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冤》的悲剧在于窦娥对道德的坚守和不道德的现实社会的错位:对官府、天地代表的封建秩序的失望,却不得不依靠官府、天地来洗冤的无奈。
B.《青蒿素》中屠呦呦团队接受了对抗疟疾的重任,收集几千个药方,并从中进行挑选提取,为保证药品安全性,更不惜以身试药,体现了科学家的责任担当。
C.《说“木叶”》能够从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规律,主要阐述了“木”在诗歌中的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是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D.《雷雨》里的周朴园有着多重身份:企业家、父亲、丈夫、恋人……从这些身份中流露出的是他的无情冷酷、果决专断,这是周家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2、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吾从而师之
④艰难苦恨繁霜鬓 ⑤而耻学于师 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⑧君子不齿 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①③⑦ B.④⑤⑦ C.②③⑤ D.②⑧⑨
4、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是社日祭祀土神所奏的鼓乐。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即为社日。
B.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即妻父,且鞮侯单于称当时汉天子“丈人”,缘于汉朝和匈奴世代通婚,实为姻亲关系。
C.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古人的居所,以左为卑,以右为贵,所以称豪族大户为“右族”。“尊右”的观念在古时也并非一成不变,《红楼梦》中就体现有“以左为尊”的礼仪。
D. “净扮赛卢医上”——不同于现代京剧,元杂剧的行当有旦、末、净、杂四类。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
5、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下列关于有关作品叙述角度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在《边城》中,我们通过作者“无所不知”的叙述,全面了解了翠翠生活的环境和故事,这种叙述角度是“全知视角”。
B.《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作者只写自己看到听到的金岳霖先生,只写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不写人物的所思所想,突出了事件的亲历性。
C.《祝福》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视角交替使用,使表达更丰富深刻。
D.《林黛玉进贾府》采用的是“全知视角”,我们跟随着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的脚步借助她的眼睛,看到贾府的环境和人物。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你不信任我
[俄罗斯]格·戈林
出租车把我载到一所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 “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里去去就回来,然后我们再朝前开。”
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
“也许,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
“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你,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司机说,“什么样的乘客都有嘛,有人会溜,有人不溜……”
“哎,就是说,您还是认为我可能会溜?那好……我把我的帽子押在您这儿。”
“您说哪儿去了!”司机生气道,“我要您的帽子干吗?我信任您……您把公文包留下再走。”
“啊!什么?”我冒火了,“行啊,我把我的公文包留下。只是您要允许我记下您的车牌号码。”
“您这是干嘛?”司机皱起了眉头,“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开车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我说,“什么样的司机都有嘛,有人喜欢帽子,有人喜欢公文包。”
“啊,说什么呢?”司机说,“那好!把我的车号记下吧:MT—40—20。不过您得先让我看看公文包里都有些什么。”
“这又是干吗?”
“免得过后说不清。”
“看吧,”我没好气地说,“喏,里边有文件、书、电动剃须刀。”
“剃须刀是完好的还是坏的?”
“怎么会坏呢?现在还能用。”
“什么叫‘现在’还能用?我可不打算在这儿测试。”
“谁知道您?”我冷笑一声,“您的胡子还没刮呢。脸有点浮肿,眼睛是淡色的,左颊上有个瘤……”
“在记我的外貌吗?”司机凶巴巴地说,“那好!我也不会忘了您的!蒜头鼻子圆眼睛,两只耳朵不对称……左边有颗镶牙……”
“好,既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也凶巴巴地说,“干脆就来正式的!这是我的证件:身份证、通行证、结婚证。拿去吧!要知道,您可是在和一个正派人打交道。把您的也给我!”
“给!”他说,“这是驾驶证、工会证……”
“户口证当然是没有啦。”我指出。
“没有。”他答道。
“好,没什么,必要时警察会找到您的。”
“必要时你也会被传唤的……’’
“万一出事,你触犯的是刑法第144条!”
“而您触犯的将是第146条第二款。”他回应道。
我们恶狠狠地直瞪着对方。
“听我说,”我突然改口道,“您不觉得害臊吗?”
“您呢?”
“我为我们两个感到害臊!”我说
“我也是!”他说着垂下了眼睛,“收回您的证件吧……”
“您也收回您的……”
“请把公文包拿去……”
“谢谢,”我说,“我会把您的车号忘掉的:MT—40—20。”
“让我们都忘了吧。”他说。
我们亲热地相互拍拍肩。
“我怎么会把您往坏处想呢?”我觉得奇怪,“您的脸这么讨人喜欢。眼睛是灰色的,脸颊上有颗痣。”
“您长得也很帅。”他说,“大眼睛,耳朵干干净净。要注意保护牙齿……”
“我一会儿就回来。”我说。
“去吧,”他说,“您不在,我怪闷的……”
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快走到入口时,我发现通行证不在了。
“真见鬼!”我想,“就是说,他还是扣下了我的通行证……没什么……他溜不了的……我也采取了万全之策——我戳破了他的后轮胎……”
【1】文中划线处,司机两次“皱眉头”的不同意思是: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写出文中司机情绪变化的走势曲线。
不满→___________________→凶巴巴→恶狠狠→_________________→亲热→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小说的语言风趣幽默,有明显的喜剧风格。
B.小说从小矛盾开始,由互不相让,互不信任,到各有所伤。
C.人与人的不信任。使世界的面孔也越来越陌生和冰冷。
D.自我保护如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自我封闭与孤独。
【4】在小说的结尾处,结合文意展开想象,分别以“我”和司机的口吻补写两段人物描写,字数80字左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写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2)李商隐《代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点明了时间、地点,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巧妙逼真。
(3)“沉默”往往能表现人的最深的感情,在徐志摩《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乐器和虫儿的无声,来表现诗人的静默与不舍,真挚却不张扬。
(4)《荆轲刺秦王》中通过描写宾客们的神态,展现其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爱恋的人在远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行路难》中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的表现了诗人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与情感的激荡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指法灵活和乐曲内容丰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两句拢束全诗,表明作者到老珍重这份感情,但当时已然是凄迷难辨。
(3)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______,______”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声,渲染了送别的悲壮气氛,激发了众人同仇敌忾的感情。
(2)“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女主人公早起晚眠,终日操劳的悲苦形象。《诗经 氓》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烘托了“客”的箫声之悲,感染力之强。《赤壁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的缘故。
(2)韩愈《师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湖阴先生①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作者晚年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②排闼:推门,撞开门。闼,小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D.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B. 杀人如不能举 举:举起
C. 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D. 沛公起如厕 如: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起,立而饮之 图穷而匕首见
C. 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D. 我为鱼肉,何辞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安在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
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
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 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
显示了其机敏。
D. 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父母、朋友、师长是我们最亲近、最熟悉的人。可是,你真的了解他们吗?他们有哪些你不熟悉或者曾经不了解、不理解的一面呢?
请以“熟悉的陌生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符合题意;②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