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微信中语言表达有不得体之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某大学生因故不能回家参加奶奶寿宴,给父亲发了一条微信:
欣闻祖母享年九十又六,因故不能如期还乡,无法当面垂问并为祖母祝寿,请家父代为转达,祝她老人家身体康健、寿比南山!
A. 错误两处 B. 错误三处 C. 错误四处 D. 错误五处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衫,黑色单衣。唐朝有官品服色制,其中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
B.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代王维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C.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
D.六艺经传,“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3、对《离骚》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离骚》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文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C.面对周围群小的投机取巧、钻营逢迎,面对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屈原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
D.《离骚》多用比兴手法,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楚怀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里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4、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会就那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那么求全责备。
B.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追求最艰苦、最困厄的环境,从而锻炼自己,认识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善自己。
C.在餐饮业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如果走传统餐饮业的老路,那只能是拾人牙慧,注定没有出路。
D.长老团,各大家族的最强武力,担任着守护家族传承的使命,在家族面临生死存亡时,长老团就会倾巢而出,灭敌于旦夕之间。
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也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这使中国人移家为国,移孝为忠,产生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都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材料三提到“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与此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治大国若烹小鲜”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故地重游,引起他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深爱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愿意将自己化为康桥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
(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浓缩了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感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无法挽回。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几句集中体现了离别的惆怅。
(3)《荆轲刺秦王》中,当羽声激愤时,士人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写南朝宋文帝北伐的结果,作者借此事慨叹南宋近事,讽喻当朝统治者。
(2)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过渡自然。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人虽旷达,其词虽豪放,但政治上的失意及复杂的心情,还是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流露出来。
(2)《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申州①作
(唐)方干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井邑②初安堵③,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寥落千余里,山高水复清。
【注】①申州: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春秋时为申国,唐初设申州。②井邑:乡里和城镇。③安堵:安定,安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采用赋的手法逐层展开画面,但诗人的愤懑之情却熔铸于字里行间,讽旨明确而又含蓄深沉。
B.首联用数字的对比来生动展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揭示了战乱的残酷和祸国殃民的本质。
C.颈联撷取“凉风、古木、野火、残营”等萧索的意象,直接地再现了“万人曾死战”的战乱遗迹。
D.尾联借人烟由稠密变“寥落”的衬托之笔,从空间角度极写遭受战乱劫难的面积之广和创伤之重。
【2】诗歌描绘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战乱劫后图,在场景展开上有“点面结合、相映成趣”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衔怪于数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囿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 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迎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B.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C.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D.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仆,第一人称代词,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中的“余”相同,都有自谦的意思。
B.京师,指京城,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中的“京师”相同,都指古时“长安”。
C.假,借助,与“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假”相同,都强调要善于借助外力。
D.众人,指一般人,与“今之众人”(《师说》)中的“众人”相同,都指当时的士大夫。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者数矣(多次)
B.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C.然后始信前所闻者(才)
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过分)
【4】下列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皆出于此乎 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B.位卑则足羞 日出则犬吠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有辄哗笑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又挈挈而东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借用“蜀犬吠日”和“越犬吠雪”两个典故,讽刺了当时人们对拜师行为少见多怪,辱骂攻击的风气。
B.韩愈因反对“耻学于师”的时风而遭到攻击,以致被迫数次离开长安,因此柳宗元认为他是个狂人。
C.柳宗元虽然对韩愈的师道观是赞同的,但却缺乏韩愈直面对抗的勇气,无奈屈从了世俗的力量。
D.韦中立和《师说》中的李蟠都不顾流俗,不辞千里,敢于拜师,彰显了崇古慕贤、好学勇毅的优秀品格。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国内一次青少年短道速滑比赛中,8岁的女孩小红刚出发就不慎摔倒,但她立刻爬起来追了上去,在母亲、教练和观众的鼓励声中,她不停追赶,接连超过前面的选手,率先冲过终点。
有人说,“摔倒不可怕,只要不放弃,会有你想不到的结果。”“她站起来的那一刻就已经赢了。”“那种全力奔跑的姿态太感人了。”“她心理素质强,未来可期!”……
也有人说,“妈妈和教练过于严苛,不能只重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对此事,你怎么看?请给小红、小红的母亲、小红的教练或观众写一封信,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