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总经理走进会议室,严肃地说:“看看你们的业绩!自己不努力,还怪别人运气好,这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希望大家找出差距,迎头赶上!”
②如果不创新,那我们就如同无家可归者:捡人家科技发明的残羹冷炙充饥,用人家技术穿烂的旧衣御寒,套人家换代产品丢弃的烂鞋跛行。
③老张的误会让你受了很大的委屈,现在事情水落石出了,老张很内疚,但又不好意思来,要我替他说声对不起,算是负荆请罪。
④薇薇说:“你对他和颜悦色,春天般温暖,他却不懂得礼尚往来,对你冷若冰霜,秋风扫落叶,看着都让人心痛,我得好好说说他。”
⑤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⑥我们把理想信念和职责使命这两颗扣子扣好了,就会有“无功便是过”的价值判断,干事就会冠冕堂皇,不干事就会如坐针毡。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2、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锲机 房契 呕心沥血 睡眼惺松 优惠 溘然长逝
B. 互相倾压 殴打 味同嚼蜡 金碧辉煌 蓝天白云
C. 惺惺惜惺惺 迫不急待 黄粱美梦 痉挛 美轮美奂
D. 天翻地覆 言简意赅 骇人听闻 赃款 矫揉造作
3、下面是某县卫计局公告的部分内容,请选出全都不合书面语要求的一项
由于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出生儿童数量①一下子增多,近段时间,百白破疫苗厂家供应的疫苗②无法满足需求,导致全省范围内百白破疫苗紧张。现我县尚有含百白破疫苗成分的四联疫苗,在家长自愿情况下,可替代百白破疫苗接种。如家长愿意再等③一段时间,可等百白破疫苗到货后,再为孩子接种。如有④不明白的事,欢迎拨打我局电话⑤问我们。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全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⑤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过秦论》
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说》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⑨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琵琶行》
⑩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
A. ①③④⑥⑦⑧⑨⑩ B. ①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⑥⑦⑧⑩ D. ①③④⑤⑥⑦⑧⑩
5、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切中肯綮,体现着阅读者独特的眼光和情怀。
B.解放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所到之处深受欢迎。
C.有人认为要为房地产松绑,说“除一线城市之外都可以放开限购”。如此救市,我认为是抱薪救火。
D.如果老师对课文讲解得过偏过细,那么学生在理解课文时会出现目无全牛的现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既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就从生物学方面解答了人类起源的问题,得出了“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的科学结论。但是,从猿向人的转化又不是一个纯粹生物进化的过程。古猿在体质形态和群体结构上的变化,只是为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前提。而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则是社会的生产劳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根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研究,人的形成有一个从“类人猿”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再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的作用。首先,劳动完成了手脚的彻底分工,并促进了手脚的专门化发展。来到地面生活的古猿,“手和脚的运用已经有了某种分工”,并且开始直立行走。但前后肢的发展还不完善,直立行走的步态也不稳健。只是在古猿“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的长期锻炼中,才完成了手脚的彻底分工,并促进了手脚的专门化发展。
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对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及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扩大了古猿的视野,为附着于头上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和发音器官(喉管、口腔)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使大脑接收和处理的信息急剧增加,从而也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解放了猿的前肢,使前肢从撑持身子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获食和御敌的活动,从而使古猿生存的能力显著增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古猿经常用前肢把握自然界现成的“工具”从事各种取食和御敌的活动,这就使前肢日益灵活并精巧,“而这样获得的较大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加着”,从而使猿的前肢逐渐地变成了人的手。所以恩格斯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手的专门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所以恩格斯称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其次,劳动把类人猿的发音器官改造成为人的发音器官,并创造了语言。随着原始劳动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古猿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协调彼此之间的活动,“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而直立行走又为发音器官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导致了语言的出现。
再次,劳动把猿的大脑和感觉器官改造成为人的大脑和感官器官,形成了人的心理感知及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了人们所特有的思维意识。由于劳动和语言的推动,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的头脑也日益发达,容量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随着直立行走和猿脑变成人脑,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感觉能力不断提高。这样,随着人脑和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人不仅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较之猿类更加丰富的感性印象,而且能够借助语言把这些感性印象概括起来和巩固下来,从而使人的意识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能够借助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人,已经是“完全形成的人”。就这样,“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猴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正因为人的体质形态、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和语言都是在社会劳动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摘编自《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
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根据教育目标,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摘编自《劳动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达尔文的“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的进化论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是矛盾的。
B.直立行走扩大了古猿的视野,手脚分工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这两者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及其能力的发展。
C.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的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所以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
D.根据教育目标,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要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具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中,作者多次引用恩格斯的话是为了论证劳动在古猿进化成人类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材料一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其次”“再次”等词语不仅体现了论述的条理性,更体现了论述的逻辑性。
C.材料一中,“从‘类人猿’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再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程”是为了论证人的生物进化过程。
D.材料二用三大特征论证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一是鲜明的思想性,二是突出的社会性,三是显著的实践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的体质形态、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和语言都是在社会劳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劳动是影响猴脑进化成人脑的唯一推动力 。
B.为了更好地协调狩猎过程中的活动,类人猿之间可能出现了非说不可的交流,这些交流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
C.从2022年秋季起,劳动课正式成为我国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热爱劳动。
D.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孔子的成长历程看,劳动对促进人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这句话的含意。
【5】我国新时代如何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漂泊孤苦的一生作了生动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凭吊英雄人物,以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___________。
(5)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请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感悟经典。
在《浓滚长江东逝水》这个节目的欣赏过程中,唐诗意同学认真聆听,仔细品味。当演员演唱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时,他思绪万千。(1)他联想到,同样是面对这奔腾不息的“长江”,杜甫曾在《登高》中吟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英雄”二字又让他想起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一世之雄”,头脑中涌现出的是这个“英雄”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他再三咀嚼,领悟到开篇这两句对历史无情的慨叹,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和“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写景等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却余音绕梁,令人沉醉其中。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两句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周瑜面对敌军时镇静自信的形象特点。
(4)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年贺词中说:“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也谈到过关于空想与学习的问题。
(5)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咏怀古迹其三》中揭示昭君悲惨命运的原因为君王不察,体现昭君心念旧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的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讳莫如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那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4)《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思想是一致的。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__。
(8)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
12、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纵笔(其一)①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醉中对红叶
白居易
临风杪秋②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注释:①宋哲宗元符二年,苏轼由惠州再贬至儋州(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此为其一。②杪秋,晚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诗第一句点明自己晚年境遇:疾病缠身,衰老已至,倍感寂寞。
B. 苏诗第二句写自己因饱经风霜而发须皆白,但仍保持喜悦的心情。
C. 白诗第一句写了深秋时的景象:树临寒风,秋风萧瑟,红叶凋零。
D. 白诗第二句中的“长年人”意为“年长之人”,与“杪秋树”对仗。
【2】“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这两句借树喻人,下列诗句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临江仙》)
B.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C.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D.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3】“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和“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中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 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 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 太卜曰:“然。”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
【乙】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尚修①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谶祥②,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注】①修:补充;②谶祥:祈祷求福之事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地其动乎( ) (2)已而相秦( )
【2】下列两组加点字的用法是否相同,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能动地/地可动乎
②君臣俱得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①用法相同,②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都不同
C.①用法不同,②用法相同
D.①②用法都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
(2)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4】根据【甲】【乙】两个语段,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晏子和荀子的精神品质。
晏子□□□□ 荀子□□□□
14、题目:品它千遍也不厌倦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