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五家渠市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微信转账等已经成为商品买卖的新时尚,但是纸币一直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会子

    B.交子

    C.开元通宝

    D.大明宝钞

  • 2、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B.商品经济发展,交子出现

    C.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的设置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 3、《梦溪笔谈》中记载“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下列对此技术解读正确的是

    A.这项技术是雕版印刷术

    B.这项技术发明于唐朝

    C.这项技术由毕昇发明

    D.传入西欧的四大发明中,它对欧洲思想解放起到直接促进作用

  • 4、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与这些报刊名称中的燕赵、齐鲁、三晋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 5、“洛阳”是六朝古都之一,以下王朝在“洛阳”定都的是

    ①秦朝②东汉③西汉④西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6、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是(  

    A.服从周王调兵

    B.分封土地

    C.建立军队

    D.征收赋税

  • 7、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元朝战争频繁

    B. 元朝交通便捷

    C. 元朝商业繁荣

    D. 元朝农业发展

  • 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这里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     

    A.张角、张陵

    B.陈胜、吴广

    C.刘秀、刘备

    D.项羽、刘邦

  • 9、在西汉与东汉之间,有一个存在了16年的王朝,它是(     

    A.秦朝

    B.东晋

    C.西晋

    D.新朝

  • 10、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折射出的是 ( )

    A. 女娲是人类始祖

    B. 人类是由神造出来的。

    C. 先民经历过“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代

    D. 人类的产生过程很艰难。

     

  • 11、“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19世纪70年代率清军收复新疆的爱国将领(       

    A.林则徐

    B.洪秀全

    C.左宗棠

    D.曾纪泽

  • 12、历史上,黄河流城曾经是中作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但后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元朝

  • 13、春秋诸侯争霸都以这个名义来进行征战和争夺霸主,到了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己不再打着这个旗号来拓展疆域,展开战争。这个旗号是(       

    A.“尊王攘夷”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推恩令”

    D.“王与马,共天下”

  • 14、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要具备的条件

    A.父子关系 B.母女关系 C.有才有德 D.叔侄关系

  • 15、《诗经》中提到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论语·微子》载:“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A.广泛使用牛耕

    B.黍是当时唯一的粮食

    C.精耕细作水平高

    D.黍是重要的粮食

  • 16、下表反映了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变化,其中与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变化因素无关的是(     

    年代

    耕地面积(顷)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清廷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

    D.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 17、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曾任用大臣主持变法,推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收到一些成效,该大臣是(     

    A.王安石

    B.司马光

    C.范仲淹

    D.苏轼

  • 18、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时,匈奴国力衰弱

    B.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 19、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创立了沿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D.建造了古代世界上最长的隋朝大运河

  • 20、下列战役中,以少胜多的是(        

    ①官渡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城濮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宋朝的国策是______________

     

  • 22、会制造粗糙的打制石器,会从自然界中取回火种保存下来的远古居民是________

     

  • 23、根据相对应的政权名称写出其建立者名字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的是——

    (2)1115年,建立女真政权,国号为大金的是——

    (3)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的是——

    (4)1271年,改国号为元的是——

    (5)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是——

  • 24、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答卷格式: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_____

    影响: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_____,禁铜_____。应试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_____

  • 25、在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浙江余姚的________遗址。在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陕西西安的________遗址。

  • 2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___________决战,商朝灭亡;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_____________将秦军主力歼灭,此后秦朝再也无力挽回败局。

  • 27、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为了巩固______,稳定________,吸取____________

  • 28、根据提供的信息,写出对应的历史人物。

    (1)被后世称为“诗圣”的人——

    (2)两宋时期的女词人——

    (3)改国号为元的统治者——

    (4)明朝时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

    (5)《本草纲目》的作者——

  • 29、公元前209年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______________起义爆发。

  • 30、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________;184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是_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

    关汉卿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窦娥冤》

    李清照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如梦令》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

    (1)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2)是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被称为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3)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的争战——

    (4)汉朝时发明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5)在建康定都的宋、齐、梁、陈,历史上统称为——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而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的话体现了古人一种怎样的可贵精神?商君的变法和如图卓越的工程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材料二  周室卑微……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通“征”),强凌弱,众暴(欺凌)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疲惫)。

    ——贾谊《过秦论》

    (2)材料二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现象?秦统一后,为避免这种混乱局面的出现,做了怎样的制度创新?这种类似的混乱局面此后的历史还有过重演,请举一例。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一的古罗马女子能穿着汉代丝袍,图二中汉代波斯文物的出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充分说明早在汉代我国就实行着怎样的对外政策?

    (4)综上所述,你认为要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迪?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