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安徽亳州高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词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柳永《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B. 柳永《望海潮》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亦自悠扬。白天吹笛子,夜晚唱菱歌,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

    C.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笔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酿造出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D. 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空间之无际衬托出离愁之无限。

     

  • 2、下列句子中,对古今异义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    币:货币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使者:出使的人

    C樊将军以穷困归丹     穷困:走投无路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儿女亲家

     

  • 3、下列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

    B.《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奏乐的声音。

    C.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黔驴技穷”分别出自于《曹刿论战》《口技》《黔之驴》。

    D.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

    B. 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C. 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凭借

  • 5、下列各句加点词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活用相同的是

    A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从郦山下, 芷阳间行

    C君为我呼入,吾得 事之

    D杀人如不能举, 人如恐不胜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画诗文题跋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相关研究成果也着实丰富。绝大部分的论著专注于诗文题跋的审美功能,不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套路,并且现有的研究大都把中国画视为静态的“文本”,从内部视角出发,对文本中图像与文字元素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风格和意涵等问题展开分析。文本路径关注“图画是什么”“形式内容如何”“意义何在”等问题,但它在解释以下问题时却力不从心:与画作相关的行动者是谁?他们如何围绕画作展开丰富的实践?在此过程中创造出了何种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媒介”的视角。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本质上就是一种媒介。

    我们不妨以倪瓒的《竹石霜柯图》为例,来分析中国画的媒介性。《竹石霜柯图》上绘有坡石、枯木与幽篁,除了图画之外,还有用行、草等不同书体题写的七通跋语。只要对题字者的身份略作考察,便可了解此画作为“媒”的居中功能。

    其一,这幅画居于画家的“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中间。倪瓒生活在元末明初,当时江南陷入战乱,他散尽家财,扁舟箬笠,四处流浪。《竹石霜柯图》便创作于这一时期。一种视觉图像可能具有多重含义,需要文字予以“锚定”。在画作中,倪瓒通过题写诗文,将竹石霜柯的意义锁定于不屈与自得,使之成为自己漂泊心境的写照。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画看作倪瓒抒发自我情感的媒介,它居于现实中流浪之我与理想中孤傲之我的中间。

    其二,这幅画居于画家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画作的上方有倪瓒的好友钱惟善、杨维桢分别题写的七言诗。二人的诗作和书法既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又与倪瓒的画形成互文,这样的互动还巩固了他们的友谊。

    其三,这幅画还居于画家和他的赞助人之间。据画作后来的收藏者、清初书画家笪重光推测,此画很可能是为曹知白所有。杨维桢在题跋中称“老铁在素轩醉笔”,素轩就是曹知白家的书斋。曹氏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也是松江地区的一位巨富。据《松江府志》记载,倪瓒“寓松,在曹知白家最久”。如果笪重光的推测正确,那么倪瓒可能将《竹石霜柯图》送给曹知白,他虽声称自己“久客令人厌,为生只自怜”,却理性地制作了这件礼物,作为曹氏为自己提供食宿庇护的回报。

    最后,这幅画还居于历代的鉴藏家之间。清初的几位文人王时敏、笪重光、高士奇都在画上留下了题跋,谈论欣赏此画的心得。后来,另一位身份特殊的藏家——乾隆皇帝——也加入了讨论。他们以诗文题跋的方式讨论《竹石霜柯图》的内容、风格、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第藏轨迹,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鉴藏家们对画家及其朋友们的图画、诗文、书法进行品评,这些题跋既显示了鉴藏者的眼力,生产、传播了艺术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不断塑造着后世观看者与画作的关系。题跋显示出这件历经岁月沧桑的艺术品是“流传有绪”的,它帮助观者把作品镶嵌进历史之中,看清它怎样在时间和空间中一步步走近我们。合理的流传过程自然也增添了艺术品的价值,使它更加可靠可珍。

    在分析了《竹石霜柯图》所连接的各种行动者及其关系之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这种包含图像与题跋的绘画当然是一个文本,但究其本质它是一种媒介,古代文人士大夫借助这一媒介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友谊、彰显品位、生产并传播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文人士大夫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社会交往,产生出种种复杂变动的精神关系。如果说文本路径是将图画视为一件特定时空中静态的物品,媒介路径则将图画视为一个历时性的、变化中的场域。文本路径的焦点在图画本身,媒介路径的焦点在与图画相关的一切行动者及其关系。一旦从媒介视角考察图文结合的中国画,那么研究的焦点就从静态的“文本”转向动态的“实践”,从研究“符号的意义”转向“特号的能动性”。

    (摘编自李晓愚《合壁:论诗书画形式的独特媒介性》)

    材料二:

    画作是画家用来表达自身感触和情感的一种宣泄载体。绘画大体上可分为西洋画作和中国国画两种类型。西洋画包括了油画、版画和水彩画等,这种画作类型皆没有题跋的传统,而如何了解画作要表达的思想,观者只能先自行猜测。与之相反,绝大多数中国画都有题跋,方便了观者理解画作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

    在画作上题跋萌生于唐代,后出现在宋朝并在元代广为流传,到了明清时代发展到了顶峰。中国画题跋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思想。题跋一般寓意深刻、言简意赅且要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不是简单地用文字描写绘画,而是在用题跋表达画外之音、画外之意。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位杰出画家对题跋艺术的不断深化,使得题跋艺术已发展成为中国画创作思想表现的约定形式。

    题跋起着深化主题、提升画作意境的作用。以齐白石的《偷桃图》为例,画作中的“既偷走,又回望,必有畏惧,倘是人血所生,必有道义廉耻”,充分表达了“偷桃者”不顾廉耻又欲维护廉耻的复杂心理,同时还体现出来画家对“偷桃者”的讥诮与鄙视。题跋还有利于平衡画面、美化画面,题跋的书法精妙、布局合理,使得画与书相映争辉,进一步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而更进一步提升画作的艺术品位和价值。此外,画作上的各种题跋款识虽不能够为学术领域的专家提供较为完整、真实的文献资料,但有时它们在丰富画史、画论的研究资料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刘重《论中国画题跋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诗文题跋研究都是从文本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把中国画作为静态“文本”,分析其审美功能。

    B.倪瓒在《竹石霜柯图》中题写诗文,通过文字来“锚定”画作的含义,表现出他当时不屈与自得的心态。

    C.倪瓒寄居曹家时,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但他还是很理性地制作了《竹石霜柯图》,送给曹知白作为回报。

    D.西方的画作抽象难懂,观者需猜测才能慢慢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而中国画更为形象生动,明白易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惟善、杨维桢分别在倪瓒画作《竹石霜柯图》中题写七言诗,《竹石霜柯图》巩固了倪瓒与他朋友们之间的友谊,成为他们交流的媒介。

    B.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鉴藏家,虽然在现实中不一定能够碰面,但通过在同一张画上题跋,实现了跨时空的交流。

    C.我们首先要从文本的角度审视图文结合的中国画,从图画本身出发,要弱化图画中的符号意义,更多地关注符号的能动性。

    D.题跋如果书法精妙、布局合理,那么就会与画相得益彰,提升画作的艺术价值;有时题跋还能够丰富画史、画论的研究资料。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本质上是一种媒介”观点的一项是(     

    A.题画诗是一种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画家本人或其他鉴赏家在画的留白处题上一首诗。

    B.元代的画家开始使用干笔,墨色有了更多的变化,使他们的作品达到“如兼五彩”的效果。

    C.文学家苏轼还工于书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他主张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起。

    D.元朝的赵孟颗在《五牛图》中批注了自己的观点,后来乾隆又在此画题跋否定了赵孟顺的观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明代文人画家徐渭才情卓绝,却一生坎坷,不得重用,他曾在《榴实图》中题诗:“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孔子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劝学》篇中,也有两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轼在《赤壁赋》开端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起时的美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泛舟江上,让小船任意东西,无拘无束的状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箫声的魅力。

    (1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人生短暂,人类渺小”的慨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垒西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  赤壁怀古》

    (2)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虞美人》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出对往昔许多不平凡日子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雨巷》中在反复拿丁香来比喻姑娘后写丁香姑娘的情态与动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通过比喻来写柳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中写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的结局。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此进行了直接描述。

    (3)《琵琶行》中,作者因被贬江州,终年听不到丝竹之声,从早到晚满耳都是“_________________”,虽有山歌村笛,却“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 “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 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 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鲁君。事:侍奉。

    B.拔五城。拔:攻占。

    C.乃以为西河守。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把(他)作为,任命(他)担任。

    D.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得罪:招惹,冒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扬长避短”有三层解释:第一层解释,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短处;第二层解释,宣扬别人的长处,回避别人的短处;第三层解释,善于学习使自己擅长的技能,避开自己的短处。这三层解释包含了应用、交流和学习等方面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其中一层或几层解释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