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四川泸州高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妥当得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赋、比、兴、风、雅、颂”被称为“诗经六义”。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乐府原是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一种文学体裁名称,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词最完备的一部总集,魏晋六朝到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统称乐府诗。

    D.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后人便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为骚体诗。《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抗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消散,但各界人士毁家纾难的历史永远不能遗忘,浴血奋战的英雄应当永远被我们铭记。

    ②街道两边如集会似地摆满琳琅满目的地摊杂货,各种小贩的叫卖声沸反盈天,熙熙攘攘的人群,将整条商业街挤得水泄不通。

    ③在海外高校,毕业典礼就是家庭庆典,毕业生的家长会举家甚至举族参加,对于他们来说,孩子的毕业典礼是足以和婚礼同日而语的人生重要时刻。

    ④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⑤众人便都敛声屏气,观望着这丛林,不久便听到悉悉索索的声响,尔后便见到一道白影从丛林里窜了出来。

    ⑥美国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派军舰对中国南海的岛礁进行抵近侦察,把本来平静的南海搅得风生水起,其背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野心昭然若揭。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④⑥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赛场上,他的演讲短小精悍;演讲中,他常常能用不多的语言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②杨院士的报告博闻强识,深入浅出,让聆听报告的师生在景仰大师的同时,见贤思齐,台上台下互动,气氛热烈。

    ③你说他就说他,跟我有什么关系啊,你知道你这叫什么吗?这是典型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④当听说积攒了多年的储蓄被丈夫一夜输光后,她从来没有惊心动魄到这样的地步,一下子晕了过去。

    ⑤开着犹如追风掣电一般的宝马,我悠闲地坐在副驾驶欣赏着眼前这个秀色可餐的美女老板。

    ⑥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也只是心头一闪而过的念头,他拥有的只有孤寂。世界太大,而他只是尘埃一粒,无人听见他在春天离去时最后的长歌当哭

    A. ①③⑤   B. ②⑤⑥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 5、对下面这则寓言的寓意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一只麻雀老是不断地搬家。它觉得,每次新窝住了没多久,就有一种浓烈的怪味,让它喘不上气来,不得已只好一直搬家。觉得很困扰,就把烦恼向一只经验丰富的老麻雀诉说。老麻雀说:“你搬了这么多次家根本没有用啊,因为那种让你困扰的怪味并不是从窝里面发出来的,而是你自己身上的味道啊。”

    A. 埋怨别人的过错,不如认真反省自己。

    B. 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有所发现。

    C. 与其和团队格格不入,不如切实发展自己。

    D. 老年人的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 严耕望做学问“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这说明严耕望在做学问研究时,自我要求很高,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

    C. 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D. 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E. 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2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孤独思亲是杜甫诗歌中的常见内容,如《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异乡思亲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

    (2)苏轼《赤壁赋》中先说万物各有其主,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人一定要修身自好,莫存非分之想。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颜色的描述,写出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看到太阳初升的景象。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涉江采芙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彼处写起,通过视角的转化,强化了思念之情。

    (3)在《兰亭集序》中,王義之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3)《登高》中,杜甫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4)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5)吾师道也,  

    (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以“木”“金”的变化说明人工可以改造客观事物的性状,以此来论述人通过学习也可改变品性的道理。

    (2)《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发出了生命的短暂与人的渺小的感叹。

    (3)古人中常用“落木”这一意象表现肃杀之景,营造悲凉之境,比如“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既是写实,又是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里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

    2这首词,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戊子中秋记游

    袁枚

    ①佳节也,胜景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②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其儿主随园,烹饪之能,于蒸彘首也尤,曰:“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失。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客以柔其口也。

    ③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④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苏唐眉岑其儿主随园            挈:带领

    B.烹饪之能            数:列举

    C.客来当有不            速:快速

    D.高壤穹然                           穹然:像天空一样中间高四面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不知眉岑之欲客以柔其口也。

    A.侣鱼虾而麋鹿

    B.幽壑之潜蛟

    C.樯橹飞烟灭

    D.客皆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历历若真可记者/其声呜呜

    B.曰:兹物难独啖/放白鹿青崖间

    C.亦必不舍此而他也/纵一苇所如

    D.席间各分八题,记属予/     解忧?唯有杜康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

    B.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我们四个人都是外地人,没有游览过金陵的胜景,何不出去游玩一下?

    C.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来了一个渔夫,半道和我们一同去攀登大仓山。

    D.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江中帆船如月亮中的桂树影一般,分辨不清。

    【5】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表达观点。如本文和《登泰山记》都是写景、记游名篇。

    B.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代常见的两种纪年方法。如本文中的“乾隆戊子中秋”和《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就分别采用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

    C.《小仓山房文集》是明代散文家袁枚的作品集,袁枚因晚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他与方苞、姚鼐同时代,他们都主张文章“独抒性灵”,游记追求语言的整饬美。

    D.谢公墩是南京48景之一,相传为东晋谢安与王羲之登临之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谢公宿处”则指南宋诗人谢灵运所宿之地,谢灵运被称作“隐逸诗人之宗”,是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一行所览胜景的一组是(     

    ①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 ②则日已落,苍烟四生 ③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 ④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 ⑤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 ⑥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名人在随园聚会,一起游览金陵名胜,姑苏唐眉岑带着主人的儿子也来到随园,他做饭的手艺很好,以蒸猪头最为拿手。

    B.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随园鸟瞰图,向读者展现了随园之美。既抒发了与好友游览胜景的快乐,也表达了人生苦短,乐景少而易逝的感伤。

    C.第③段写景生动传神,将奔涌的雪白闪亮的江水比作“烂银坌涌”,将“江中帆樯”比作“月中桂影”,而远处的“高壤”则如天空中央高而四周下垂的形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观长江的壮美景色。

    D.文章将记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各种表达方式彼此交融,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极具感染力。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湖南某文科高分考生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消息引发各方讨论。有人赞许,认为其坚守梦想,勇敢追梦;有人则表示不解,家庭困难,为何不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工作后能有丰厚的收入,反哺家庭。这样既可改变家庭现状,又能创造社会价值。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引发了更多人对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的讨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人生价值”为主题,拟写一篇演讲稿,在高一年级的演讲比赛中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