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吉林白山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开现实主义先河;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多是民间歌谣。

    B.我国古代史书通常分为编年、国别、纪传三类。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史记》和《汉书》,国别体史书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和《左传》。

    C.词出现于唐代,唐代的著名诗人如温庭筠等人都有优秀的作品传世。到了宋代词飞速发展,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

    D.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人,北宋时代著名文学家。擅长写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在词作方面,开创了豪放派,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内涵,真与美就劳燕分飞了。

    D.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佚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世。

    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B.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C.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D.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B.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来源。

    C.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新见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B.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的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C.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D.文中用一个“家”字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指出人非生而知之,都会有疑惑的事实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点出了不从师学习的后果。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手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通过描写轻舟快水表达作者辞官后舒畅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两种动物来侧面描写了蜀山的高峻。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以花反衬人。

    (4)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

    (5)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宁愿立即死去,也不愿有苟合阿谀之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望海潮》中哪三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是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柳永在《望海潮》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此句中借数量词写出西湖四时之美。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人们面对山势的高危抚胸叹息而无可奈何的情态。

    (2)《劝学》一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张若虚描绘出一位仰望长空、俯察江水的思妇形象,无论是雁还是鱼都无法为她传递相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歌行》中诗人高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圈”异曲同工。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物二首

    白居易

    青松高百尺,绿蕙低数寸。

    同生大块间,长短各有分。

    长者不可退,短者不可进。

    若用此理推,穷通两无闷。

     

    椿寿八千春,槿花不经宿。

    中间复何有,冉冉孤生竹。

    竹身三年老,竹色四时绿。

    虽谢椿有馀,犹胜槿不足。

    【1】本诗题目来源于哪一家的思想?(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2】对两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绿蕙低数寸”的意思是绿蕙高度比青松矮了数寸。

    B.“同生大块间”的“大块”是天地宇宙自然的意思。

    C.“冉冉孤生竹”的“冉冉”表现了竹叶的柔弱下垂。

    D.“虽谢椿有馀”的意思是竹树虽然比不上椿树长寿。

    【3】两首诗虽然都题为“齐物”,但是两首诗歌所表现的道理并不完全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补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B.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C.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D.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第,即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朝廷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B.甲寅,为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既可纪年、月,又可纪日。

    C.太学,是古代国立与私立的最高学府,这一名称最早始于我国的西周时期。

    D.国子祭酒,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隶属国子监,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衡幼年便聪颖异常,他七岁时曾问老师“读书的目的”。后来,许衡的父母认为老师学识不足,不适合再教他,就辞退了老师。

    B.许衡道德高尚。在魏州时,逐渐受到人们的追随;回到怀州之后,他积极倡导同乡人根据礼法进行婚丧娶嫁,这种做法渐渐兴盛起来。

    C.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时,征召许衡来感化教育秦地百姓,战乱之后的秦人听说他要来主管教育,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地前来学习。

    D.许衡热心教育。当皇帝任用他教育蒙古弟子时,他很高兴,认为这是自己的职责,觉得通过自己的培养,蒙古子弟将来可为国家所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2)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5】文章记述了许衡求学的过程,请根据文意概括许衡拥有很高才学的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