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缺乏内涵。令人不忍卒读。
②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像匹桀骜不驯的野狼,从不退让,因为身后有要保护的人;一些犹如河豚,温柔包容,凡事不勉强,因为心中已有珍宝。
③日前,哥伦比亚队在紧要关头取消了异常热身训练,因为该队队员的足球靴在从波兰至德国的途中不胫而走。
④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应该是人的胸怀,但真正做到恕己及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⑤我们再也见识不到往昔风雅的饭局,遥想前贤的文酒之会,选题限韵,焚香旋钟,才子们一挥而就,高声吟哦,各呈华藻,那是何等的风光和风情。
⑥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B. ①竞周容以为度
②以我应他人
C.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②延伫乎吾将反
D. ①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②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A.A B.B C.C D.D
3、下列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ĕ) 湓(pén)浦口 跬(kuǐ)步 羽扇纶(guān)巾
B.着(zháo)脑 句读(dòu) 佛(fú)狸祠 锲(qì)而不舍
C.贾(jiǎ)人 渌(lǜ)水 跂(qǐ)而望 六艺经传(zhuàn)
D.三匝(zā) 霓裳(shāng) 文姝(shū) 周公吐哺(pǔ)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元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C.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雷雨》的主要冲突:一是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与以周朴园为代表的浓厚封建性资本家的矛盾,一是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
D.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有着“莎翁‘四大悲剧’”之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图穷而匕首见
C. 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武阳
D.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破碎村
云从身边擦过,车子在盘山路上起伏。这是宋韧第一次下乡演出。破碎村藏在山里,犹如一本老书,装着至为朴素的定理。
车子开了许久,眼前出了个人工开凿的山洞,蜿蜒崎岖,只容一车。半晌才出山洞,远远便见村口泛起白烟,大人小孩攒聚,一口大锅蒸腾着热气。
太阳正挂在头顶。书记上前,自我介绍说是姓徐。团长问老徐:“在哪儿装台?”老徐只说:“不着急,先给你们做肉吃。”锅里是一只整羊,热气簌簌腾起。酒酣耳热,团长见老徐久久不动筷子,便说:“你们也吃。”老徐指指旁边的一口锅,说:“不急,还有一锅。”只见不远处确实支着另一口锅子,村里老少皆围坐着。少顷,尽饱一餐,宋韧抹了抹嘴,踅到另一口锅子边,凑前一看,锅里煮的竟全是羊的下水。
过半晌,老徐问团长:“吃饱了吗?”团长说:“饱了。”老徐笑一笑,指了指不远的青黑色石台,说:“就在这演吧。”石台甚是简陋,正上方红底条幅上写有几个大字:“人间仙境破碎村”。团长想,直接开演也罢,天暗就回。
老徐在台上喊:“快坐下。”老少方稀稀拉拉坐下,挤在后面,墨疙瘩一样。
太阳已溜进山坳。宋韧跟着团长,气度俨然,提袍而出。使了几个小包袱,结果包袱出来没响,泥了。宋韧便硬着头皮入活,说了个《打灯谜》。台下老少只板着脸,眼睛干干地盯着。宋韧脸烧了起来,狼狈而归。
下了台,宋韧问:“无磕无碰,三翻四抖,都按着规矩来,怎么就演砸了?”团长只说:“演什么节目得有讲究。平原观众喜欢贯口快板,山里观众喜欢山梆子,小孩子爱听《八扇屏》,老人喜好《铃铛谱》。路子没摸熟,不能急。”没成想不光宋韧的节目,一台演出轮番演了,都没掌声,台下不大火炽。
待团里都演完,村里老少端然不动,极静,没有走的意思。团长有些犹豫,对老徐说:“演完了。”老徐望望团里的演员,说:“不急,饿了吧,接着吃点。”说罢,起身温酒。团长见正是饭点,没多絮聒,只说:“吃饭。”
不多时太阳便悬悬坠坠落了下去。团长撂了碗筷,说饱了。老徐忽然眼里放出光来,说:“那再演会儿?”团长怔住:“节目演完了。”老徐搓了搓手,说:“再演两个,大伙儿还没看够。”宋韧这才发觉,一旁的锅子冷着,村里老少没吃,守在板凳上虚望着他们。团长寻思,每个人都有富余的活儿,再演几个也是可以,便扭过身,压着嗓子说:“来了几个撅的,差不多就行。”团里演员心领神会。
天渐渐暗了下来,宋韧唱了段快板《玲珑塔》。半个多小时过去,天便黑透,演员们纷纷停下来,陆续换衣服。两只灯泡幽幽地亮着,像是能淬出火,昏昏沉沉照见老徐的半张脸,另一半豁了似的,被密匝匝的黑啃了去。团长朝老徐摆手,说:“演完了,回去吧!”老徐上前,四下地瞧,说:“再演几个。”团长说:“演不了了,没伴奏了。”老徐没听明白,跟台底下的老少递了句话。宋韧往那黑暗里瞧,看不分明,只有偶尔一两点火星在暗处里眨,并未有动静。老徐也静静地看着,又偷偷地觑了眼团长。团长不知如何是好,便让宋韧捡了快板再唱一段《武松打店》。
又是半个钟头,宋韧绝活都掏干净了,虚汗如注,台下依然没动静,黑压压的,不知还有多少观众,便停了下来。老徐扭过脸凑到团长身旁,道:“要不,把刚才的再演一遍?”团长恍惚,问:“刚才的?”老徐说:“刚才的那台演出。”团长凝了神望着老徐,问:“重演一遍?”老徐点头,露出碎牙,“你没瞧见,没人走!我们这儿太需要你们这些人了,大家都新鲜。”夜越来越深,台下黑魆魆的,团长说:“你瞧见了?没人走?”老徐乐了,说:“没有脚步声,没人走,都在,都爱看。”团长又问:“都看过一遍了,能行?”老徐欣然,道:“行。”
没有人报幕,谁准备好谁就上。宋韧和团长开场,还是之前那一套。宋韧硬着胆再走一遍,抖出第一个包袱,台下依然是静的,谁知停了几秒,只见有零星微光在稠密的黑暗中闪闪掣动,接着便听得呼哨一声,闪电一般,一个脆响在黑暗里碎开,继而是掌声,一阵响似一阵,仿佛从遥远之处传来。团里的演员都愣怔了,宋韧见团长脸上泛出活色来,也喜不自胜。包袱还照旧如前,但听得欢喜之处笑声不断,掌声雷动,愈演愈烈,皆来自那片泛着微光的黑暗。
演员们立时来了热情,一个一个顺序而出。不多时,便见台下火光滚动,不知是谁燃了木头,举了火把。宋韧定睛一看,台下黑压压的全是人,老少都站着,人挤人。一张张面孔见过似的,但又瞧不明朗,在光影里跃动,热铁般红着;嘈嘈杂杂一片响,有如汤沸。火把烧着,火焰颤抖抖的,连同那些密集的人影在眼前摇晃。
节目结束,团里上下激动异常,都嚷叫着“痛快”。老徐冲台下说:“天儿都黑透了,该回去了!这回得回去了!”便听得台下呼啦一声,只见老少在光亮里又坐了一阵,方才陆续起身。团里上下收拾起来,乡亲们和演员聚作一团,久久不愿分散。
宋韧问团长:“你说为啥再演一遍,村里人就乐了?”
团长想一想,说:“那是自然,路子没摸熟。”顿了顿,又说,“乡亲们的心窍是亮的。”
(节选自张哲《劝人方》,有删改,题目为命题者所加)
【1】下列句子,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破碎村藏在山里,犹如一本老书。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破碎村的道路与陶渊明笔下进入桃花源的路径有点相似,但是村庄的闭塞落伍又与“人间仙境破碎村”的称号不太协调。
B.一口大锅煮着整只羊,体现村民对曲艺团的欢迎态度;而另一口大锅煮的却是羊下水,可见村民的淳朴以及这里生活的贫困。
C.团长说“来了几个撅的”,指村民性子倔强、不肯离去;又说“差不多就行”,让大家随便加演几个节目来应付、打发村民。
D.书记老徐了解村民需求,关心村民利益,在与团长沟通的过程中懂得掌握节奏,找准时机,是接地气、会办事的乡村干部。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次写村民们观演的“静”,层层铺垫,直到最后一回演出才陡然“动”起来,这一转变使小说的情节波澜横生。
B.宋韧在小说中有穿针引线、以点带面的作用,小说的叙事以宋韧的视角展开,其他演员的感受又以宋韧的感受为代表。
C.小说用词准确生动,如描写老徐半张脸“被密匝匝的黑啃了去”,“啃”字不仅写出夜色的浓重,也突显压抑的气氛。
D.小说描写对话时,村民多用简短明了的口语,演员则穿插使用“三翻四抖”等行话,做到人物语言与人物的身份相符。
【4】小说的环境描写很生动,能配合情节走向、暗示人物心理。请结合文本,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答案按序号填入相应的答题区域)。
光线变化 | 情节走向 | 人物心理(从演员角度) |
太阳挂在头顶 | 演员受到热情款待 | ① |
太阳下山,天色渐暗, 不久便黑透 | ② | 心情低落,感到难堪,煎熬 |
有零星微光在黑暗中闪动 | ③ | ④ |
⑤ | 观众沉醉其中,热烈回应 | ⑥ |
【5】结尾处团长说“乡亲们的心窍是亮的”,这句话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歌词“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用的是曹操《短歌行》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
(2)《赤壁赋》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 , ,谁主沉浮?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5)驾一叶之扁舟, 。 ,渺沧海之一粟。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化用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海日东升、天鸡破晓的壮美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诗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表露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直接描绘曹操的形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指出,上天要将重任交给一个人时,会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磨练,文中表明上天磨练人的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宋代]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首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继而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B.“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生动描绘了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肯定了她是“花中第一流”。
C.“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这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表达对桂花的赞美。
D.词中的“骚人”指屈原。“可煞无情思”,作者抱怨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智伯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狂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B.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C.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D.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按周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甲乙两文中的“秦伯”和“智伯”的“伯”意义相同,都是爵位。
B.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泛指城镇。“万家之邑”属于规模较大的邑。
C.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依次设卿、大夫、士,大夫有封地。
D.《周书》,《尚书》的组成部分。《尚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
B.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C.乙文中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得体;智国听说此事,就来劝告,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
D.乙文中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德,治国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与德的先后,又要担心失去人才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5】甲乙两文都有进行言语上的辩说劝告,相比于乙文的不采纳,甲文的烛之武成功劝退了秦师,试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文字,然后作文。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又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子用“蚯蚓”和“螃蟹”进行正反对比,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呢?荀子的这几句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