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天津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A. 沈从文的小说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青年男女月夜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清明节时年轻小伙子们赛龙舟,表现了湘西的生活习俗;崇拜“傩神”,表现了湘西人的宗教习俗。

    B. 《欧也妮·葛朗台》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欧也妮被恋人查理抛弃的痛苦遭遇,这样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连串小说。

    C. 《呐喊》中不恤用了曲笔,比如《药》中夏瑜坟上凭空出现的花环,《明天》里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D. 曹操与袁绍原都在何进手下从事,董卓篡位,两人又结盟兴义兵诛之,趁势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各人雄踞一方。后曹操趁着袁绍与袁术兄弟相争、手足相残之机,乘隙夺了冀州。

    E. 《老人与海》通过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內心独白,记录了他在海上的心态与感受,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坚毅的品格、乐观的精神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手富了小说的思想內涵。

     

  • 2、李雷原本与同学约好一起去看球赛,却因感冒发烧无法前往,于是他给同学发了条短信。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我今天不去看球赛了,你自己去吧!B.我偶染贵恙,无法观赛,深表歉意!

    C.我感冒了,现在还在发烧,真糟糕! D.我生病不能去看球赛了,实在抱歉!

     

  • 3、下列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字的方法在先秦较为普遍。

    B.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刺配沧州,这里的“刺配”指的是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刺”是古时的肉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

    C. 《史记•鸿门宴》里“使子婴为相”中的“相”与《后汉书•张衡传》里“出为河间相”中的“相”是同一种官职。

    D. 明清时期的小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其显著标志是创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多部长篇小说。

  •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离不开酒。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 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唐代文人之醉酒,④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 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 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 满目俊才,⑤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 是由酒香酿成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总是  如果   而   / 但是 从而

    B. 却   与其   所以  虽然  反而   /

    C. 可是  倘若   那么  既 / 所以

    D. 都   如果   / 固然  且 因此

     

  •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B.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

    C.在这次会演中,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都会带来新剧目。

    D.本文节选自2019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国际锐评《背靠祖国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网络短视频、网络影视剧的观看者,以及网文阅读者、网络游戏玩家、网络音乐听众等,都被看作“用户”,即使用者。传统的受众指信息传播、艺术审美的接受者,是读者、观众和听众。相比而言,网络文艺用户,则突出作为个体的使用者身份,其主体性与差异性受到重视。在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中,用户可以消费娱乐,也可以追求艺术审美,进行文化思考;在文艺的互联网虚拟时空与现实世界中,用户既是网络文化与艺术内容的消费者,也开始扮演着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

    在互联网用户思维影响下,文艺与受众的关系,被重置为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用户”之说也因此而来。网络文艺用户以主体性、个性化、差异性特征,形成与传统受众的区别。追什么剧、看哪期综艺、什么时候刷视频、用哪个客户端听歌……完全是用户自己说了算的。其实,早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用户就可以借助BBS论坛、博客等平台,留言、跟帖催更故事,分享和交换意见和看法。在今天,用户参与网络文艺评论、文艺内容生产的操作更多样了,用户也成为网络文艺传播的媒介。用户还可以上传视频、挑选偶像,加入内容生产的行列。网络文艺前所未有地激活了用户的主体性,这似乎是共识。

    沉溺网络、过度娱乐,显然不应该是用户打开网络文艺的正确方式。过度使用与网络文艺的内容、媒介特征和智能传播模式不无关系。传统小说、音乐、绘画作品是相对封闭而孤立的艺术文本,互联网以超链接激活了网络艺术作品的“活性”,用户很容易在任意延展的内容网络中流连忘返。

    网络文艺作品还具有打破媒介形态、内容样式单一性的特点。短视频对用户的黏合,与其模式和平台运作机制有很大关系。短视频采用“音乐+视频+社交”的模式,覆盖才艺表演、知识学习、技能探索、生活技巧等多种内容,再加上滤镜审美、碎片形态、幽默网感等,在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把用户使用时间这一块儿“拿捏得死死的”。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已增至8.73亿,短视频平台正在试图将用户的多种文化需求“一网打尽”。

    用户身份的发展,被看作是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对现有传播深刻改变和重构的一部分。算法推荐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匹配内容,目的是提高网络应用的效率。但是不得不说,算法不仅存在加剧用户使用网络时长的风险,甚至会让用户陷入互联网和数据编制的巨大网络中,更加难以全身而退。互联网的基本思维是“连接一切”,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庞大数据系统,追求更精准的价值关系联结,其出发点的核心是人,这也是智能算法能够为网络文艺发展带来崭新路径与动力的根本原因。然而,技术时代的用户,更需要具备及时从技术发展便利与前景的乐观情绪中抽离的素质,善于与技术保持一定的距离,拥有清醒而冷静的思考。

    (摘编自赵丽瑾《读者变为用户,别掉进算法的“陷阱”》)

    材料二:

    “用户”,意指计算机或互联网的使用者。在分析网络文艺的语境中,他是利用网络参与文艺实践的人,既可以是创作者,也可以是受众。这一概念移入文艺批评或始于世纪之交西方学界对于20世纪80年代起“超文本文学”“互动性数字文学”实践的分析。在这些网络文艺的前身中,作品的最终形成同时依赖于设计者自上而下的指令设计与“用户”自下而上的信息输入。“用户”取代了作者与读者。

    互联网资本的增殖需要流量持续增长,需要更多“用户”涌入网络,同时需要维持足够的“用户”黏度。因而网络文艺生产的流量化、资本化,或是使得网络文艺的“创作——接受”关系趋于固定,即形成一个更加稀缺、稳定、高质量的创作者群体,以此吸引受众;或是进一步抽空文艺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使之变得更为短促和同质化,简单复制,挑动受众感官,旋即湮没于信息汪洋,人们总能从中瞥到基本千篇一律的情况,味同嚼蜡,但多少伴有一点刺激的东西。

    这两种途径并不对立。事实上,商业成熟的网络平台往往兼具上述两者:头部“用户”,也就是“网红”“顶流”,是具有突出才能与特色风格的创作者;非头部“用户”包括数量庞大的创作者,作品缺乏吸引力,或是跟风逐流蹭热度的简单粗糙的仿制,或是漫不经心的偶尔创作。总的来说,他们的趣味都被平台算法精准定位。

    在实际的网络文艺生产中,“用户”面对的不是为实现精英化的审美活动而设的互动性文本,而是资本主导的平台、旨在引流变现的算法。当我们以此谈论网络文艺的“用户”概念时,“用户”被高度去主体化。能够持续带动流量增长与资本增值的“用户”就是好“用户”。在审美理想与经济现实之间,“用户”陷入尴尬的境地。

    因此,彰显网络文艺“用户”的新内涵,需要诉诸审美与市场之外的空间。好的网络文艺“用户”,需要向内用力,涵养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媒介素养,同时也要有外部的强大支持,拥有清朗、健康的互联网生态,也即国家文化治理与网络空间治理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其目的是构建网络空间的共同体。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与价值理念的引导,实现“内外兼修”,使得互联网资本与“用户”之间的不平衡力量得到有效调节,“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对待网络文艺,并从中获得审美体验与共同体经验,营造共同的网络文艺家园。

    (摘编自王曦《内外兼修,营造共同的网络文艺家园——也谈网络文艺的“用户”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用户与传统受众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淡化了消费者的角色,而突出作为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

    B.传统小说、音乐、绘画作品是相对封闭而孤立的艺术文本,这些特点使受众不能对其内容流连忘返。

    C.网络文艺保持流量持续增长的方法,是用枯燥无味且雷同,但又有一点刺激东西的作品来吸引受众。

    D.在网络文艺生产中,“用户”被旨在引流变现的算法和资本主导的平台高度去主体化,难以轻易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择网络节目、频道、客户端等方面,网络文艺用户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主体性、个性化和差异性等优越性。

    B.用户对网络文艺往往会过度娱乐,这与网络文艺的内容、媒介特征和智能传播模式有关,必须纠正这种不正确的对待网络的方式。

    C.为了提高网络应用的效率,算法推荐通过用户数据分析,为其匹配内容,这可能使用户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长,甚至掉进其“陷阱”。

    D.头部“用户”是人数不多的高水平创作者,非头部“用户”是数量庞大的低水平创作者,网络平台无法精准定位头部“用户”的趣味。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对“用户”的相关判断的一项是(     

    A.以发送弹幕、点赞、直播对话、粉丝应援、集资众筹等方式,交流阅读体验、收获启示,用户也成为网络文艺传播的媒介。

    B.看电影、画展,听演唱会时,在朋友圈戳位置、晒票根、上传现场视频后,隔几分钟就看一下,通过分享“刷”出存在感。

    C.不少用户乐于把自己的体验、心情,分享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这并不是出于单纯娱乐,而是自我价值确认的一种方式。

    D.网络文艺载体几经换代,文章、图片、动画、录像、游戏等各式网络文艺作品巨量生产传播,又作为素材进入再创作。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网络文艺“用户”的身份和应注意的问题的认识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与友人夜游赤壁,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并因此而叹息人生须臾,羡慕长江无尽。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起笔便抒发了江山依旧、英雄不再的感慨,词人还以“________________”感叹那些反映英雄们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杳无踪迹了。

    (3)大雁有春季南归、秋日北回的生活习性,故古典诗词中常用它来表达离愁别绪、思归思亲,如唐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又如宋词里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8、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2)__________,形影相吊。(《陈情表》)

    (3)《侍坐》篇中最能体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登高,常绘山水之景。黄庭坚《登快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山水宁静澄澈的特点。

    (2)贾谊的《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表述秦国没有任何耗费就让来犯的九国之师陷入困境。

    (3)文人笔下的“门”时常是关闭的,别有意趣。《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如此,《客至》中“___________”亦如此。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擅长用比喻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

    (2)《离骚》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写出了石潭周围的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

  •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庄子常以身边的事物设喻来说明道理。《逍遥游》中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为喻,表明有所待并非真正的逍遥

    ②《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③李密在《陈情表》中委婉地向晋武帝表达他不仕的苦衷:母、孙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然而王勃却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慰友人不要伤感。

    ⑤《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生动的比喻将琴声写得可听可感。

    ⑥假日中,同学们来到美丽的乡村。走进村庄,看到家家户户绿树掩映,不禁赞叹:这正是陶渊明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景啊!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中能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精妙诗句很多,如 “__________________”。

    (2)《观刈麦》中,白居易看到农民在酷暑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_________”,就可以拿到俸禄,因而“_________”,喟叹终日。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不仅善于描摹声音,在刻画人物上也颇具特色。如“_________”,写出了琵琶女面对陌生人的娇羞;如“_________”,写出了琵琶女午夜梦回失声痛哭、伤心欲绝的情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曲江对酒》

    作者: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1】下列各项中,与本诗的体裁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陆游《书愤》

    B.杜甫《登高》

    C.李商隐《锦瑟》

    D.曹操《短歌行》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归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雾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处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岁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终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李商老云:尝见徐师川,说一士大夫家,有老杜墨迹,其初云‘桃花欲共杨花语’,自以淡墨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改三字”后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幼颖悟,丞相完泽见之曰:“是儿貌秀伟,异日必器也。” 辟江浙行省照磨,擢检校。徽州民汪俊上变诬富人反,省臣遣克敬往验之。克敬察其言不实,中道为开陈福祸,俊后悔,将对簿,竟仰药以死。延祐四年,监四明倭人互市。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他变,克敬曰:“岂有军士还乡,而不纳邪?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 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以官仓米减价粜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都中因得免。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官。郡中计口受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为舶货,拗蕃者例之。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后至直沽者,不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罪督运者,勒其还直沽。克敬谓:“督运者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出于不得已,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 元统中,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奏免之。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克敬抗言:“行省任方面之寄,假令万一有重于此者,亦将拘法坐视耶?”乃调兵往捕之。 视事五月,请老,年甫五十九。克敬历官所至,俱有声绩,明称名卿。著诗文、奏议,传于世。三年卒,年六十一。追封梁郡公,谥文肃。  

    (选自《新元史》,有删改)

    (注)①拗蕃:违背货运规定。②天历之变:元代宫廷政变,泰定帝崩,燕帖木儿起兵于大都,复立文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异日必器也   令:美好的   B. 有衅,吾当坐 脱:如果

    C. 行省欲罪其擅  发:打开   D. 输,复漕而南还 果:结果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B. 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C. 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D. 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克敬目光敏锐。任检校一职时,行省指派他去调查徽州人汪俊告发谋反一事,他很快察觉汪俊的状词不实,汪俊后悔,后来在要对簿公堂前服毒自杀。

    B. 王克敬心系百姓。担任绍兴路总官时,郡中计算人口强制征收盐,百姓们深受其苦,于是王克敬就上奏章,减免了百姓们要缴纳的盐额五千引。

    C. 王克敬体恤海商。行省要求他对货物收税和没收违背规定的货物,他认为商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于是据实向朝廷上报,商人们对他非常感激。

    D. 王克敬遇事果断。当岭海爆发叛乱时,朝廷调戍兵征讨,恰逢行省缺少军事官员,他无暇顾及汉人不得参与军政的旧例,调动士兵前去平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2)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以下材料,写一篇文章。

    1)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