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出生于国画世家,又深入研习了西洋画,深得中西艺术精髓的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放荡不羁的画风,充分展现了他的个性。
②全球约有80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尽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枯燥的环境。
③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④公司成立这么久,你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连续两年销售业绩陷入低谷,说你马齿徒增也不为过。
⑤现在许多年轻人急公好义,不愿踏实学习和工作,希望像超女一样参加电视选秀,以达到快速成名的目的。
⑥人不能饥饿着静候美丽理想世界的到来,正如涸辙之鲋急需水一样,要先把肚子填饱,再去谈追求理想与实现梦想。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②③⑥ D. ①②⑤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②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址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③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读古代典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否定古代的一些人士,其实我们没有资格对古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现在自以为是的观念意识又有多少不属于发昏之列呢?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张玉华送给我一本他写的大作,并在扉页写道:“李明辉敬存——张玉华惠赠”
B. 最近几届法国总统一上台首次参加欧盟峰会都会斗胆提出建议,但往往无功而返。
C. 一位大汉,挑着铺盖,连声说道“借光,借光,让一让”,从人丛中挤了过去。
D. 毕业十年后才回到故乡,大家一致约定,我们这些高足明天去拜访当年的班主任。
4、下列特殊句式类别不同于其他语句的一项是
A. 洎牧以谗诛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幼
C. 族秦者秦也 D. 戍卒叫,函谷举
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①不拘于时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舞幽壑之潜蛟
C.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D. 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固一世之雄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弟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怠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
“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常见于史册。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子曾子相《中庸》都有关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表述,虽然言辞多少不一,但态度是一致的。
B.后世的有志之士继承了古人“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对待事业和学问,昼夜不懈,尽心竭力。
C.“厚德载物”,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它与史伯,孔子所阐述的“和同”观念是完全相同的。
D.历史上,中国能够容纳佛教,重视西学,都体现了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是“厚德载物”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是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它在历史进程中广泛流传,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B.文章的主体部分大量引用古代经典著述,具体阐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时期的行为体现。
C.文章论证的思维严谨周密,在阐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还列举了不能体现这一精神的人和事。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引出观点,中间分层论述,最后用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仍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作结。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边塞诗中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都运用了“落日”这一物象。
(2)《逍遥游》中以鹏鸟振翅奋飞的情形描绘鹏之大,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了雄奇、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用鸟的鸣叫和在林间环绕飞翔表示蜀道之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鱼儿在水中游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承接上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又开启下文盛赞周公瑾年轻有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景表现了陋室的环境清幽。
(2)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自己的学生李蟠,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缘由。
(3)杜鹃,又名子规,相传是古蜀王杜字之魂所化,其啼鸣声哀婉凄切。杜鹃、子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______”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溪水两岸参差不齐的地势。
(2)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在《登高》中就用“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异地漂泊、老病孤愁的悲情。
(3)《逍遥游》中,庄子通过“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变化才是“无所待”的逍遥。
1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把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治理到“________,______”的境界。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 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能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_______, _________”。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为求谏而设立了上、中、下三赏,其中下赏的要求是“ _______, 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小的人,“________________”,我也应该跟从他以之为师。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人哀悼,却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宋·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①,篆香消尽山②空冷。
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宝孥拈得雁难子:“雁”字连”记,说指等而上永弦的柱,参差斜列如雁行,称“雁柱”,柱可以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②山,指画屏上的山。。
【1】本词上阕重在写景,写景顺序是_______:下阕重在写人,描摹人物的_____
【2】赏析本词的划线句。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
靖康元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
时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金人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
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亲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面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B.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C.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D.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 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D. 阙是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令时,发现当时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聘请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 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 宗泽精明能干,富于军事才能。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井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 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朝廷返都东京;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千多年前,荀子用《劝学》表达了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一千多年前,韩愈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写下《师说》。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如:学习内容增多,学习时间紧张;学习资源极度充足,难以辨别处理;外界诱惑增加,学习者对于已有的学习条件不加珍惜;未来选择日趋多元化,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更加迷茫等等,
请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结合个人体验,以“《劝学》新说”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主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