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译文: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一百多人一同前往。
B.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译文: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凭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就拿起佩带的刀自刎。
C.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译文:卫律大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带他)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无焰微火,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踩他的背部来流出淤血。
D.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2、对下列各项中文化知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B. 庠序,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与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D. 巫医,古代巫医是分开的,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医是用药物为人治病。
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夫晋,何厌之有 B.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群臣侍殿上者 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给当的一组是
三思而后行是很多人都推崇的,意思是遇事要多多思考,然后才可以做出决定。① ,在现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② 凡事都“三思而后行”的话,就③ 会错过最佳的机会。要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时候,当你想出好的办法时,别人④ 在尝试中成功了。⑤ ,遇事要勇于做决定,⑥ 要大胆尝试。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但是 | 假如 | 一定 | 或许 | 虽然 | 也 |
B | 不过 | 因为 | 也许 | 已经 | 因此 | 更 |
C | 可是 | 如果 | 可能 | 已经 | 所以 | 并且 |
D | 而且 | 如果 | 还是 | 可能 | 不仅 | 而且 |
A. A B. B C. C D. D
5、下列对各组句子句式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
①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秦人不暇自哀 ③赵尝五战于秦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⑤终必不蒙见察 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A.①/②⑦/④⑥/③⑤
B.①③/②/④⑥⑦/⑤
C.①/②④/③⑤/⑥/⑦
D.①③/②⑤/④⑥/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我们把传统民间艺术与伟大的经典作品比较时,两者艺术美感的差异往往表现得非常明显:前者常见的单调重复和即兴随意的形式,与后者的个性鲜明、精致完美形成强烈对比,令人很容易把前者理解为是后者的早期不完美形态。然而这两类艺术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背景,并非只是简单的高低之分。
艺术的经典化是不断追求完美和杰出的过程,因此经典美学对艺术发展的引导突出表现为对完美、个性和创造性的追求方面。民间艺术最普遍的特点是程式化和即兴性,程式化意味着缺少创造性,即兴性则似乎证明这种艺术活动缺乏完美的标准。许多公众艺术活动如曲艺、民歌等,也都普遍具有程式化特点。上溯到《诗经》和其他古代歌谣,更容易发现大量重复杂沓的选句、套语、衬词和固定格式。
程式化塑造了观众对群体传统的认同,也塑造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默契。从经典美学的观念看来,程式化可能意味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呆板僵化艺术,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程式化提供了表演者和观众共享的期待视野和艺术结构,但在具体表演中并非完全按照固定模式进行,而是由表演者在程式的框架中即兴发挥,如随意插入的插科打评、信口开河的自由渲染表现等,制造出令观众惊讶的现场效果。
随着非遗保护观念的兴起,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越来越受到关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传统审美认同的传承保护,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活态审美活动得以传承的生态依据在哪儿?从传统民间中生长起来的艺术趣味在当代全球化的环境中能否生存?以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生态学观念来看,文化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生态环境,其生存发展是难以持续的。按照这个道理,在全球化和数字时代的当代文化环境中,乡民社会的审美文化“小传统”似乎难以传承延续下去。
但这样理解文化生态其实是不全面的。关于当代文化形态的整体描述实际上只是对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所做的描述。文化生态的真正含义是对于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混生互动关系的认识。在宏观文化环境的内部存在着不同历史、空间和族群特征的多种文化形态,每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和繁衍的特殊生态条件。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生态学的一个特殊概念“生态壁龛”。所谓“生态壁龛”在生态学上是指与特定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最直接关系的环境条件。英国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在文化生态学研究中从生态壁龛引申出“艺术生态壁龛”概念,用以指与艺术形态生成条件关系密切的文化环境。“艺术生态壁龛”的概念可以帮助解释一些复杂的文化生态现象。比如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的山歌,本来是乡土社会环境的产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土文化空间逐渐萎缩消失,山歌的生态环境似乎也要随之而消失,山歌的消亡便成为文化生态变化的必然结果。可实际上有些山歌在城市化的文化环境中仍然生存着。
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正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都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这一发展转型的重要内涵是从工业文明以来以经济高速增长为标志的现代化发展转向后增长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所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不仅需要自然生态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整个文化生态的建设。非遗的文化生态壁龛保育与建设正是重构整个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
(选自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研究:公众参与的一种维度》,有删改)
材料二:
1979年,长篇评书《岳飞传》在全国近百家电台播出,风靡全国。我说的是北京评书,没有方言障碍,当时几乎走遍全国,因而得了个绰号——“全国粮票”。
《岳飞传》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原著《精忠说岳》局限性比较大,必须进行删改增补,其中最难的就是查找资料。但我没有感觉辛苦,相反,心里总有一股昂扬向上的拼劲儿。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前半夜创作,后半夜把先生叫起来帮忙修改,五六点钟起床背诵几遍再去电台录音,大概要录四五个小时。好评书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有时候对作品不满意,我气得撕了重写。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要想取得成绩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倾注心血。
用评书方式讲述岳飞故事,人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熏陶。对于老百姓来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这些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岳飞精忠报国、孝敬父母、和睦邻里,他的精神放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提倡——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岳飞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安定和谐。
2007年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有同志提议将道德模范故事改编成评书,于是我和先生一起改编了百余集评书。道德模范的故事与我秉持的通过评书宣传正能量理念是一致的,把“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故事讲述出来,是当代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表演过程中,我也受到道德模范精神感召,决心以他们为楷模。从艺60年,我走向老山前线、管教所,走进田间村庄、工厂矿山、社区街道,九到河南,十入山东,还创办“千山书荟”,开设“刘兰芳大讲堂”“百姓书场”“胡同评书讲堂”等等,努力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百姓服务这一原则。
文艺的百花园姹紫嫣红,评书热度已不能与曾经同日而语。但随着媒介发展,在网上听评书的人日益增多,我的《岳飞传》在网上收听量已经破了1亿;另外,我了解到现在有许多家长也乐意给孩子听评书,这样既能让他们放下手机,又能通过评书里讲的故事陶冶性情。这都鼓励我们要更好地把评书艺术传承下去,把这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要说好书、说好英雄人物,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我希望把他们的精神贯穿在节目里,寓教于乐,使听书者在笑声中获得启迪与思考。
(选自人民网《访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讲好故事,启迪人生》,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审美形式单一,从审美趣味上讲,传统民间艺术比不上伟大的经典作品精致和完善。
B.传统民间艺术相对来说随意性较强,没有不断追求美的价值诉求,表演的标准也不明确。
C.许多民间艺术具有程式化特点,但却能契合观众审美需求,也能培育出群体的审美认同。
D.当下文化生态背景下,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生存挑战,难以传承延续,文化生态建设困难。
【2】下列关于材料一论证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民间艺术在具体表演中运用的表现手段,主要不是为证明它对表演效果的作用。
B.从文章末尾可看出,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当今整个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C.“扬州评话世家传人王少堂的《武松》十回、《宋江》十回等·王派水浒,由于一代代口头传习和即兴表演而保持着活态传承特征。”——适合做文章论据
D.“评弹被搬入大都市时尚酒吧,配以电子乐器,以古老的说唱方式,唱出切合现实的内容,让人们重新爱上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适合做文章论据。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易于受到主导文化形态的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差异。
B.新型城镇化趋势下,从传统民间生长出来的活态审美活动有望得到较好地传承和保护。
C.“艺术生态壁龛”理论破解了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文化生态下为何还能蓬勃生长的难题
D.刘兰芳艺术实践说明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也可佐证“艺术生态壁龛”理论。
【4】请指出材料一所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5】请根据下面设定的情境作答。
在“家乡文化生活”调查中,小骏了解到,素有“评书之乡”美誉的鞍山,曾涌现出单田芳、刘兰芳这样的评书艺术大师,而近年来,评书艺术却陷入了后继乏人的窘境。于是,小骏产生了将来投身弘扬优秀评书艺术事业的想法。
对此,同学们形成了支持与反对的两派。反对方认为:评书是一种行将没落的民间艺术,在文化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难以适应大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也跟不上不断提升的时代价值要求,最终会因丧失生存空间而消亡。所以小骏的选择没有前途。
作为支持小骏的一方,请你根据对两则材料的认知,列出几条发言要点,反驳对手,说出支持的理由。
7、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①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②杜甫《登高》中用______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加难以排遣,因而吟叹______。
③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④《师说》中总结“师道不复”的原因,揭示士大夫不愿从师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朝廷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清照的《声声慢》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家畜、家禽的日常生活情态的描写,来表现他归隐田园后融入平民生活。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悲秋”,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体现了这种情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白天登上天姥山,山路崎岖,花草令人迷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在《登高》一诗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两句既抒发了漂泊异乡的凄苦和年老体衰的惆怅,又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琵琶行并序》中写乐曲暂歇后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诗句是“____,______。”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6)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质性自然、与俗不和的性格,是诗人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
(2)苏轼《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那些道路平而近的地方,到达的游人会很多,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上正确的语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②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 上(其一)
顾炎武①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②。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文学家,抗清复明义士,为人耿介绝俗。②《史记·封禅书》记载:相传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其物禽兽尽白,黄金银为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上海上空山,望海上秋光千里,身感气侵风吹。首联境界开阔,气势宏大。
B.诗中选取“天地干戈”“苍生吊哭”,巧妙自然地把社会现实与山海景物结合在一起。
C.颈联实写诗人看到的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苦难的世外桃源:白鸟悠悠飞翔,宫阙金碧辉煌。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全诗对仗工整,情思飞扬,风格沉雄悲壮。
【2】这首诗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①之入也,秦穆姬曰:“尽纳群公子。”晋侯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
晋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卜右,庆郑吉,弗使。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
九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
公曰:“获晋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且晋人戚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图晋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公子絷曰:“不如杀之。”子桑曰:“归之而质其太子,必得大成。晋未可灭。”乃许晋平。
节选自《左传》
注:晋侯,即晋惠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
B.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
C.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
D.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古代爵位分五等,“伯”是其中一等,位次在“侯”之前,故文中秦伯比晋侯爵位高。
B.右,即“车右”,古代战车上指挥者在左侧,在右边的是负责警卫并防止车身侧翻的力士。
C.寡人,指“在道德方面不足的人”,是古代王侯的谦称,这类谦称还有“不谷”“孤”等。
D.壬戌,古人把天干与地支搭配进行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是纪日,“壬戌之秋”是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为人不仁,内外失信。晋侯回国后对秦穆姬的要求不予理睬,给大臣及秦国的许诺不予兑现,失信于人。
B.秦晋多次交战,晋败必然。秦军人数虽少,但士兵斗志昂扬:而晋军却因种种原因,士气低落,失败是必然的。
C.秦伯足智多谋,虑事周全。伐晋理由恰当,鼓舞人心;安抚晋国大夫,稳定人心;释放晋国国君,笼络人心。
D.穆姬以死相逼,力促释晋。晋侯被俘后,秦穆姬以死相逼,最终促使秦穆公做出了释放晋侯让其回国的决定。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秦国攻打晋国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14、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初中时,我们会对高中充满着想象。那里会不会只有如山如海的作业?会不会只有拼杀激烈的竞争?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会不会形同陌路?两点一线的生活会不会单调乏味?体贴入微的父母会不会给予我更大的自由?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体验,一定有些事触动了你这样的念头:原来高中和我想的不一样!
请以《高中,和我想的不一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