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长称字,如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B.“经筵”,皇帝为讲论经史的官员特设的筵席,讲官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C.“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个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D.“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叶嘉莹曾以咏荷的诗抒发感怀。她一生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孤影孑立辗转奔波多地几十载。2013年,叶嘉莹选择了“归巢”,定居南开大学,随她一起回来的还有数十箱的研究资料,单是讲课录音就有2000多个小时。“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回首往昔,叶嘉莹已显平静淡然。
A.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B. 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
C. 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
D.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左传》)与:交好,亲附。
B.春秋六年之中,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原其所以然者,由谗邪并进也。(《汉书·刘向传》)原:推究,探究根本。
C.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清·洪亮吉《治平篇》)敌:抵抗,抵挡。
D.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史记·高祖本纪》)劫:胁迫,威逼。
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中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古代,典籍藏于私家,即便是皇家藏书,也是属于统治者家族的私藏。分散于四面八方、千家万户的藏书实难普查统计。如今,绝大多数古籍集中收藏在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科研院所, 。 , , 。 ,保护修复等措施更是无从谈起。面对如废纸一样堆积在书库中的古籍,不少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
①馆藏珍贵古籍长期“养在深闺人不识”
②然而,一些图书馆专业人才不足,古籍整理编目工作进展迟缓
③更有些图书馆压根儿就没有熟悉古籍的专业馆员
④给普查统计带来了极大便利
⑤因为“心中没数”,部分古籍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存藏
A.①②④③⑤ 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⑤①③ D.③②④①⑤
5、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是柳宗元离开永州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筹资修建的。
②进入庙中,我们在中厅参观了柳宗元生平事迹陈列。
③大门两侧刻的楹联歌颂了柳宗元的生平政绩,也巧妙地道出了庙祀主题。
④柳子庙坐落在永州城内潇水西岸。
⑤我和同行数人怀着对这位先贤哲人景仰之心双手合十依次深情地膜拜。
⑥庙门正上方竖排石刻“柳子庙”三个苍劲雄伟的大字。
⑦在后殿大堂,柳宗元的塑像后墙正中,书有醒目的竖体“利民”两字,这应是其思想的精华。
A.④①⑥③②⑦⑤ B.④①⑦⑤③②⑥
C.③②⑦⑤④①⑥ D.③②④①⑥⑦⑤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应接不暇。先是视窗与鼠标,其后是触屏,再后是手机也入侵,杀入了生活、杀入了头脑,不断膨胀,提供了最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
当然,信息技术的发达首先带来的是信息民主,是文化民主,是参与传播和有所评议、有所动静的大众普及化,是大众对于权力包括精英们的话语权力的监督,是各种自发舆论的飞速形成。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触屏时代的到来,在空前地、令人震惊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哑、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如日益严重、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习以为常的轻飘、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人云亦云,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
传播本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手段的被使用,完全可能变成使用手段的人被手段使用。使用变成了被使用,被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主体,而主体变成了傻气十足的跟班。例如餐具压倒了饮食,语言干扰控制而不是服务于思维……形式主宰了内容,这些是早已有之的不幸状况。境外的学者以这样的思路研究过语言的霸权,并且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例如有助于我们克服教条主义。同样,我们也可以、也需要用这样的思路研究信息技术带来的异化现象。
所谓信息的异化,就是说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现,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成了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和招人喜欢的外表与音色,都成了成功的基石。信息传播,如荼如火,如龙卷风如海啸,搞得我们的理论、文化、艺术、科学、决策在信息的浪涛滚滚中,或者风头劲爆、或者摇摆不定、或者垂头丧气。信息传播的洪流,正在推出一些牛人,昨天宣布读图与信息爆炸,今天宣布触屏时代到来,后天宣布名人、名牌、名书、名药都是他们速成打造成功的。他们鼓吹着各种票房、印数、点击量、收视率、福布斯榜,他们制造着巨星,超女、好声音、畅销书及其作者、意见领袖、有影响力者、世界纪录。他们承认即使是一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镜,也能成为中华第一名狗。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信息技术发达带来的结果的一项是( )
A.手机入侵
B.信息民主
C.学风败坏
D.信息异化
【2】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评价,不属于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最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
B.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造成黑白颠倒的混乱局面。
C.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使用者与工具之间关系颠倒。
D.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我们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3】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儿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字形象地表现出各种信息技术的来势汹汹。
B.“瓦釜”比喻一般化的、平庸的东西,“釜”读fǔ。
C.“标新立异”在文中是指信息技术带来的可喜变化。
D.“如荼如火”,也作“如火如荼”,“荼”,读“tú”
材料二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便利的通讯加之各种搜索,几乎世界上一切信息都能以数据化的形式被我们检索到。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计算机以及网络通讯给人们带来的强大计算能力和数据传输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无法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那么多的信息必然需要一定的整合和分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并不只是接踵而至的文本,而是各种网站、标题索引。在浏览器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超链接。每个超链接都是可供点击的。每当我们点击一个超链接,我们就由现在所处的网页跳转至另外一个网页,从一个阅读环境跳转到一个新的阅读环境。但是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当看到超链接这种新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判断这个链接是否值得我们点击。因为人类对于变化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故而当我们看到文本上的超链接时,这种在阅读文本中有着显眼分别的变化往往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中断当前的阅读,把处于深度阅读模式的大脑切换至选择判断模式。
当点击某个超链接的时候,我们大多没能好好地阅读当前页面的内容,而就唐突地跳转到新的页面,接受另外一个文本。两个超链接之间的不同文本的差别往往无法为阅读带来连续性。这就导致了对于当前内容理解、思考的不深入。然而更糟糕的是,当我们置身于这样一个无穷无尽的新知识的世界中时,我们往往会对是否要阅读的判断变得浮躁和浅薄起来。读者在那么多的选择面前往往是一目十行,见到觉得更新鲜的超链接时就果断点击。如此周而复始,阅读内容越来越片面,越来越浅薄。
而这两个问题也都同样指向了另一个问题——当前阅读状态的中断,不论只是单纯地判断超文本是否值得被点击,还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本,所带来的大脑工作模式的中断付出了时间上的代价,人们只好再花时间潜入阅读的世界。这就是浅阅读的来源。
不过,当一种新事物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便利,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之时,就算这种技术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生活并且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我们人类也难以阻挡这种革新的步伐。所以当口口传颂的知识暂驻笔墨之时,人们接受了这样的学习习惯。那么当如今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的阅读和吸收信息的习惯之时,我想我们也无法将互联网拒之门外。我们应该做的是知道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这也是我们的大脑的强大之处——它得以让我们审视和分析它的存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地提升效率,拥抱对我们更有利的技术和生活。
【4】下面是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阅读的深与浅
B.话说浅阅读
C.浅阅读是怎么来的
D.超链接与浅阅读
【5】在“材料二”中,不属于“超链接”特性的一项是( )
A.提供了页面的选择。
B.引起阅读者的关注。
C.新页面的连续跳转。
D.带来大量的新知识。
材料三
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先地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节目,更不像3D、4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的震动。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它们不过是一群乱码,对于蠢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这样,不喜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官,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3D、4D们能发育与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
而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的死活读不下去,正是这种君临人类文化传播的牛气冲天与丑态毕露的新表演,它们干脆挑战经典,挑战中华与人类的文化史,挑战智力的底线。
当然,我不是不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大众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精英的愤怒或者悲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大众与精英的平衡,高端精神产品与大众精神消费的平衡。
不论出现多少伟大的议论和愤怒,传播信息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发展江河日下,我们既无法抑制“数量x速度”的狂欢,又不能挽救精神果实、质地品位的颓势,无法使严谨文化人的憔悴与寂寞,发育成传播明星式的丰腴红火。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可以在高等院校,在科研机构,在有头脑、有见识、有良心的知识界中坚持怀着对真理的追求与献身精神的。我们仍然可以不懈地追求独到、高端的思想智慧。尤其是,我们可以勇敢地告诉大家,除了传播上的成功,还有学识上的成就;除了搞笑的段子,还有优秀的著作;除了传播上的明星,还有真知灼见的学人……
我甚至想提议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布“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6月24日定为“网羞日”。至少要有人说话。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要有对于真正高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苦苦的期待。
(取材于王蒙等相关文字)
【6】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不能够传递足够的信息。
B.人们普遍利用感官刺激接受信息。
C.信息传播是完全能够人为左右的。
D.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各方面的平衡。
【7】你如何理解“网羞”这个概念?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达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对秦统治者掠夺财富和奢侈靡费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与衣着光鲜的同学相比,自己虽然穿着破旧,却毫不美慕他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写湘君邀请众神迎接湘夫人的两句是“____,____”。
(2)《拟行路难》中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殊异的两句是“____,____”。
(3)《蜀相》中概述诸葛亮一生业绩的两句是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为赤壁怀古诗词,杜牧在《赤壁》中说周瑜侥幸取得赤壁大战的成功,苏轼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赏其战场上的指挥若定。
10、(1)“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一句将“别”字形象化,把彼此眷恋之情、离别之恨、无可奈何之心表现得神情逼真,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雨霖铃》)
(2)古人把酒浇在地上以示祭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苏轼以酒酬月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3)古代诗词往往以简洁的文辞来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场面,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便写出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下场。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在饮食上不要追求饱足,在居住方面也不要追求安乐,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可以算得上是好学之人。
(2)韩愈《师说》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批评有些人只学点句读,而将疑惑弃之不顾的行为并不高明。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喻,表达了诗人对身处广阔天地而感到人生渺微的深沉感伤。
12、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说鹏是由鲲演变而来,鹏在腾飞之时力大无比,“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鹏南徙起飞时的壮观情景。
(2)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写信给孙权说“尽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水军南下的情形是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带给人的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现了他们辛苦劳累、辗转远征的苦状。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辙
公讳修,字永叔,生四岁而孤。比成人,将举进士,为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翰林学士胥公时在汉阳,见而奇之曰:“子必有名于世。”馆之门下。公从之京师,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人。遂中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
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故事,知制诰必试。上知公之文,有旨不试。
公尝因水灾上言:“陛下临御三十余年,而储宫未建。汉文帝即位,群臣请立太子。群臣不自疑而敢请,文帝亦不疑其臣有二心。后唐明宗尤恶人言太子事。然汉文帝立太子之后,享国长久,为汉太宗。明宗储嗣不早定,而秦王以窥觊陷于大祸,后唐遂乱。陛下何疑而久不定乎?”公言事不择剧易类如此。
时英宗方居濮王忧。及命下,英宗力辞,上听候服除。英宗即位之初,以疾未亲政,慈圣光献太后临朝。公与诸公往来二宫,弥缝其间,卒复明辟。枢密使尝阙人,公当次补,韩公、曾公议将进拟,不以告公。公觉其意,谓二公曰:“今天子谅阴,母后垂帘,而二三大臣自相位置,何以示天下?”二公大服而止。
神宗即位,迁尚书左丞。公性刚直,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在二府,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喻可否。虽台谏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此得怨,而公不恤也。朝廷议加濮王典礼,诏下礼官与从官定议,众欲改封大国,称伯父。议未下,台官意公主此议,遂专以诋公。御史蒋之奇并以飞语污公。公杜门求辨其事。神宗察其诬,连诏诘问,词穷,逐去。
熙宁初,迁兵部尚书,知青州兼充京东东路安抚使。时诸县散青苗钱,公乞令民止纳本钱,以示不为利,罢提举管局官,听民以愿请,不报。
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公年未及谢事,天下益以高公。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比成人,将举进士 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
B.已绝出伦辈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C.弥缝其间,卒复明辟 卒然临之而不惊
D.听民以愿请,不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唐、宋时期,国子监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B.礼部,是古代官署、机构的专有名词。是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总称“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如《越州赵公救灾记》中“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
D.谥,即谥号。是古人死后对其生前事迹品德的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年幼丧父,成年后,文才超出同辈,深得翰林学士胥公的赞赏,多次参加朝廷的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B.濮王去世,英宗被立为太子,因生病,即位之初并未亲政,由慈圣光献太后摄政。
C.台官和御史蒋之奇一起诋毁欧阳修,神宗觉察他们在诬陷,连续诏见诘问他们,他们词穷,最终被逐出朝廷。
D.欧阳修担任青州知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期间,请求不收老百姓青苗钱的本钱,以此来表明官府并不是为了谋利。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5、②鲁迅的《呐喊》呈现出一种生命存在的悲凉,但细细品味,却有种深入人心的温暖。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其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呐喊》“悲凉中的温暖”的理解。200字左右。
狂人(《狂人日记》) 夏瑜(《药》) 单四嫂子(《明天》) 阿Q(《阿Q正传》) 陈士成(《白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