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C.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寄居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对土耳其的装腔作势根本不以为然,并认定土耳其军队只是空摆着架式,并不会大动干戈,攻进伊拉克北部。
B. 曾几何时,汶川是那样的美丽,然而可恶的地震使数万人葬身灾难之中,使几十年来的建筑毁于一旦。
C.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记者不顾危险与劳累,耳濡目染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而又平凡的故事。
D. 改革,他们荜路蓝缕;实践,他们戮力同心。“资源节约、清洁环保、生态优良”已成为他们科学发展冶炼工业的不刊之论。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 , 。
, ,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①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②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
③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
④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4、贝勃定律表明的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与的刺激对他来说就变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贝勃定律的是
A. 重庆人从前不太相信房价每平会超过一万,在得知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动辄每平几万之后,开始习惯了重庆房市的涨价行为。
B. 一直在父母和师长宠爱下成长的孩子,对于陌生人的关心通常觉得理所当然;被父母师长忽略的孩子,容易被一点温暖感动。
C. 小张因为别人送了一件漂亮的首饰,决定去买一件相匹配的衣服,买完衣服觉得还应买个匹配的手袋,买完手袋还想买双鞋。
D. 常送女友红玫瑰的男生在情人节送红玫瑰,女友会想蓝玫瑰更漂亮;很少送花的男生在情人节送女友红玫瑰,女友觉得真美。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传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如《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 130 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
B.在“完璧归赵”一事中,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可见其智勇双全、勇于承担责任。
C.《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使官左丘明所著,善于描写战争和记叙外交辞令,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D.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又称《南华真经》,是庄子及其后学所撰,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均出于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
金 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严歌苓发现了很多她想象不到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故事,否则文学将走向死亡。有很多好的民间故事,作家不能把这些全撇开,去当乔伊斯、博尔赫斯,认为小说就应该高高在上,虽然那也是一种追求,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了做到写作上的厚积薄发,严歌苓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素材,积极地探究写作的技巧。
B. 严歌苓十分敏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她认为作家应用最好的表达方式把故事讲好。对于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她从不苛责。
C. 严歌苓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哪怕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
D. 严歌苓热衷于写作,常为写作睡不着觉,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写作带给她巨大的压力,使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
【2】下列说法不属于严歌苓分析文学不能高高在上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B. 民间有很多好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作家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
C. 创作时,多少要有点读者意识,构思时小到句子大到场景都要留点悬念,既为读者提供线索,又要吊他们的胃口。
D. 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
【3】为何说严歌苓是“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
(2)泪眼忧民方为圣,血书写尽史书来,杜甫在《登高》中深情倾吐自己的忧国伤时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晖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D.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等艺术手法,抒写了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檀道济,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讨平鲁山,禽桓振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寇逆,群盗互起,郭寄生等聚作唐,又从刘道规讨柏谦、荀林等,率厉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及徐道覆来逼,道规亲出拒战,道济战功居多。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淝,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至成皋,伪兖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沈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
景平元年,虏围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城,夔告急。加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救东阳。未及至,虏烧营,焚攻具遁走。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徐羡之将废庐陵王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屡陈不可,不见纳。羡之等谋欲废少帝,讽道济入朝。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未至,道济入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太祖寝疾累年,彭城王义康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十二年,上疾笃,会北魏为边寇,召道济入朝。十三年春,将遣道济还镇,已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付廷尉。薛彤、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初,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选自《宋书·檀道济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B.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C.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D.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庙号,一般用于朝代开创者,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侍奉的名号。
B.戎夷,文中泛指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戎”常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C.景平,年号,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
D.廷尉,古代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的官吏,后改为大理寺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檀道济守孝尽礼,尊奉兄姐。檀道济在父亲丧事期间做到了守孝尽礼;他对待姐姐和兄长,十分恭敬和睦,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B.檀道济追随高祖,累获战功。高祖刚举义时,檀道济就随从他进入京城,其后多次参与讨伐之战,身先士卒,立下了许多显赫战功。
C.檀道济力排众议,释放俘虏。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总共俘获四千多人,有人建议将这些人全杀死并运回京城示众,但檀道济全部释放并让其回家。
D.檀道济不附权臣,力拒废议。徐羡之打算废黜庐陵王义真,檀道济反对徐羡之这样做;后来徐羡之想要废除少帝,并讥笑檀道济不敢入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羡之将废庐陵王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屡陈不可,不见纳。
(2)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千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家庄子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鹏鸟击水三千里,准备飞往九万里之外的南冥,寒蝉和小灰雀就嘲笑鹏鸟,为什么要飞那么远啊?
2019年,新中国迎来建国70周年。实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己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人民正以“中国梦”为推动力,构筑民族复兴和世界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梦想,有可能会遭遇嘲笑,但是,没有梦想,就永远不会有梦想的实现。身处祖国开放发展的新时代,你如何看待梦想?有哪些实现梦想的具体设想?
请结合材料,以“筑梦,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补充题中横线上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