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四川自贡高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别出心裁,_______ ,  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

    ①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②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③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④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⑤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⑥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

    A.④②①⑥⑤③

    B.⑤②①⑥③④

    C.④③②①⑥⑤

    D.⑤④①⑥②③

  •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沃若,润泽的样子。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不爽,没有过错。

    C.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劳作和休息。

  •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一个有完整系统的民族,它对外来的东西________持犹豫或拒绝的态度,____②____各个民族最不拒绝吸收其他民族优长的乃在于食物,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自明朝以后,中国逐渐走上自我封闭的道路,____③____就在这个时期,大量产于南洋、西洋的食品却传入我国。它们____④____西方人用坚船利炮送来的,____⑤____我们自己主动从外面“拿来”的,____⑥____有些食品在引进过程中还曾经历过危险,例如番薯是明万历年间吴川名医林怀兰冒着违反交趾国法令的危险携带到中国的。

     

    A

    一般

    然而

    于是

    还是

    不是

    甚至

    B

    总是

    /

    但是

    并非

    还是

    居然

    C

    /

    不过

    竟然

    既是

    也是

    D

    往往

    不是

    而是

    /

     

     

    A. A   B. B   C. C   D. D

  •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 ②君臣守以窥周室

    B. ①弃甲曳兵走 ②蟹六跪二螯

    C. ①蒙故业,遗策 ②利乘便,宰割天下

    D.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②锄櫌棘矜,非銛钩戟长铩也

  • 5、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收入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B.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C.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影响最大。

    D.“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其中《春秋》指的就是《左氏春秋》,也就是《左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字相关,如”“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的男女可以通婚,同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的男女可以通婚,同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C.古姓多与字相关,甚至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名篇名句默写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用     二句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2)《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     

    (3)《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的梦游历程是夜晚始行,拂晓至半山,置身山中的他“_________________”,待到听闻震撼山巅的熊咆、龙吟之声时,又向我们呈现了别样的惊险之景。

    (2)《登高》中表达了诗人八重之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月”是古代诗词作者尤为青睐的意象,借以表达各自不同的情感,如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的“____________________”。

  • 9、(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荀子以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观点。

    (2)《赤壁赋》中描绘秋风的爽朗和秋江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写出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战船首尾相接的盛况,用“_______________”写出曹操的文韬武略。

    (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 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像蚯蚓一样,描写蚯蚓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②。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注):①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鲜于子骏,即鲜于侁;范尧夫,即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彝叟,即范纯礼,为范仲淹第三子,范尧夫之弟。三人与司马光皆有交谊。②阕:终,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春景园林和连绵的春雨,使诗人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B.“中宵”句表明诗人在与好友相聚痛饮,直到夜半方醒,表达了年老不胜酒力之慨。

    C.“旁观”两句写周边的景色,游目骋怀,近处的山像象群静卧,远处则万籁俱寂。

    D.末两句点睛之笔,既表白了高洁的品质,又流露出一缕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

    【2】请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特色及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 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B. 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C. 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D. 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

    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守”等。

    B. “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C.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阙”。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行,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D. “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曾把五等以下应交的赋税的份额均摊给前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 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C. 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D. 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

    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   为知己”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1. 将题目填充完整;2.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号、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