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鼓瑟希(稀疏)
B.春服既成(指夹衣或单衫) 冠者五六人(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C.童子五六人(少年,不到20岁的人) 咏而归(唱歌)
D.吾与点也(介词,和,同)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三个孩子)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一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_______,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_______。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中国文化向来讲究_______,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使其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时光流转, ,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A. 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 包罗万象 物是人非
B. 水乳交融 交相辉映 兼容并蓄 物换星移
C. 浑然天成 相得益彰 包罗万象 物换星移
D. 浑然天成 交相辉映 兼容并蓄 物是人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人之力而敝之
B.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其皆出于此乎 吾其还也
4、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恐前语发(暴露) 前以降及物故(死亡) 扶辇下除(殿阶)
B.凿地为坎(炕) 服匿(盛酒酪的瓦器) 果引张胜(招供)
C.伏斧质请罪(砧板)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均之二策(平均)
D.位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 匈奴诡言武死(欺骗说) 具自陈道(方法)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达尔文花费20年心血写成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界三大发现之一。
B.他们渊博的学识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成为让我受用终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我,激励我。
C.针对网友对甘肃双色球大奖是否作弊的怀疑,甘肃省福彩中心宣传部长李部长表示,质疑是没有根据的,不可能出现作弊的情况。
D.今日中国人,不再视竞争如敌对,视落后如失败,视空手而归如羞辱,因为他们相信,一个强大国家的内涵无需用金牌奠基,一个洋溢人性光辉的民族更具魅力。
6、 后父的老
刘亮程
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给她送终。奶奶去世后,轮到母亲老了,但她不敢老,她要拉扯一堆未成年的孩子。现在我五十多岁,先父、后父都已经不在,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因为有她在,我不敢也没有资格说自己老。老是长辈享有的,我年纪再大,也是儿子。真正到了前面光秃秃的没了父母,我成了后一辈人的挡风墙,那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老了。
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记得有一年,我陪母亲回甘肃酒泉老家,在村里看望一个叔叔,院门锁着,家里人下地干活去了。等到大中午,看见两个老人扛农具走来,远看着一样老,都白了头,一脸皱纹。走近了,经介绍才知道,是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还在一起干农活。
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老。
我8岁时父亲去世,感觉自己突然成了大人。13岁时,母亲再嫁,我们有了后父,觉得自己又成了孩子,终于又有了庇护。后父的父母走得早,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我们成了他的养儿女,他成了我们的养父。
我18岁时,有一天,后父把我和大哥叫在一起,郑重地给我们交代一件事。后父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这个事都是当儿子要做的。说后面的张家,儿子早几年就给父亲备好了老房。
备老房的事,在村里很常见,到一户人家院子,会常看见一口棺材摆在草棚下,没上漆,木头的色,知道是给家里老人备的,或是家里老人让儿子给自己备的。棺材有时装粮食、饲料,或盛放种子,顶板一盖,老鼠进不去。
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也会藏进老房里,头顶的板一盖,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外面的声音瞬间远了,待到听不见一丝声响时,恐惧便来了,赶紧顶开盖板爬出来。
家里的老人也会躺进去,试试宽窄长短,也会睡一觉醒来。
其实这些老人都不老,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样子,因为送走了前面的老人,自己跟着老上了。
老有老样子,留胡须,背手,吃饭坐上席,大声说话。一般来说,男人五六十岁便可装老了,那时候儿女也二三十岁,能在家里挑大梁,干重活。装老的目的,一是在家里在村里塑造尊严,让人敬;二是躲清闲,有些重活累活,动动嘴使唤儿女干就可以了。
也是我18岁那年,后父开始装老,突然腰也疼了,腿也困了,有时候抽烟呛着,故意多咳嗽两声。去年秋天还能背动的一麻袋麦子,今年突然就不背了,让我和大哥背。其实我们两个的劲加起来,也没他大。
我后父打定主意,要盘腿坐在炕上,享一个老人的福了。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
后父吩咐我们备的老房,也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
后父活到84岁,走了。
距他给我和大哥交代备老房那年,已经过去34年。
后父去世时我在乌鲁木齐,晚上12点,家人打来电话,说后父走了。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那晚漫天大雪,路上少有车轮,天地之间,雪花飘满。
回到沙湾已是半夜,后父的遗体被安置在殡仪馆,他老人家躺在新买来的棺材里,面容祥和,嘴角略带微笑,像是笑着离开的。
听母亲说,半下午的时候,后父把自己的衣物全收拾起来,打了包,说要走了。
母亲问,你走哪去,活糊涂了。
后父在生产队时赶过马车。在临终前的时光里,他看见来接他的马车,要把他接回到村里。可是,我们没有让马车把他接回村里。我们把他葬在了县城边的公墓。
但我知道,他的魂,一定被那辆马车接走,回到了故乡。在离县城70公里的老沙湾太平渠村,后父家荒寂多年的祖坟上,他几十年前送走的老母亲的坟墓旁,一定有了一串轻微的脚步声,一个儿子回到了那里。
(选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1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老家时看到叔叔和其父到年老时都白了头,一脸皱纹,像“兄弟”一样,这样的父子关系就是作者理想的父子关系。
B.村里人将提前备好的“老房”摆在院子里,老人也会试躺,可见村民们在活着的时候就比较重视“老”,对于谈“老”并不排斥。
C.很多人家在老人健在时就备好寿材,而直到后父去世时,我也没有给他备寿材,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渲染了后父去世时的凄凉。
D.文章写奶奶、父母、后父的“老”,以及老家备老房的习俗,意在告诉读者“老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应该坦然接受”。
【2】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后父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3】请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伶官传序》中,作者在总结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2)在《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清丽喜人的雨后荷花图,这两句也被王国维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3)李白在《桃花园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力夸赞在座的各位堂弟。
(4)《阿房宫赋》中,作者批判秦始皇暴殄天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表明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北方敌人来势汹汹,频频冲击我方边城的紧急军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飞天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的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而一去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意选填五句)
(1)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
(2)____________________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3)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7)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8)_____________________,形 影 相 吊。(李密《陈情表》)
11、在空格中填入相应文句。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 ”写刘裕北伐时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气势。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 ”两句,承上启下,为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结尾,并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人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深秋山水景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秋扬子江①寄孟浩然
刘昚虚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②。
寒笛对京口③,故人在襄阳。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注)①扬子江:长江。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扬子津南对京口。②越乡:此处是对东南地区的泛指。③京口:古城名,今江苏镇江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木叶纷纷下”一句,诗人在“木叶下”三字中嵌以“纷纷”二字,突出了落叶之多,与“暮秋”这一节候契合,遣词用字生动、准确。
B.“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中,从视听角度写诗人的愁绪。“况复久”“亦何长”叠加感叹,使愁绪更加深沉,使感情更加真挚饱满。
C.“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作者想象友人孟浩然在襄阳吹奏笛子,表达对自己的思念。“寒”字运用通感,写出笛声的凄咽,感情深沉。
D.“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表现江、汉两地之人的情思相牵,“劳”字,更体现出思念之切,“遥相望”给人留下了悠远的余味。
【2】诗歌九、十两句和最后两句不断变换角度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 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 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云气,负青天 绝:穿越
B. 此小大之辩也 辩:辩论
C.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劝:勉励
D. 而御六气之辩 御:驾御
【2】下列各项中“且”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 且适南冥也
B. 彼且奚适也
C.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D. 彼且恶乎待哉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通过对比,说明“大”和“小”之间是有着质的差别的。
B. 第二段先破后立,指出“无所待”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C. 文章运用寓言故事来表达观点,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D. 选文在表达上叙议结合,借助修辞,文辞变化万端而富有哲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
②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恽代英)
③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习近平)
2019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作为新时代杰出的青年学生,如何回望历史,缅怀先贤,着眼未来,表达心声,展现当代青年的风采。请针对以上的名言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恰当引用一到二句名言。②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