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B.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被钟嵘称赞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作品是创作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
C.曹操,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短歌行》等诗歌抒发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这种诗歌的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
D.维克多·雨果,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2、下列各项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天下云集响应
C.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铸以为金人十二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这些诗也是现代诗歌。如《沁园春 长沙》就是现代诗歌。
B.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成于唐,盛于宋。
C. 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 长沙》是中调。
D. “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4、下列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经常在夜间出没于游戏厅,白天一到教室就没精打采的。
B. 从青少年时代,马克思就养成了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他涉猎多种领域,而且从不浅尝辄止,而是刻苦钻研,力求透彻理解。
C. 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D. 声名不论大小,都是靠诚实的劳动、创造实绩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 既然我们两个意见不一致,就没有必要再往一块走了,以后我们只能是秋毫无犯。
C. 近日,简阳市警方和工商等部门上下其手将隐匿于东城区鳌山国际社区内的一处生产假烟窝点捣毁,当场将四名嫌疑人抓获。
D. 一个国家只有依靠自己的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不然只能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水(节选)
汪曾祺
不知不觉地,半夜过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稳,不但没有涨,反倒落了一点,那两个志子【注】都离开水面有一寸了。小吕觉得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
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一根志子。
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四周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水……”又在心里想道:“真好!”
小吕在树上坐了一阵,想起该到石桥底下一段渠上看看。这一段二里半长的渠,春天才挑过,渠岸又很结实,但是渠水要穿过兽医学校后墙的涵洞,洞口有一个铁篦子,可能会挂住一些顺水冲下来的枯枝乱草,叫水流得不畅快。小吕翻身跳下来,扛起铁铣,向桥下走去。
小吕一边走着,一边顺着渠水看过去。①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看见岸上一个小圆洞里有一个知了爬上来,脊背上闪着金绿色的光,翅膀还没有伸展,还是湿的,软的,乳白色的。……
小吕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到了涵洞前面。铁篦子果然壅了一堆烂柴禾。小吕使铁铣推散,再一铣一铣地捞上来,好大一堆!渣积清理了,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漩涡。
没什么事了。小吕顺着玉米地里一条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桥。
②月光暗了,月亮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月亮落了,好像唿噜一下子掉下去似的。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耷拉。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怕手电。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耷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
可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小吕看着他看过一夜的水,水发清了,小多了,不到一个小时,这渠里的水就会流完了的。果园的地大概浇完了,这点水该够用了吧?……
远远看见果园的两个女工,陈素花和恽美兰来了。陈素花给他带来了两个焖得烂烂的,滚热的甜菜。她们催他赶快去睡觉,说是大老张嘱咐的:叫小吕天一亮就去睡,大闸不用管了,会有人来接。
小吕喝了两碗稀饭,爬到床上,就睡着了。睡了两个钟头,醒了。他看了挂在墙上的一个马蹄表,不睡了。他向果园走去。——他到果园去干什么?
似乎果园一夜之间有了一些什么重大的变化似的。满园一片浓绿,绿得过了量,绿得迫人。小吕穿过葡萄丛,四边看。③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泽润、汪汪泱泱的水气直透他的脏腑。小吕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小吕想:下回我就有经验了,可以单独地看水,顶一个大工来使了,果园就等于多了半个人。看水,没有什么。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
走过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的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一麻耷,不知不觉,睡着了。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改成
【注】志子:称轻重或量长短、多少的简单器具。
文本二: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沈先生曾说过,对于兵士和农民“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第二,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语之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人物的肺腑。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
第三,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沈先生要求的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的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吕看水时认真负责,细心谨慎,不辞辛劳,还能自觉运用别人介绍的经验保护自己,最终获得了成长。
B.小说开始写小吕在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说明其保有警惕,结尾“一坐下,就想躺下”表现其完全放松。
C.“像一块大水晶”用比喻写出月色明亮,“活——活——活”用拟声词写出水流声音,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
D.小说对陈素花、恽美兰、大老张等人物着墨不多,但仍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集体的互敬互爱,合作友善。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贴到人物来写”,指创作时作者对笔下人物要贴近,也指所写景物、环境与人物要贴合。
B.沈先生面对严酷的现实仍认为世事有可取、有可为的乐观态度影响着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
C.“人物身上没有作者为外在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
D.写景要“写出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实践了这一主张。
【3】文本一中有关于狼的叙述段落,请从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两角度分析其作用。
【4】文本指出,“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即不同的景物、环境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处境、心境,请结合这一观点对文本一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2)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金陵城江山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地说“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描写了江上的征帆,用“______”描写了江边的酒家。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人在听了苏子“看破变化,共识山水”的议论后,转悲为喜,两人再次开怀畅饮,最后在杯盘狼藉中“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________,_______”来批评。
(3)“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0、名句名篇默写。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用反问句表明自己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曹操当年英武豪迈、赋诗豪饮的形象,然后赞叹他是当世的英雄豪杰。
1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李白诗中借数字表达情感:“_________________ ”;秦观借数字表达对永恒之爱的礼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自然之秋,可以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的竞相生长的蓬勃之景,也可以是杜甫《登高》中人生暮年所见“_______,_______”的草木凋零的萧瑟之景,还可以是苏轼泛舟游于赤壁时“_______,_______”的风清水净的宁静之景。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日观峰以西诸山弯腰俯首之态。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隐自题
林逋[注]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注)林逋,宋钱塘人,初游历江淮,后结庐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称“梅妻鹤子”,终生未娶,隐居不仕。
【1】“清深趣有余”,诗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趣有余”?请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2】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请联系诗句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 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 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 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D.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用事,行事、办事的意思,这里指当权执政。
B. 贱息,这里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C. 填沟壑,古代普通人死的婉辞,这里指儿子的死。
D. 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君王或王后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急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却提出苛刻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做人质。赵太后坚决拒绝,大臣们竭力劝谏,太后暴怒。这里表现了赵太后溺爱儿子,缺乏政治远见。
B. 触龙选择了老年人共同关心的日常生活话题,谈到太后的饮食起居,让赵太后愤怒的情绪稍稍平息,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C. 触龙请求太后安排孩子的工作,进而谈到了关心孩子的问题,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进而自然地谈到了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事。
D. 触龙之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是因为他能够动之以情,更能晓之以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长远考虑,就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
14、作文
请以“我在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和单位,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