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带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徘徊(huí) 祷告(dǎo) 监考(jiào) 楷书(jiē)
B.咆哮(xiào) 埋葬(zàng) 口供(gòng) 敞开(chǎng)
C.土匪(huǐ) 侄子(zhí) 哗笑(huā) 祸患(huàn)
2、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B.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D.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3、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 )。
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A. 表示引用部分。 B. 表示需要着重指出部分。
C. 表示特殊含义。 D. 表示否定或讽刺。
4、巧填格言,警句。
一年四季在于春,( )。
5、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课文《刷子李》出自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刷子李的职业是_________,他的绝活是_______ ,他给自己立下的规矩是_________,这让人想起一句俗语________。
6、默写古诗。
(1)根据题目,默写古诗。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在了一起。 __________
2.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水远剃得发亮。 __________
3.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二!” __________
4.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__________
5.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去。” __________
8、按查字典要求填空。
(1)“监”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部,再查____画。它是个_____结构的字。此外,它是多音字,可分别组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发”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送出,交付;②产生,发生;③发表,表达;④扩大,开展;⑤启程;⑥散开;⑦流露。给下列词语中的“发”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发怔( ) 发布( ) 发芽( ) 朝发夕至( )
9、阅读理解
每当林巧稚回忆起她中小学时期的生活,总要称赞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独尝供佰佳脂簧拌伪饱镰立思考。比如上地理课时,老师就把她们带到海边,在海滩上做地形的沙盘。大家边玩边做,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经久不忘。
林巧稚从小对生物课就有很大的兴趣。有一次,老师上生物课时,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
不少同学答道:“椭圆的。”
生物老师胸有成竹,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她们带上山去,采集各种树叶标本。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锯齿形的、针状的、扇形的……什么样的都有。
一堂生物课结束了,林巧稚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人生的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像“树叶是绿的”那么简单,因而自己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异口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
胸有成竹: 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叙述了(_____),告诉我们(_______)。
【3】文章通过几件什么事例来称赞老师注重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巧稚通过生物课体会到的人生哲理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吗?一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干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他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他笑了,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经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探询:_____
妄自菲薄:_____
【2】找出文中的任意一个反问句抄写下来,并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__”画出与文中第1段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4】父亲让“我”卖了_____次旧衣服。第一次在_____以_____美元卖掉,第二次在_____以_____美元卖掉,第三次在_____以_____美元卖掉。
【5】这篇文章的题目为“高贵的生命不卑微”,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汉字的书法艺术
①汉字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所谓“衣带当风”,非线而何?所谓白描手法,又非线而何?中国传统画不以形取胜,而以意取胜;不以美骄人,而以境争先。内有其意,外有其形;心有其源,画有其境。然而,它的具体操作与表达方式则是线式的。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匾额,必有楹联,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臆断。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如《三侠五义》中的游仙枕、探阴山,但以时间而论,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作,依时而行,依时而叙,依时而言。
⑥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猴子出世,便是金针出现,此后孙悟空“走”到哪里,那故事便“跟”到哪里,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故事便随之戛然而止。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则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个线端而已,而是百水千河归于一系。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千头万绪,网络天成。但那线的构思与价值,依然宛在。无线何以有网,网成愈见线功。
⑦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从全文看,第①段中“芳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
【2】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作者说《水浒传》呈“水脉系结构”,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
12、 普通人(节选)
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地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谁见了都对我说:“梁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导演是李文化。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我替父亲拒绝了。那时群众演员的酬金才 2 元。我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酬金低,而是因为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挥去的。
李文化亲自来找我——说他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他这么保证。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
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在他 74 岁的时候…… 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 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地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
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就是那条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 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 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 我问:“为什么?” 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父亲坐得很特别, 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
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1】标题的“普通人”指的是( )A.“我” B.李文化 C.父亲 D.导演
【2】作者说父亲的端坐“很特别”,父亲是怎样坐的?用“ ”在短文中画出来。
【3】父亲的端坐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
【4】文章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你找出一处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
13、品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脊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画“______”部分是对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为国捐躯后__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内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表现了毛主席是____________的人。
【3】为什么说“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笔下犹能有花开
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
①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
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②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 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1】读完全文,我知道文章题目“笔下犹能有花开”说的是_________(人物),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2】读画“ ”的两个句子,体会人物内心。
(1)第①句运用了____描写,从“歪戴着”一词中,我能看出老太太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运用了____描写,从“我也会画画”中,我能体会出老太太内心的想法是:_______________。
【3】在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真让人羡慕”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他是怎样的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草船借箭》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情,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只。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只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既然(jí jì) 惩罚(chénɡ chěnɡ) 都督(dōu dū)
【2】在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处罚( ) 商量( ) 盼望( ) 推辞( )
【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只。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周瑜的目的是什么?
(2)周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又摆酒招待他,这又说明了什么?
(3)诸葛亮当然明白周瑜的用心,为什么不揭穿他?说明了什么?
16、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 )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缺乏——(______) 清晰——(______)
【5】给课文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画去文中不合适的词语。
【6】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______)和(________),其中(_______)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7】请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颍,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又叫数来宝)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地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课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小时候,母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写出“长”的不同意思。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______五谷,却疯长______歌谣。
【3】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_____________。(根据课文补充句子)
【4】文中引用童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项是( )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18、课内阅读
村里的一位老人站出来,高声说:“看看我们周围的孩子,他们全都是健康的。这要归功于瑞恩和我们的加拿大朋友。对于我们来说,水,就是生命。”听到这儿,瑞恩和父母都流下了激动、幸福的眼泪。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1】把加横线的句子改成肯定语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它产生了怎样大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小小的梦想产生如此大的力量,你认为靠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瑞恩和父母为_______________而激动,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幸福。
19、课外阅读
你赢她输
阿凡提专门和巴依作对,名传四海。
一天,巴依和老婆下棋,把阿凡提叫到跟前:“阿凡提,人们都说你聪明,你能猜出这盘棋我的输赢吗?猜对了,我赏你一个金元宝,猜错了,你欠我一个。”
“好吧。”阿凡提当场铺开纸,一边写,一边念着,“你赢她输。”
巴依听了,就接二连三地把车、马、炮往老婆“嘴”里送。不一会儿,“老将”就走了绝路。
巴依对阿凡提说:“怎么样?把元宝拿出来吧。”
阿凡提说:“不,老爷。我猜对啦。”他摊开纸,念着:“‘你赢她( )输( )’这一盘不正是你输了吗?所以你得赏我一个元宝。”
巴依不服气,要赌第二盘,可阿凡提还是那四个字。这一回,巴依可认真啦,他的老婆也心领神会,兵败如山倒,一会儿工夫,就举手投降了。
巴依对阿凡提说:“怎么样,这会儿该把元宝还我了吧?”“不,老爷,我又猜对了。”阿凡提说,“我写的是‘你赢( )她输( )’这一盘正好是你赢了,所以还得再赏我一个元宝呢!”
这时,巴依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他又气又恨,急中生智对阿凡提说:“那好吧,咱们再来赌最后一盘,这一盘谁要是输了,就拿出五个元宝来。”
阿凡提把那张纸朝桌上一扬,说:“好吧,我还是这四个字,你们先下,我还要干活去。”
阿凡提前脚刚走,巴依后脚就跟了出来,说:“阿凡提,我和我老婆这盘下了和棋。这回,你猜错了吧?”
不料,阿凡提搔了搔头皮,诙谐地说:“哎呀,怎么下和棋了呢?这回我写的是‘你赢( )她输( )’看来我既没猜对,也没猜错,咱们俩也算下和棋吧。”
巴依听了,气得胡子直翘,但是又没有办法。原来,阿凡提写字时并没有标点。聪明的阿凡提利用朗读时的不同语气表示出不同的意思,把巴依斗败了。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心领神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中生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巴依和阿凡提一共赌了几盘?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阿凡提的语气,给文中画线部分加标点。
【4】读了本文后,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变一变。
1、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这么美丽的草原,我们怎么能不向往?
改为陈述句:
(2)工人们修铁路。
扩句:
(3)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缩句:
(4)《草原》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
(5)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用带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22、按要求写句子。
(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脸上淌着雨水。(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洪咆哮着。(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请你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越来越普及到我们的家庭之中,但是也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看了上面这幅图,你想说什么?请你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