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置
B. 荆轲废 废:残废
C. 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之: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相同的是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①③⑥相同 B. ②④⑥相同 C. ①③⑤相同 D. ②④⑤相同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中国史学著作浩如烟海,著作体例丰富多样,其中《左传》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B.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辑而成,充分反映儒家以“仁”治国的政治理念,到宋代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C.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新诗“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了古典诗词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D.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再别康桥》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4、对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的文化知识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儒者的装束,代指诸葛亮,他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②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④“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古代官员不论官职、年龄大小,因体弱多病,便上书请求辞职还乡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⑤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特征,公车特地征召。公车,官方专用车,接臣民上书和征召。)
⑥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5、“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以为得之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春晚,最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类似的海量点评,又何止是在春晚?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有的网友爱“写诗”,有的网友爱“转发”,有的同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就这样,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感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致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杨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颠覆或吞噬。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每天平均要查看100多次智能手机,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大量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研习。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方人关于召集会议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近年来在很多网络社区里成为热议的话题。更有趣的是,人们发现,依它行事其实并不容易。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已经走到今天的“多声部合唱”阶段,其声势之大、力量之巨,今非昔比。这对合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精调音准、跟上节拍,才有最美和声。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群相处的规则。身处“新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
(《涵养媒介素养,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晚、新闻、新片等引发海量点评、跟帖或转发,是网络时代特有的现象。
B.新集体生活的言论场上,针对同一事件,人们都可选择喜欢的方式参与其中。
C.“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D.网络平台给我们的集体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舆论可以影响我们的生存发展,进而影响我们的是非判断、情绪、价值、个性等。
B.网络交流的本质属于集体生活,故而需要保持公共理性,尊重他人权利和公共秩序。
C.培养主体意识,强调对公共秩序、公德承担责任,并非泯灭个性,无需克制自我表达。
D.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开放包容,“新集体生活”就可以进化为和谐健康的有机体。
【3】下列生活现象不属于“新集体生活”的一项是( )
A.人们借助抖音、微博、知乎、哔站等各种网络平台发表看法,传递自己的声音。
B.年轻人现在几乎已经抛弃用笔写字的习惯,都是在键盘上完成学习和工作。
C.人们在网上讨论交流“刘学州寻亲”的事件,最后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
D.网络舆论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影响着有关部门的判断力和执行力。
【4】声势浩大的网络舆论场中,我们应如何涵养媒介素养?请简要概括。
【5】本文论述“媒介素养”这一抽象话题,读来却很吸引人,为什么有这种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名篇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客”的箫声悲凉异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尽描写这一音乐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
(2)《涉江采芙蓉》中描写游子望乡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均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秦论》中表明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百姓,威风震慑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表现宾客在与荆轲临别时悲伤的一句是: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弟子们各言志向,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志时,采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为弟子们营造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中为“师”下定义的句子是:“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箫声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明虽然自己衣服破旧但一点都不羡慕他人的华丽穿戴。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引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景与人相互映衬,既照应词作前三句,又引出下片。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天八月,大雪纷飞,岑参送别友人时用比喻来形容大雪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乙卯①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②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乙卯,即1075年,时年词人八十六岁。②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中的“竞”字,既写出划桨人的矫健和行船的轻疾,又可以令人想象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的情景。
B.词的上阕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C.下阕的“暝”字,突出远山色彩暗淡,衬托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的气氛。
D.这首词尾句中“杨花”的意象,因其随风飘荡的特点而含有飘离之感,渲染了词人游乐后落寞、悲伤的心情。
【2】有人说,这首词体现了词人的情趣。请结合整首词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薄,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了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成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洲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洲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即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B.弦歌,含义丰富,有出任邑令,礼乐教化等义项。文中指出任邑令。
C.斗,是容量单位,十石为一斗,十斗为一升。不同时期一斗的量不同。
D.卒,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亡称谓不同,对大夫的死亡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曾经创作了《五柳先生传》来自况。
B.陶渊明虽然志在隐居,但也与官员有交往,甚至有官场好友,如颜延之就与他交情深厚,但他从不接受他们的馈赠。
C.陶渊明亲老家贫,不得已出仕,但是没几天就辞职了,后来又陆续作了一些小官,但最终解绶去职,并赋《归去来》。
D.陶渊明喜欢喝酒,友人庞通在半路上邀请他喝酒,他欣然赴约,颜延之在浔阳时经常跟他一起喝酒,且一定要畅饮喝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2)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5】陶渊明为什么要辞任彭泽令?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信息智能化时代,传统书信日渐式微,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2016年3月,“家书与档案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2017年3月,人民网启动了“书信中国”文化传承系列公益活动。
你对以上材料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