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天津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古诗文默写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B.千里澄江似炼,翠峰如簇。归帆去悼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C.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D.曰:“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等,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终于有充足时间做早就计划做的事情了,却东摸摸西触触,有意无意地延宕。如果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反复出现这种情形,我们就有理由为他担忧了。

    B.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C.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老行业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半斤八两

  • 4、下列加点词语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其人勇士,有智谋

    B.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皆为陛下所成就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汉天子我丈人行武等实在

    D.幸蒙其赏赐下车,治威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5、下面对有关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B.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人物形象,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其刻画艺术,不仅前无古人,而且成为后世史书、散文、小说、戏剧塑造人物的典范。

    C.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戏剧作品《巴黎圣母院》,描写了敲钟人伽西莫多受刑的场面,通过美和丑、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重重对比,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

    D. 《长亭送别》“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借夕阳、古道、秋风、嘶鸣的马等种种凄清的意象,衬托了离别之苦之悲。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媒介素养教育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起初是英国学者F. R.利维斯、丹尼斯·桑普森以及一些丹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后来逐渐在全球多国成为一门新兴的教学科目。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起步于1997 年学者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的发表,在至今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该领域呈现探究视角多元化、实证调查深入化等特征,媒介素养教育从一个陌生的“舶来品”发展为拥有初步本土化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的专门领域。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时,应当在审视媒介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对自身进行多维度的剖析和全方位的反思,这对于学科生命力的保持以及教育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吴赞、潘一棵《困境与出路: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理论反思》)

    材料二:

    所谓媒介素养,即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决策和传播中所必备的意识与处理技能。但是,即便新浪微博开办辟谣账号、腾讯新闻上线较真平台,媒体行业的自我过滤仍旧未能阻止谣言大行其道。显然,加快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开展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正当其时。这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正视和解决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公众教育的长久之计。

    相较于起步早、投入多的西方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不成体系,也未能完全进入教学课程体系。随着网络发展深度重塑社会形态,信息驱动的社会发展的力度和广度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被信息所包裹。所以,要尽快补足、补齐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现实短板和历史欠账。

    (摘编自马星宇《谣言乱传,公众媒介素养亟待跟上》)

    材料三:

    疫情发生时,可能会出现媒体中谣言满天飞的情况,面对危机传播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公众会有很多种途径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些来自不同类型媒介的信息,例如来自政府的权威发布、来自自媒体的传播等,都能够影响到受众对事件的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传播中,每一天的谣言与辟谣似乎成为了媒介的重要议题,公众缺乏足够的媒介素养来甄别这些新闻和信息的真假。与疫情相关的谣言传播中,权威媒体的报道是否能够在本次疫情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并被公众信任,也值得我们关注。另一个不应该忽视的现象是,突发危机事件中,大众媒体扮演着政府与民间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承担着厘清真相和议程设置的职能。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路径相比传统媒体要快很多,于是身处社会舆论漩涡中的每一个体都成为了自媒体中传播与再传播的节点。传统的媒介信息传播路径被极大改变,通过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信息的范围和效果被再度升级,并最终形成一种舆论合力。

    在危机传播中,我们要注意,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非在同一个层面上,他们可能缺乏理性判断和甄别是非的能力,可能在面对科学信息时无法理解或者歪曲性理解。大量未核实信息的自媒体传播,以及带有夸大和虚假信息的人际传播等填补了权威媒体信息发布的空间,并引发舆论的进一步发酵。

    (摘编自王茜《疫情传播中的公众媒介素养与危机沟通原则》)

    材料四:

    当前,媒介全面介入众的生活,生活的每一方面都离不开媒介,人们不分时间、地点和场景接触媒介,媒介甚至已成为人“唯一” 的伴侣。人们无法有效区隔媒介接触的时间、空间和场景,人们似乎对虚拟世界更为享受,时刻想逃往虚拟世界、进入虚拟状态,而置现实世界的事实、目标、关系和危险于不顾。因此,有效区隔现实与虚拟、阻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感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媒体时代形成的是一种传播主体多元的世界,媒介运作形式多种多样,对民众的控制样式不断更新。媒介给人们提供的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的世界,这样的世界通过既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把握,因此人们迫切需需要相关信息,知晓控制性力量,以便形成批判性,最终形成媒介素养。这需要人们动态地了解各种媒介生产的流程、体系、结构、关系和行为,根据已有信息知晓控制力量,进而形成批判力。

    媒介平台的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迭代和公共服务,而是一种巨大的商业行为,商业逻辑在于促进消费、激起消费欲望,塑造消费社会。因此在技术的推动下,商业媒介平台利用各种场景刺激人们的消费主义情绪,最终大众形成基于消费而生的“焦虑”,这种情绪促使人们不断地失去自我、丧失反叛力,让每个人成为行尸走肉。

    (摘编自胡沈明《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理念重构探讨》)

    【1】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由英国学者F.R.利维斯、丹尼斯·桑普森提出,后来逐渐在全球多国成为一门新兴的教学科目。

    B.媒介素养是指网络时代谣言盛行时,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决策和传播中所必备的意识与处理技能。

    C.相较于西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不成体系,也没有被纳入教学课程体系,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短板。

    D.在疫情发生时,公众的媒介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示是,他们对于各种来自不同类型媒介的信息的甄别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二十余年时间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领域呈现出探究视角多元化、实证调查深入化等特征,正在从一个外来引入的概念逐渐深化到本土化理论建构。

    B.随着媒介在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感也日益增强,能否有效区隔现实与虚拟、阻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感成为公众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C.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传播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公众有很多种途径进行分析和评价却缺乏足够的媒介素养来甄别信息,因此,谣言与辟谣成为了媒介的重要议题。

    D.进入全媒体时代后,人们迎来的是更加不确定的世界,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各种媒介生产的流程、体系、结构、关系和行为,根据已有信息知晓控制力量,形成批判力。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请从普通民众自身角度简要概括提升媒介素养的方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采用互文修辞,写出诗人深感时光流逝,因而要抓紧时间提高自己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夸赞山峰之高,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4)《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强调自然的生机,让自然田园倍添诗情画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B. 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C. 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D.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句子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必不蒙     见:被

    B.故今道所以     具:全、都

    C.辟邪说,壬人   难:排斥

    D.怨者民也       胥:相互

    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操术多异故也   而天下理得矣

    B.尤在名实         某则以谓受命人主

    C.议事每不合       议法度修之于朝廷

    D.兴利除弊         如君实责我在位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在回信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B.王安石在回信中指出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C.王安石在回信中以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变法虽势在必行,但不能有悖民意,展现出其作为改革家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

    D.本文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2)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博学多闻)。

    ——《论语·季氏》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甜酒)。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山木》

    灾难能证明友人的真实。

    ——《伊索寓言》

    上面的几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