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句,依“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②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③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状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 ②①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④③①②
2、选出字形全对的一项( )
A.坐镇 舶来品 铤而走险 明火执仗 和盘托出
B.蜇伏 明信片 功亏一篑 察言观色 委曲求全
C.打蜡 笔杆子 集腋成裘 徇私舞弊 名门旺族
D.编纂 百叶窗 美仑美奂 惹是生非 愤世嫉俗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跟帖(tiě) 不更事(gēng) 遂心如意(suì) 方枘圆凿(záo)
B. 骠勇(biāo) 肇事者(zhào) 悬崖勒马(lè) 残羹冷灸(zhì)
C. 座落(zuò) 露马脚(lòu) 间不容发(jiàn) 茕茕孑立(qióng)
D. 颓圮(sì) 一刹那(chà) 长歌当哭(dàng) 缁铢必较(zī)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现代社会,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想要逃离北上广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到乡下买田置地享受瓜田李下的慢生活。
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作为家长要时刻引导孩子做一个言出必行、一言九鼎的人。
③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的传人》这首歌唱出了炎黄子孙的心声,在海内外中国人中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④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⑤范雨素虽然因为《我是范雨素》一文而走红,但她也绝不是徒有其名,生活的阅历与勤于思考决定了她的远见卓识。
⑥雍和宫文物香炉屡遭游客投币,虽然香炉周围设有多个“请勿投香及硬币”的提示牌,但游客对此却视若无睹。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③⑤⑥ D. ①②④
5、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虚写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B.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浣溪沙》)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①宋朝给我们留下了“幽云十六州”、“檀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其积贫积弱、昏聩无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们心中。然而,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乃当时世界之最。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千年后的今天仍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②宋朝靠兵变建立,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计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武将地位大大降低。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极大阻碍了作战效能。过去由武将把持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交到了文臣手中。建立枢密院,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每次出征前,由优居深宫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阵图,交给统兵作战的将领遵照执行,而这也极大抑制了武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③统治阶级有无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从宋太宗开始,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发生转变,强军强国的意识逐渐被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宋朝自太宗后期始,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澶渊之盟”的缔结,使宋朝统治者自认为一劳永逸地寻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之路,从此更倾向于以和的方式解决边患威胁。
④宋朝的军队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然而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却没有锻造出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究其原因,其兵员构成和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不容忽视。宋代的兵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对象主要是流民和饥民。二是抓夫,在军情紧急、兵员枯竭的情况下,也实行强制征召。三是配隶,即让罪犯充军。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士兵的来源多是三教九流之徒,各类人员混杂,士兵地位极低。致使很少有人愿意当兵,即使被迫当兵也想方设法逃亡。“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成为社会共识。军队的整体组织结构上推行禁、厢军互补的制度,随着禁、厢互补制度的异化,特别是厢军逐渐转变为吸收消化不合格禁军的重要载体,厢军成为禁军的养老之地,战斗力严重退化。
⑤安史之乱爆发到唐朝走向衰落后,中原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辽东、河套河西走廊一带,还有蓟北之野等产马良地全部丢失。而燕云十六州地区被辽占领后,更是使宋失去了传统上最重要的防御生命线——东段和中段长城。过了幽燕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北宋已经无险可守,辽突破长城阻隔后,挥师南下更为便利,因拥有长城以内农业区的各种经济资源,可为军事行动提供充足的补给,极大地增强了军事优势。
⑥历史是一面镜子,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一个缺乏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的民族,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丧权辱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朝统治者实行消极防御、以和缓战的战略,在“澶渊之盟”后,战争手段被逐渐放弃,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
B. 宋朝统治阶级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大大限制了武将的权力,武将的地位大大降低,指挥的机动性也相应受到了限制。
C. 宋朝的兵员素质不高,军队组织结构僵化落后,致使宋朝兵虽多而战力弱,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没有得到预期效果。
D. 养马场和战略要地的丧失,使宋军缺少了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和屏障;此消彼长,敌对方的资源得以丰富,军事优势增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将宋朝的经济与军事作鲜明对比,自然地将读者带入所论述的问题当中。
B. 第四段在论述宋代兵员来源时连续使用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文章围绕历史积患和宋朝防御线之失论述了宋败于辽的重要原因,逻辑严密。
D. 阐述宋朝军弱的缘由,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朝的社会繁荣和“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负面记忆,对现实都有借鉴意义,能促使我们反思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B. 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成为当时世界之最,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策略及以和缓战思想并没起到积极作用。
C. 以文制武策略,致使武将地位下降,加之剥夺了武将行政、财政、司法等权力,极大挫伤武将戍守边关,报国杀敌的积极性。
D. 宋朝国富军弱的历史启示我们: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我们在建设强大、繁荣经济的同时,也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诗句是 , 。
(2)且放白鹿青崖间, 。(《梦游天姥吟留别》)
(3)《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是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2)《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要“开张圣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默写
(1)鲍照在《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蒹葭》一诗中写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时,主人公顺流而下追随恋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文中,多有用“风雨”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琵琶声联想到珠玉之声,就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3)在《曹刿论战》中,在曹刿看来,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在“ ”时候。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汧阳县阁①
【唐】韦庄
汧水悠悠去似絣②,远山如画翠眉横。
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
【注】①汧(qiān)阳:今陕西千阳县,县内有发源于汧山南麓的汧水流经全境。唐时为吐蕃与内地交界之处。本诗写诗人登阁见闻。②(bēng):彩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运用比喻手法,以彩带喻水、翠眉喻山,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展现了汧阳优美的自然风光。
B. 颔联点面结合,诗人选取僧寻野渡、雁带斜阳两个典型景物,一人一物,一空间一时间,突出环境的清幽。
C. 颈联顺势而下,描绘边地局势,用“边静”“地贫”写出汧阳人民的寂寥与清苦,暗示了民族尖锐的矛盾。
D. 尾联以动衬静,写羌笛的响声意在与前面六句营造的静谧形成反差,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令人回味。
E. 全诗通过层层铺叙的方法,写汧阳的风土人情,并且视听结合,使读者在时空上加强了对汧阳的整体印象。
【2】试比较本诗中“僧寻野渡归吴岳”与韦应物《滁州西润》中“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现的意趣的异同。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薛莹字道言,初为秘府中书郎,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数年,以病去官。孙皓初,为左执法,及立太子,又领少傅。建衡三年,皓追叹莹父综遗文,且命莹继作,莹献诗。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右国史华霰上疏曰:“臣闻五帝三王皆立史官,叙录功美,垂之无穷。大吴受命,建国南土。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始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差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访求往事,所共撰立,备有本末。昭、广先亡,曜负恩蹈罪,莹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未撰奏。臣愚浅才劣,适可为莹等记注而已。莹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莹为冠首。今者见吏,虽多经学,记述之才,如莹者少,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于前史之末。奏上之后,退填沟壑,无所复恨。”皓遂召莹还,为左国史。顷之,选曹尚书同郡缪祎以执意不移,为群小所疾,左迁衡阳太守。因过诣莹,复为人所白,云祎不惧罪,多将宾客会聚莹许。乃收祎下狱,徙桂阳,莹还广州。未至,召莹还,复职。是时法政多谬,举措烦苛,莹每上便宜,陈缓刑简役。事或施行。迁光禄勋。天纪四年,晋军征皓,皓奉书请降,其文,莹所造也。莹既至洛阳,特先见叙,答问处当,皆有条理。武帝从容问莹曰:“孙皓之所以亡者何也?”莹对日:“归命侯臣皓之君吴也,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危亡之衅,实由于此。”帝遂问吴士存亡者之贤愚,莹各以状对。太康三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薛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B.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C.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D.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领,指兼任职务。古代表达兼任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摄”“假”“署”等。
B.太史令,古代掌管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的官职,始置于秦,司马迁曾担任此职。
C.填沟壑,古代对死亡的婉称之一,表达死亡之意的婉辞还有“作古”“归天”等。
D.征,文中指皇帝征聘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另如《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莹仕途曲折,多次遭遇波折。他曾经因为患病辞官,也曾因为参与修建水利工程受到牵连而被贬官,还因为被人嫉恨而被贬为衡阳太守。
B.薛莹所学渊博,尤其富于文才。孙皓赞叹薛莹父亲薛综的遗文,要求他写出续作,薛莹就写出诗作献上;后孙皓的请降文书,也由他拟定。
C.薛莹颇具史才,受到同僚推荐。华霰认为撰写吴史意义重大,而薛莹在同僚之中记述之才最为突出,在其推荐下,薛莹被召回担任左国史。
D.薛莹独具政见,明悉孙吴人事。孙吴之时,他能针对法政提出合理措施;孙吴灭亡后,晋武帝召他询问吴地士人的贤愚,他也能一一道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莹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未撰奏。
(2)是时法政多谬,举措烦苛,莹每上便宜,陈缓刑简役。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6月23日晚,“2017海上丝绸之路汉服文化节”在福建福州开幕。当晚,一曲《烽火战旗》正式拉开汉服文化节的序幕,开幕式表演囊括了传统闽剧艺术、汉服展示、古典舞蹈等,全面展现了汉服文化及相关传统文化在当今生活之中的完美融合。
阅读材料后,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