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吉林吉林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近些年,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全国大兴植树造林,人工造林以7000万亩以上的速度每年推进,人工林保存总面积达到8亿多亩,人工造林速度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一。②各省森林覆盖率也均有明显提高,但悬殊很大。③森林覆盖率是提高了,但“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景象却随处可见。④从遥感影像上看,这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似乎不低,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的原因是由林下缺少灌木或草本植被覆盖,土壤表面裸露程度高造成的。

    文中4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

    A. B. C. D.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林鸣和他的团队对沉管的设计、生产和安装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

    B. 11月1日,俄罗斯、伊朗和阿塞拜疆三国总统在德黑兰会面,商谈的内容之一就是加速沿里海的连通三国的铁路建设计划以期最终同中国的项目对接。

    C. 由于近期中国消费者逐渐放弃了可口可乐、芬达等经典软饮料,可口可乐在对华业务调整之后,中国食品有限公司现在主要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经营业务。

    D. 语文教师必须做出表率,增强使用汉语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要用实际行动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不再出现。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烟台特大海难发生后,国务院立即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

    B.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往往因人而异,但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却是每个想取得学业成功的学生必须具备的。

    C.“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中国这个“酱缸哲学”的国度,优秀必然导致集体的仇视。历史固有观念的传承,中庸哲学的熏染,利益共同体的结合,张灵甫这颗将星过早得陨落了。

    D.在不少省份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新建或改建的视屏监控点迅速扩张,有的地方出现了商业机构为攫取巨额利润而推动视频监控系统的情况,应该引起警惕。

     

  •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专家表示,汞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对含汞产品使用或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汞污染。________,达到一定量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汞中毒。因此,建议定期进行汞含量检测,并掌握与汞相关的科学知识,做好汞污染的预防工作。

    A.人体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径吸收汞及其化合物

    B.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可以成为汞及其化合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C.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

    D.汞及其化合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

  •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仰(zhān)   (nè)   瑕瑜互(jiàn)   剑拨张(nǔ)

    B.发(xiào)   案(dàng)    杀一百(jǐng)   甲归田(jiě)

    C.染(jiān)   丽(qǐ)   后恭(jù)    揉造作(jiāo)

    D.价(xiāo)   (hòng)   厚古今(bó)   不容置(huì)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孩子

    周海亮

    孩子回家时候,妈正在烧饭。切好的火腿摆进盘子,盛开如一朵花。孩子嘴急,顺手抓一片,妈虚张声势,筷子敲过去,孩子往旁边一闪,火腿塞进嘴巴,笑着跑出去。小院阳光灿烂,残雪堆在墙角,柔软并且刺眼。孩子打一个趔趄,跌倒在地,妈在厨房里喊,别跑那么快!她追出来,将孩子往屋里拖,孩子任妈拽着,顺从地回到厨房。砂锅里炖着鸭,香气袅袅,孩子看着砂锅,又从盘子里抓起一片火腿。妈扬扬手里的锅铲,喊,先去洗手!

    炕头很热。每到一年里这几天,土炕都能烙得熟烧饼。孩子赤脚在炕上走,因为烫,他走得一蹦一跳的。妈将饭菜端上来,孩子早已迫不及待。他被烫了一下,两手放到耳后,嘴巴“嘶嘶”有声。妈骂他,真是饿死鬼投胎!表情却笑着——孩子喜欢她烧的菜,这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砂锅端上来,汤仍然在沸腾,窗玻璃蒙上雾气,小院朦朦胧胧。雪花落下来了,纷纷扬扬,孩子将脸贴上窗户,蒙氲弥漫的玻璃上,便多出一个鼻子的轮廓。妈喊一声,赶紧吃饭!孩子吐吐舌头,见他面前的盘子里,妈夹过来的菜,已经堆成小山。

    孩子走在村路上,踩着薄薄的积雪,听脚底发出“吱吱”的声音。他一直喜欢这种声音,几近迷恋。记得有一次,他拖着鼻涕,踩着雪,走出村子,走进田野,掉进一口枯井。他在枯井里嚎哭,他认为他必将冻死在漫长的冬夜。后来月亮升起来了,淡蓝色的光影里,他看见妈。妈将他从枯井里救出,然后,整整一个冬天,再不让他出门。有时候,妈会牵着他的手,在院子里走走,看灰色的麻雀从天空里掠过。那个冬天,他总想甩开妈的手,却总也甩不开。

    孩子坐在滚烫的土炕上,看妈给他缝补袜子。磨出洞的袜子,他想扔掉,妈偏要把它补好。妈手里的缝衣针在头发上蹭一下,妈的头发比缝衣针还要耀眼。妈找到一块布,袜子上量量,放下。妈对他说,颜色不太搭。妈又找出一块布,袜子上量量,然后一针一针,细细地补。他凑过来看,妈说,睡觉去!语气是命令式的,那是妈跟他讲话的固定口吻。他盖上被子,躺下,静静地看妈,妈在灯光里飞速地变老。

    孩子被妈叫起了床。土炕仍然暖着,孩子知道,在夜里,妈起来两次,往灶坑里续了些柴。此时,透过窗玻璃上丛林般的冰花,妈正在小院里扫雪。孩子起来,厨房里的灶上,文火舔着砂锅,香气浓郁。这些天里,几乎每一顿饭都有砂锅。砂锅里炖着豆腐、蘑菇、白肉、青菜、鸡鸭……妈让每一顿的砂锅,都不一样。妈说,这么早就起来了?小院里已经堆出一个雪人。孩子拖一把扫帚过去,插雪人上,雪人就有了生机。妈说,先洗脸!妈开始往脸盆里倒热水,再倒凉水,试试温,再倒热水。妈总是把水温调到恰好。

    孩子要离开了。妈将他送出小院,送到村头。孩子提着妈为他烙的烧饼、腌的咸菜,妈跟在后面,不停地唠叨着,雪地上留下两排脚印。孩子打一个趔趄,妈伸手去扶,自己却摔倒了。妈爬起来,冲孩子喊,走路看着点!仍是责怪的口气,却低下头,看看手里的鸡蛋,有没有摔碎。

    孩子也有孩子了。孩子的孩子也有了孩子。孩子今年五十岁,妈今年七十五岁。

    妈在,哪怕孩子五十岁、七十岁、一百岁,也是个让人不放心的孩子。

    (选自《小说月刊》)

    文本二: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无条件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节选自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切好的火腿摆进盘子,盛开如一朵花”,既展现了妈为孩子准备饭菜时的精心细致,也烘托出孩子到家后的喜悦心情,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孩子曾经因为贪玩掉进野外的枯井中,差点冻死在漫长的冬夜里。一句“妈将他从枯井里救出”,虽然文字简短平淡,但却蕴含着孩子对妈的感激和眷念之情。

    C.孩子总想甩开妈的手,却总也甩不开,而妈跟他讲话的固定口吻是命令式的,说明妈虽然在生活中十分疼爱孩子,但对孩子的教育却毫不放松,十分严苛。

    D.“理想典型”的母爱是无条件的,而有条件的爱常常会使人心里感到不踏实,因为人们会担心:如果自己不再被对方需要的话,那么这种爱就可能会消失。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孩子回家过年时的生活场景为主要内容,娓娓道来,平淡自然,但又真挚感人。

    B.小说以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手法,将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琐事结构成篇,条理分明,散而不乱。

    C.“……妈在灯光里飞速地变老”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使妈为孩子含辛茹苦,操劳一生的形象跃然纸上,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D.小说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妈的形象,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简练、干净,饱蘸真挚的情意。

    【3】文本一结尾点明“孩子今年五十岁,妈今年七十五岁”,这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4】文本二对母爱作了哲理性的思考,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平林漠漠烟如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与古代圣人进行了对比,给予无情的批判,他说:“ ____________。”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________”两句用新奇的比喻描写了大雪降临时的美景。

  • 9、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 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 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5)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通过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明居湖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诗是  

    3)刘禹锡《陋室铭》中用     ,来表明自己不在乎房子有多破,只要品德好,精神上就满足了。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阐述踮起脚远望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鸟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朝菌”和“蟪蛄”来说明生命短暂,容易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间的潮水洗尽历史铅华,让曾经辉煌的人事渐次淡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这首词,完成小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注)①淝上:淝上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③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④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C.“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2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自然,松江人也。尝为明博士弟子,丰于财。明亡,弃制举业,散家财结客,欲有所为。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自然已押赴西市矣,忽有从众中易之者,虽自然亦不自知其故也,于是得逸去。既亡,抵家,而其家人有七十二人,以自然为必死,皆先期缢死。

    自然既坐法亡匿,家人又尽死,乃孑身走天下。然善画,以画糊其口,亦足自给。转徙至沛县。会宜兴陈昭大之叔任沛县教谕,昭大从焉。一日,见自然之画于准提庵壁间,昭大善之,叩之庵僧,而识自然。时昭大病气逆,已坐定而疾作,自然进药于昭大,服之愈。昭大德之,归谋于叔,将授自然馆。自然曰:“吾与友十二人,俱不可以俱止,吾将以画售其直,给十二人装,然后从陈子游。”约定即去。去踰月,复诣昭大曰:“彼十二人者,吾悉遣之矣。”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至踰年,而后泫然告昭大曰:“吾家贵贱七十二人,无一生者。吾尝赴西市矣,忽有易我于众中而吾不知脱我于死者之为谁也。吾于明时为博士弟子,丰于财,不忍故主之亡,破产结客,今家破身亡,终不悔。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吾为松人,则松人之,不必悉吾之里邑也。”

    会昭大以其叔之吏事之淮安,自然有故友居山东,招自然去,不及与昭大别,遗书昭大曰:“吾年已六十余,吾家已无人,吾亦无能为矣。吾卖画得二百金,当之宜兴,就君居以终老。”昭大志之。后一年,昭大之叔罢官归,昭大亦去沛还于宜。后二年,自然自杭城又贻昭大书曰:“吾之友陷大狱,得三千金可免死。吾卖画于杭城,几得半矣。将之金陵,脱吾友于狱,则还就予以遂终老约。”昭大又志之。未几,闻自然所谋脱狱者竟论死,已行刑,自然亦于是日扼腕死。 

    (节选自《清类・义侠类》,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B.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C.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D.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市,旧时京城对死刑犯行刑的场所,古文献中“东市”也有此含义。

    B.教谕,官职名称,明、清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事宜。

    C.授自然馆,为宾客安排行馆,这里是指陈昭大要给申自然安置长期居所。

    D.脱狱,本义越狱,文中指通过主市官员来解救犯人脱离刑狱的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自然救亡图存,曾经死里逃生。他家资殷富,明亡之后,广疏家财,结纳豪客,事败被捕,赴死时奇迹般被顶替。

    B.申自然卖画糊口,因缘际会结友。陈昭大欣赏申自然的画作,又得申自然的救助,对他感恩戴德,从而成为莫逆之交。

    C.申自然重友轻财,心中常怀苦悲。与陈昭大交游前,卖画助友人,对家事先是闭口不谈,后是醉酒歌呼,都缘于亡家之痛

    D.申自然屐痕处处,仗义行走天涯。他辗转山东、宜兴、杭城、金陵等地,投访故旧,替友脱狱,义行读来令人慨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

    (2)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圈子是当下流行的一个词。你不是我们朋友圈子里的”“我们这个朋友圈子不是什么人都能进来的”“圈子的质量决定你生活的质量,圈子的高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我们怎样看待圈子呢?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