋的儿子,他被感染了。他答应给儿子一个答复。
回到家里的时候,儿子已经睡了,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支起画架,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完成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他为这幅画起名为“阳光很活泼”。
第二天,他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
信中这么写道: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
【1】照例子,写一写。
例:阳光很活泼。
(1)____很活泼。 (2)____很活泼。
【2】从父亲要给儿子一个满意的答复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和画横线的句子相呼应的句子有哪些?用“﹏﹏﹏”画出来。这几句话表明了( )(多选)
A.短文是以“父亲给儿子答复”为线索的。
B.短文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
C.短文在结构方式上做到了前后呼应。
D.短文在叙述事情时做到了详略得当。
【4】对“阳光很活泼”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阳光像孩子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
B.阳光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让孩子认为阳光是活泼的。
C.阳光有着活泼的性格,总能穿透乌云照射到大地上的每个地方。
【5】短文中的父亲和孩子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失落的山村
你失落了吗,那像露珠在绿叶上闪耀着的万山丛中的小山村?
一位老爷爷千里迢迢来寻找你,在这绵延不绝的群山中,在苍翠欲滴的旷野里。
他头顶着白云沿着新开的公路,迈着(稳健 稳重 稳妥)的脚步,一定要走着来看你。
老爷爷已经记不清你的名字了。他只依稀地记得,那破旧的茅屋前有一口水塘,他从塘里挑过水,倒进老百姓的水缸;他还记得,在村后石壁上,他们刻下红军长征的标语。
老爷爷不坐车子,也不要人带路,他要(亲自 独自 悄悄)去找你。他说:“看我是否忘记过去……”
前边,山麓的坝子里是新村,那里有着新式的农民住宅,新式的农业机械,崭新的汽车。村前有一口水塘,水塘很大,水很清,绿树环绕,塘中建有彩色凉亭,上面写的“农民公园”四字,跃入了老爷爷的眼帘。
怎不见五十年前的景象?小山村,你真的失落了吗?老爷爷不相信,他一定要找到你!
他终于发现石壁上的标语,刚用漆描过,显得那么鲜艳夺目。啊!小山村,原来你还在这里,你并没有失落啊!
不,老爷爷说,你还是失落了。从前的落后、贫穷、愚昧、荒凉已无影无踪。今天你展现的新貌,正是老爷爷多年来一直盼望要见到的呀!
【1】选择括号里恰当的词语画“____”。
【2】仔细读文,第5自然段中的“他”“你”“我”分别指谁?
“他”、“你”、“我”指( )。
A. 作者 B. 读者 C. 老爷爷 D. 小山村,老爷爷
【3】根据原文推想:老爷爷第一次到小山村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是干什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目和文中都说小山村“失落”了,它失落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下文想想,第八自然段中的“小山村,原来你还在这里,你并没有失落啊!”这句话有什么含意?请选出正确答案。( )
A. 老爷爷找到了小山村,很高兴。
B. 老爷爷看到石壁上的标语还在,很高兴。
C. 小山村的人没有忘掉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
D. 老爷爷看到小山村跟过去一样,心里很激动。
13、阅读。
有一天,酒馆女主人和外祖父吵架,她捎带着把没有参加吵架的外祖母也骂上了,骂得很凶,甚至向她扔胡萝卜。
“你真糊涂,我的好太太。”外祖母安详地对她说,然而可把我气坏了,我决定对这个恶婆报复一次。
我想到一个法子:我瞅酒馆女主人下地窖的时候,合上地窖的顶盖,锁上,我在上面跳了一通复仇者之舞;把钥匙扔到屋顶上,就一溜烟地跑到厨房里,外祖母正在那里做饭。她没有马上明白我为什么高兴,但当她弄明白后,狠狠地朝我的屁股拍了几巴掌,把我拖到院里,叫我到房顶上去找钥匙。我对她的态度觉得很奇怪,我默默地把钥匙拿下来,躲到院子角落里看她释放被俘获的酒馆女主人,她们俩友善的一面走过院子,一面大笑。
外祖母揪住我的领子,把我拉到厨房里,问道:“你干吗要这样做?”“她拿胡萝卜打你嘛……”
“你是为了我吗?原来是这么回事!你瞧我把你这块废料塞到炉底下喂老鼠,你就知道了!你算什么保护者啊,一个小泡泡儿,一戳就破!你看我告诉外祖父——他不打掉你一层皮才怪呢!到顶楼念书去吧……”
她整天不理我,到晚上,她在床沿上坐下,教训了我几句永志不忘的话:“阿廖沙,亲爱的孩子,你要记住:不要管大人的事! 大人都学坏了,上苍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到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等上苍来开你的心窍,指示你应当做什么,领你走那应走的道路。懂不懂? 至于什么人犯了什么过失——这不是你的事。这让上苍来判断,惩罚。这要他来管,不是我们!”
沉默了一会儿,嗅了嗅鼻烟,眯缝起右眼,补充说:“是啊,谁犯了过错,大约连上苍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弄得清楚的。”
“上苍不是什么都知道的吗?”我吃惊地问道。
她轻轻地,悲哀地回答道:“他要是什么都能知道,大约有很多事情人们就不会做了。他老人家从天上向人间、向我们大家看了又看,有时会大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说:“我的人们啊,我的人们啊!嗅啊,我是怎样可怜你们啊!”
从那时起,她的上苍对于我更亲近更可理解了。
【1】以上文段是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的第一部《_________》。其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另外两部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乐观纯朴的________,正直的老工人________,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__________,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通过阅读第( )自然段,知道了“我”想到的报复酒馆女主人的办法是:________
【4】如何理解“从那时起,她的上苍对于我更亲近更可理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苍蝇与蜜
蜂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苍蝇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1】填入转述句的正确标点符号。
苍蝇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______)它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小红军对陈明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雷锋对大嫂说:“我送你一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镇上的人们已经为他们作了公开祈祷。依然没从洞里传来好消息。(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画线句子仿写句子,另选三个人物和三种品质。
我喜欢鲁滨逊,是因为他不畏艰难。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春天难道不美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我学习不努力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难道不好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1.公园对外开放,谁都可以进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严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列文虎克磨薄放大镜的四周。(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
21、作文
题目:犹记得那温馨时刻
要求: 1.紧扣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以记叙为主。2.叙事完整,字迹工整,语句通顺,写出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本人相关的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