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习近平将于4月6日和7日同特朗普就中美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广泛深入的意见。
B.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无论物流业景气指数和其他主要分项指数,都保持了回升态势。
C.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在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墓前,寄托哀思。
D.今年清明假日期间,全国森林防火形势严峻,河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为中度危险。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激荡,掀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响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向:刚才
汝识之乎 识:知道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无射:钟名
大石侧立千尺 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乱易整,不武。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刘备天下枭雄
C.此余之所得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A.“顾而谓吴起曰”,此处“顾”虚化为只是。
B.“起对曰”,此处“起”译为“然后”。
C.“美哉乎山河之固”,此句是主谓倒装句。
D.“若君不修德”,此处“若”译为“你”。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卒以货窜名军伍中
A.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 B.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C.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D.以乱天子边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柏林墙消失
张抗抗
那墙初看上去,其实并不怎样让人觉得恐惧。甚至一点儿也不狰狞。那墙就那么静静地蹲着,似乎并不显得高大厚重,表面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水泥,涂着灰白色的油漆。上面有五颜六色的粗笔留下的图像、一串串不规则的德文字母连成的句子,还有怪诞的符号和各种图形……
它绝不像我想象中的柏林墙那般森严、那般威武、那般雄奇,墙上墙下没有铁丝网,没有炮楼,没有宪兵。
也许我就可以轻易地从上面一跃而过,或者穿越它。
它仅仅是一个象征?
墙,向着城市的两边小心翼翼地延伸过去,如同一根颀长而又弯曲的巨楔,插入那些从废墟上重建的高楼之中。时而同那条环绕全城的施伯列河无声交汇,矗立并铺陈了这充满苍凉历史感的界标,一瞬四十几载,划开了东西方两个世界。
面对寂寞空旷的施伯列河,我愕然。
听说曾经有一个土耳其孩子落入河中,但没有人能够跳下水去救他,他就那样活活被淹死了。因为虽然河岸的一侧在西柏林境内,河却属于东柏林。任何人如果跳下水去,都会构成“越境”的“罪名”。
我站在河岸上,不,确切地说,我站在岸边的墙下,我肃然。墙下有小小的墓碑,砌得十分精致的水泥墓地,上面安放着一只只鲜艳的花环,是鲜花,很娇嫩很缤纷的鲜花。
墓碑上写着:越墙者。
没有姓名,只有年、月、日。
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留在墙下的日期。柏林墙上血迹斑斑。
尽管曾有许多人倒在柏林墙下,还是不断有新的勇敢者,用乘热气球或挖地道的方式设法越墙,一年年从未间断停止……
我开始怀疑自己对墙的最初感觉。
后来我登上勃兰登堡凯旋门下的一座木台,从上面眺望东柏林。气势宏大的石砌大门顶端,耸立着一辆覆盖青苔的金属马车雕塑,马车上站立着一位衣裙飘逸的天使,似欲乘风归去。从矮墙至那些建筑物,中间有一大片开阔的空地,除了几个来回巡视的带枪警察,杳无人踪。
除了墙,还有这块不可接近的真空地带。
远远地,可以望见薄雾笼罩着的东柏林菩提大街,一条很宽很美的大街,绿树葱茏。
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要去那儿看看的愿望。
但我知道这不可能。
我不能够越墙而过。否则我将永远地留在墙下。
这墙拦阻了我。墙原来并不是一个象征。
1985年夏天,我徘徊在柏林墙下的那个下午,柏林墙似乎还很坚固。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在不很长的五年以后,它竟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崩塌、破碎,被拆除、被清理,甚至没来得及让人再看它一眼。
那天,我决意要设法去东柏林。
我对那墙充满了好奇。
几天以后,我紧紧捏着护照,穿过那也许叫作海关也许叫作边境的地铁站大厅。
……
东柏林!
天下着小雨,迷蒙中,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修复一新的古典建筑,更显得庄严肃穆,洁净的大街被雨水洗得发亮,小轿车来来往往。我几乎没觉得墙这边和墙那边有什么不同。
天快黑下来的时候,我们走到柏林墙下。
我久久凝望着柏林墙。
从这一边看这堵墙,墙似乎要比那一边干净些也苍白些。墙上更多的是一片空白。穿着灰色制服的持枪警察如雕像肃立,行人远远且匆勿而过,墙和人之间,是一块荒疏的空白,一片布雷的禁地。
墙在树丛和草地间蜿蜒,犹如一条细长又干瘦的胳膊,将勃兰登堡门下所有的辉煌都紧紧箍在怀里。更如一道无形的锁链,隔绝了封闭了另一个世界。
暮色中,那狭窄而粗糙的矮墙渐渐隐没于黑暗之中。但在黑暗中,我仍然感觉着墙的存在。我用手触摸到它的冰冷、它的固执。
……
离开东柏林时已是深夜,我通过那墙的出口,走向西柏林。墙留在我的身后。几天以后,我就将飞离这个奇怪的、既相连又相隔的城市,回到我熟悉的那块土地。
我忽然隐隐地感觉着一种悲哀。
人在创造了自己的同时也创造了围墙。那么,人类是终究不能够摆脱围墙了么?
漫长而又短暂的五年过去了。曾经那么坚固那么森严的柏林墙,在岁月的碾磨与撞击下,终于剧烈地摇晃震颤起来,并正在悄悄地消失隐退。昔日的勃兰登堡门下,开放了的边界已成为一个自由市场。那儿正在出售有关柏林墙的纪念品。坚硬的柏林墙的水泥碎片,已被标上价码,任旅游者带到世界各地去……
柏林墙究竟是怎样消失的?
它消失以后,是否还在原地留着残存的墙基?
人类也许还将不断地建造围墙又拆除围墙。可是这世上原来是没有墙的。
我只能怀着焦渴的心情,盼望着世上那些所谓的“墙”,早早地、快快地消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是按照“西柏林—东柏林—西柏林”的行踪来安排材料,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的。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柏林墙对当时东德和西德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阻碍。
C.文章点面结合,先写土耳其孩子被淹死,蕴含着对他的同情;后写许多年轻生命倒在柏林墙下,寄寓了作者对勇敢者的哀思和赞许。
D.文章用“似乎”来体现柏林墙看似坚固实则“易塌”的特点,用“决意”来表明作者去东柏林态度的坚决,可谓耐人寻味。
【2】请概括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柏林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3】标题“柏林墙消失”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探究。
7、名句默写。
(1)《谏逐客书》中表明“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造成的结果就是“______________”,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语意相类。
(2)《静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到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3)《涉江釆芙蓉》描绘泽畔芳草萋萋,主人公在江中采莲的美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要求别人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郦道元《三峡》中写三峡峰峦重叠,其中点明高山连绵没有中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充满了词人对其无限的仰慕与赞叹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行人攀山途中道路的曲折艰难,而“____________________”又用行人的动作烘托出了山的高峻危峭。
(3)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明作者因为不被接纳、遭受指责,决心退隐并秉持原先的志向。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最后一句“__________”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讲述了种树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道,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写了“____________”的细节,烘托出周瑜“____________”的年轻将领形象。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6)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7)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父》)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的“人文情怀”体现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是“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体现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是“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中,最能体现“物是人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乌鸦为喻,表达奉养祖母的希望。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14、古今异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通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发生的)。
(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表示值得。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节课时,先给学生做了水的三种状态转化的简单实验,然后教授说:“水有三种状态,人生也有三种状态,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生的状态也是自己的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零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一百度的炽热,那么他就会变成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他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
水的温度加到100度,靠的是火,而人心灵的温度则靠正面的思考、乐观的态度、亲友的关怀、温柔体贴、对这世界的好奇、勤奋努力等等来加温。
上面这则材料的内容激起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