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四川眉山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朝鲜外务省一名高官称,“只要蓬佩奥插手,两国之间的谈判就会出问题,即使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也会无果而终”。

    B.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县里组织消防大队利用消防车对县城区内所有街道及绿化树进行全面清洗,所有的街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C.公众之所以有进入高校图书馆的需求,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而服务又跟不上,不便于民众借阅所致。

    D.截至目前,首艘国产航母已完成了系泊,动力、作战,保障等多个实验的试航,电视画面显示了航母内部,舰载机起降的跑道等。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B.慢词是篇幅较长、配乐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扬州慢》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者的写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者卿。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其词大多反映都市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师要帮助学生抗拒外界的种种诱惑,否则无论如何用心的教,也难有成效,必将一傅众咻

    B.心理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战国时代《内经》一书中,就有了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系统总结。

    C.人应具备两种美德,一是对他人先意承志,事事替别人着想,二是对自己慎独谨行,做到表里不一。

    D.近期,美国一直在向委内瑞拉周边部署大量军舰,然而此次美国海军的调兵行为,让其在前线的主力战舰遭受了一次无妄之灾

  •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为进一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当强化家校合作。在价值取向上,要注重亲师共同成长,即家长和教师在平等合作中实现双赢;在合作形式上,在传统的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常态化的网络空间交流;在合作的内容上,则要超越学生的学业学习,涵盖学生的品德发展、心理健康等更多领域。

    A.学校应强化家校合作以进一步形成教育合力。

    B.注重亲师共同成长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地位。

    C.有网络空间交流,不需家访和定期召开家长会。

    D.学生的学业学习、品德发展是家校合作的内容。

  • 5、下列对课本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庖”指厨师,“丁”是人名,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

    B.幸,指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妃嫔受到皇帝的宠爱叫“得幸”。“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幸”是说宫女希望得到黄帝的宠爱。避讳是古代常见的文化现象,在古代,为维护君主、尊长的尊严,臣下及后辈说话不能直呼其名,写诗作文不能明书其字,凡遇到就用缺笔改笔的办法加以回避。“剽掠其人”中“人”指民。唐避李世民的讳,称民为人。

    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中的“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农历每月十五日又称“望”,如“在丁卯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迨诸父异爨”中的“诸父”是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指去世的母亲。“先妣”指去世的妻子。

    D.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丰富了新闻的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加细腻和真实。

    D.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表达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3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荆轲的人受其“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⑵《诗经•王风·采葛》里,“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出主人公对友人的殷切思念,《氓》里也有类似情至之语,表达女子不见心上人的悲伤:_____________

    ⑶《短歌行》中想象贤才归己时欢快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⑷《兰亭集序》中表现作者否定庄子生死观的两句是:________

    ⑸《赤壁赋》中,客以“____________”两句慨叹自身的渺小。

    ⑹《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借用《庄子》典故,表达诗人美景在前,不容辜负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⑺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

    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对于怀抱理想之人,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他还说:“_________________”,对不合于“义”的富贵荣华,他坚决鄙弃。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表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士”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以天下为已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2)__________________,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4)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5)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6)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7)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于纳谏》)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9)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__;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1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韩愈《马说》)

    (12)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3)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勾勒出阿旁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 12、补写下列《论语》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不亦重乎?

    (2)不愤不启,__________,则不复也。

    (3)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__________

    (4)_____,博我以文,_____

    (5)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咏而归。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责子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注]此诗作于作者40多岁时。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诗句“阿宣行志学”中,“志学”与“束发”同义,意思是_______

     

    2黄庭坚评价此诗时说:“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同“恺悌”,和乐安闲的意思)慈祥、戏谑可观也。”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语言的幽默特点。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之,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选自《元史 • 董文炳传》)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亦不之 惮:畏惧

    B.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 直:通“值”,价钱

    C.令敢隐实者诛,其家 籍:核实

    D.谗之府,府欲中害之 或:有人

    2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B.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C.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D.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3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 )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 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B.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C.董文炳冒着死罪,采用并居老百姓的办法减少户数,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5翻译下列句子

    (1)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2)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疫之时,很多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硬核”标语:口罩还是呼吸机,请您看着二选一。

    网友祝福语: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

    日本援华物资标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王昌龄)

    ……

    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故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无论是乡间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还是那些对传统诗文的运用都给我们带来如何传承、发扬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诸多思考。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