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虞美人》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可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李煜见了尤其心烦。
B.“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下片开头写作者想象中的故国,把“雕阑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有物是人非之感。
D.最后两句词人将心中万千感慨凝结为一个“愁” 字,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以“春水” 喻愁,写出了“愁”无穷无尽。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1)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东方小巴黎”哈尔滨也发生了 的变化。
(2)人们在原始森林碰到五彩斑斓的毒蛇往往 ,万一被咬,基本凶多吉少。
(3)有些奸商惯用 的手段,把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加工后以次充好、鱼目混珠在市场销售。
A.日新月异 举无遗策 偷天换日
B.日新月异 束手无策 移花接木
C.一日千里 束手无策 偷天换日
D.一日千里 举无遗策 移花接木
3、下列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诗人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C. 结语说王昭君的怨恨分明留在千载琵琶声中,联想极奇、极切,而且表达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情感。
D. 颈联中的“春风面”指女子的美貌,尾联中的“怨恨曲中论”意思是怨恨从琵琶弹奏的乐曲中诉说出来。
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群臣侍殿上者②则又何羡乎③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得复见将军于此⑤客有吹洞箫者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凌万顷之茫然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⑩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⑪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①⑤/②⑧⑨/③④⑦/⑥⑩/⑪
B.①⑤⑧/②⑨/③④⑦/⑪/⑥⑩
C.①⑤⑧/②⑨/③⑦/④⑪/⑥⑩
D.①⑤/②⑧⑨/③⑦/④/⑥⑩⑪
5、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 B.越国以鄙远
C.宁许以负秦曲 D.礼毕而归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总会亮
黄定要叫我出来见见扶贫队长,见我躲在里屋还没动静,就拽着我的手拖我出来。
我认识到我们家来的这个人,他到村里来了不短的时间了。我们没有说过话,但听到大家称他昌队长,有时又叫昌处,是省里下来的,要在石喊坪待两年,帮助石喊坪脱贫。我无所事事,不到村里别的地方转的时候,就喜欢站在村部不远处的小丘包上,看这个黑肤色的中年男人要做什么。
他来的第二天,村部活动中心那栋房子晚上就有了灯,坪前一人多深的草被清除了,屋后的几块荒地翻了一遍,第三天,荒地又翻了一遍,再过两天落了场小雨,他开始把一些蔬菜种子撒进了地里。他像是一个从外地来的农民,要在石喊坪扎根了。
村书记请他,黄秘书也来讨好他。昌队,就上我家吃饭吧,你嫂子做饭,我俩喝点酒说说话,你也省了这些琐杂事。
昌队长摇头,先是说,吃一顿是一顿,哪能天天去吃。接着告诉人家,他就是农村出来的,自己种自己吃,蛮好不过了,再说有纪律有规定,你们和嫂子的心意就领了。
他把日常生活安顿好,就开始到贫困户家里走访。石喊坪山多地少。全村249户7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344人。他前一天会拿着花名册向黄秘书打听哪一家住的方位,第二天出发前,我就准时到了村部路口。有的家户住得偏,我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我们离得不远不近。走访出来,我又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并不拒绝我的引路,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话。他很多时候皱着眉头,村里这么多贫困后遗症,来这里的扶贫干部都会不例外地皱眉。黄秘书说,铁打的石喊坪,流水的扶贫干部,来了,看了,走了,啥事也没了。但眼前的这位昌队长不同。我们像是多年前就认识的老朋友,不需要问候,彼此远远地看一眼,一个被欺负被嫌弃的男孩的孤独和挫败就奇迹般地消失了。
黄定要把我拉扯出来,站到了屋里光线明亮一点的地方,昌队长认出了我,高兴地说:“我们早就见过面了,你是我的向导呀,挑水找码头:想说谢谢终于找到地方了。”
我脸上有些发涩,第一次被人说谢谢,我也没做什么呀。过去村里来了外面的干部,我想帮着引路,总是被黄秘书嫌弃地赶跑,让我不要丢石喊坪的脸。我黄光跃没做过坏事,怎么就会让他觉得丢脸呢,除了他们看我走路的模祥像女人踩缝纫机的动作,腿一伸一屈,身体一俯一仰。
我和昌队长就这样认识了。他并没有跟黄定要说过去那些干部常说的大道理,说什么有困难党和政府会帮你,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夜再黑,天总会亮的。我要在石喊坪待两年,慢慢给你想法子把生活过好一点。”
我真是要看他哪天想出什么法子来。黄定要没有出门相送,过去上面的干部走了,他掏出口袋里干部塞的信封,信封里是钱,有时多有时少,每一个信封都被他被巴巴地留下来了。他看到信封就会很沮丧地说,我们全家死光了,才叫脱贫。咒自己一家死的话都说出来了,不知道他心里是多绝望。过去我也为我们家害怕过,但那天昌队长说了,天总会亮的,我就发现每个夜晚再黑再难挨,等来的还是白天,从此就不害怕黄定要的那种绝望了,好像睡一觉醒来,我们家就真的要改天换地变样了。
往后我经常去找昌队长,也不是找他有什么事。我就看看他,像是一天的固定生活,有时还他外出开会不在,我就等着他傍晚回来,没看到人,心里就像缺了个角,空着块白。我看他住在村部二楼尽头的小房子里,灯有时彻夜不熄,就知道他又在忙碌了。
村部有了灯,像一样物件有了生命,重新活了过来。没过多久,坪前屋后收拾干净熨贴了,来来往往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人来找他瞎扯谈,有人来反映村里的情况,也有人背后说村干部的坏话。我就站在那个隆起的小丘包上,那些难听的话飘进我耳里,又被风吹着从另一只耳跑。他拿着个小本本都记下来了。他抬头看到我,就会解开紧锁的眉头,咧嘴笑着,向我招手,我摆摆手,不过去,他就走过来,关心地问我几句与衣食有关的话,塞我怀里一些吃的,有几次还给了几张红票子,说:“过节了,交给黄定要改善生活。”
……
两年了,这人要走了,但石喊坪的面貌真是说变就变了。黄秘书逢人就夸,昌队长是个难得的能干人,吃得苦,霸得蛮,省里跑项目争资金,市县两级协调,具体实施,个个项目亲自参与规划设计监督施工。黄秘书的官话我听不懂,我心里感到伤感,是昌队长真正要走了,还以为他一来就开垦莱园子,是要把石喊坪当自己的家哩。
我问黄定要去送送不?他朝村部的方向望了一眼,那边光亮闪动,热闹得很。他絮絮叨叨,昌队长是好人。自打他来我们家一次,破旧东西甩出去不少,又添了些送的新物件,屋里顿时变得亮堂起来。姐姐穿上新衣,吃了治病的药,像是变了个人,不再躲在暗屋子里了,她看人的眼神有了笑意。我还发现黄定要的背比过去挺直了许多,对恩妈的一言一行也温柔了许多。前些天昌队长又来了,和黄定要交代,他说与乡小校长都讲好了,秋季入学就让光跃去报名上学。黄定要傻乎乎地站着,眼泪不争气地流。我掰着指头算,那时正好到了我们家夏橙花果同枝的时候了。
(选自沈念同名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天总会亮”,既是扶贫干部的笃定信念,也是贫困户脱贫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小说主旨。
B.小说中黄定要从“沮丧”“绝望”到“背比过去挺直了许多”,表现扶贫给他带来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变化。
C.小说语言通俗生动。如“琐杂事”是方言,“挑水找码头”是俚语,“心里就像缺了个角,空着块白”生动具体。
D.小说最后两段写黄秘书和黄定要的语言,分别从“面”上和“点”上写昌队长的工作,都表现了对昌队长的欣赏和感激。
【2】小说中昌队长是扶贫干部的一个典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形象特点。
【3】小说的灵魂是叙述。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技巧上的特点和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的结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想象和对比手法,来写作者遥望金陵,感叹物是人非、人生无常。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3)苏轼《赤壁赋》中,“客” 认为人生短暂,犹如“_________________”, 而苏轼却认为,如若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__________________ ” ,就没有什么可羡慕的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3)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以桑叶的枯黄飘落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感叹时光流逝时,人们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以动作描写来表达时间瞬逝,与此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几句表明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论语》)
(2)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3)_____________,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诗经•氓》)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5)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白居易《长恨歌》)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洞庭湖在月色笼罩下的美景。
(2)《庄子·逍遥游》中,先写鹏的背脊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然后“___________”用比喻手法写出鹏翅膀的状态;紧接着再用“____________”点出其飞翔的目的地。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金鞍玉勒:指富贵公子。②活水: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可以看出诗人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写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又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与“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说明作者读书多且快,同时也写出他那种如饥似渴的情态,“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
C.尾联写“金鞍玉勒”与“我”的共同的生活态度,表明他们或日以寻花赏芳,或快乐地闭门读书。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D.本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2】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14、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①,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③,多于在庾④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⑤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⑥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三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四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2】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感慨?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凉山火灾后,人们自发送给当地消防部门各种礼物。中国消防微博官宣“收到的匿名快递,谢谢你,我连盒子都舍不得扔。”
②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漫天要价,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林鸣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③法国当地时间4月15日19时,巴黎圣母院失火,塔尖毁之一炬,全世界为之惋惜悲鸣。
④军事测绘员张民历时38载,踏遍千山万水,亲手绘制出上百方平方公里的中国军事地图。
⑤公交调度员王刚通过社交网络发动亲朋好友帮助在寒风中卖红薯的老人。
⑥习近平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的提问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生活中常常有许多触动我们心灵的故事。读了上面六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例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