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四川广安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意象描绘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遍”修饰“万山”,用“尽”描绘“层林”,象征革命烈火越烧越旺。

    B.用“碧透”﹑“争流”描绘江水与船只,一动一静,对比鲜明。

    C.用“击”来写鹰的矫健有力,用“翔”写鱼的轻快自由,诗人从高到低写出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意象。

    D.用“竞”概写万类霜天,意在劝导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具有竞争的意识。

  • 2、对下面这一情节,以下选项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A.林黛玉认为紫鹃多此一举。

    B.林黛玉感激紫鹃费心想到。

    C.林黛玉害怕被薛姨妈误解。

    D.林黛玉借此奚落宝玉。

  • 3、阅读下面文段,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A.文章从固木之根、浚流之源两个人们熟悉的事例、现象说起,引申推论出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的观点,平易自然。

    B.文段先从正面说理,再从反面进行剖析,正反对比,反复论说,使说理更透彻,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观点。

    C.文中说理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又采用对偶等手法,骈散语句交替运用,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增强了可读性。

    D.文中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启人深思,增强了表达效果; 排比句式,勾连而下,富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4、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其势弱秦   师不必贤弟子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于”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于”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于”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于”相同。

  • 5、根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下列诗句最符合“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

    A.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诗书俱佳,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多重意义:对其形式语言的模仿借鉴,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其书理的发现运用,是书法学习的中级阶段;对其天人合一精神的领悟贯通,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三个阶段,姑且称之为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再到“本我之境”。

    这里的“无我之境”是指深入学习对象,意识不到“我”的存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任何一种风格,对其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为深入了解和学习书法对象,习书者需要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责似”,需要澄心静虑,下大力气研究书法传统,深耕艺术经典,做到李可染先生所言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认真体悟经典艺术特点。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因为只有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

    进一步的学习则是了解与掌握书法经典的方法和原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即达到“有我之境”。这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大致属于“遣貌取神”,“神”就是艺术本体的方法和原理。例如,黄庭坚书理,体现在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黄庭坚草书的章法是“大九宫”原理,是穿插争让的“嵌合”之法。推而广之,凡是一流书法作品在形式上都符合“大九宫”原理和“嵌合”之法。黄庭坚的书法结字上灵活多变,他把每个字内部的矛盾关系——软正、疏密、宾主、参差、虚实、向背、繁简等,夸张出来,又能处理妥当,创造了独特的结字法。黄庭坚的笔法也充满律动和涩势,中锋行笔,笔画圆幼而有弹性,如千里阵云,力透纸背,对后世影响很大。上述对黄庭坚书风的研究与熟练运用,属于“有我之境”。因为这个阶段不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形式,而是开始回味审视所学对象,并运用其原理形成新的形式。不过,这个阶段还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自我的独创性还未形成。

    “本我之境”是出乎对象之外,发现与形成独特的艺术“自我”,即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面貌。通过艺术历程中漫长的“无我”“有我”阶段,有作为的艺术家一定会形成独特的“自我”,即“本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黄庭坚关于书法原创性的宣言,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铮铮风骨。黄庭坚最终从自然中获得书法创造的原动力。他在《山谷题跋》中写道:“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找到了书法艺术与自然规律相通之关键——“同是一笔法”,也就是从自然界发现书法创造的原动力。实质上,艺术家只有回到自然,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才会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从而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节选自刘宗超《书法研习三境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我之境指对艺术对象的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这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

    B.黄庭坚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这三阶段分别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和本我之境。

    C.有我之境指对艺术本体的方法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这阶段运用原理形成新形式。

    D.本我之境指出乎对象之外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作为的艺术家会表现出自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谈到黄庭坚及其书法学习的三阶段,对下文的深入论述起总领作用。

    B.文章指出黄庭坚的书法因为达到了本我之境,所以能从自然之中获得书法创造的原动力。

    C.文章以黄庭坚书理为例,从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解析了有我之境的含义。

    D.文章第二段引用李可染先生等言论,论述了书法学习基础阶段如何进行模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模仿借鉴、书理运用到领悟天人合一精神,这过程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

    B.只要深入书法学习对象,达到信仰的程度,就能自然达到书法的本我之境。

    C.如果学习黄庭坚书法时理解并熟练运用其书理,可达到书法的有我之境。

    D.艺术家回到自然就能获得艺术创造本源,从而通过体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中的赞誉和责难。

    (2)在《阿房宫赋》中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用比喻手法写出清晨所见枝头积雪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三次对鲲鹏进行描写,开篇第一次描述鹏的脊背时,是“________”,第三次引用商汤与棘的对话描述鹛的脊背时,则是“_______”,这些在细节上相互补充,使鲲鹏形象更为充盈、饱满、神妙。

    (2)《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尽可能多纳贤才;

    (4)《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孟选读》)

    (2)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____________。(《论孟选读》)

    (3)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___________。(《论孟选读》)

    (4)怀抱利器,___________。(《送董邵南序》)

    (5)_________,俯冯夷之幽宫。(《后赤壁赋》)

    (6)___________,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7)权,然后知轻重:度,___________。(《论孟选读》)

    (8)人世几回伤往事,______________。(《西塞山怀古》)

    (9)____________,密雨斜侵薛荔墙。(《登柳州城楼寄源汀封连四州》)

    (10)但将酩酊酬佳节,____________。(《九日齐山高》)

    (11)渐霜风凄紧,______________,残照当楼。(《八声甘州》)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判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种树要保持树木的天性,以此来比喻育人也非常恰当。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舍人甘心追随蔺相如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不足两年,作者官职多次调动,官迹所至江西、湖北一带(旧属楚地)。②青钱:指荷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首句点题,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说明近年行迹,照应“匆匆“二字。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不满情绪。

    B.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表达出词人对景痛饮以遣离愁的情绪。感情真实,造语质朴

    C. 词中以“绿带”“青钱”分别比喻湖水与荷叶,生动传神;动词“萦”“点”更是激活了词句意境。

     

    D. “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表达出词人对于此地风光的钟爱之情,暗含东归隐居之意。

    2词末“后夜相思月满船”被历代评者赞为佳句,请简析其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愈。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愈!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暕衔之。及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入为黄门侍郎,因言公之短,竟去官。

    (《隋书·循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

    B.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

    C.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

    D.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露门学,北周中央官学。武帝天和二年(567年)立露门学,为贵族子弟学校。

    B.使君,官名,汉以后尊称州郡长官。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的“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句中的“使君”指的则是太守刺史的意思。

    C.下车,指官吏刚刚到任。与《张衡传》中的“衡下车,治威严”句子的“下车”是一个意思。

    D.扬州道,意为扬州的道路。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句中的“扬州路”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公义在露门学读书时,每个月在皇帝面前与大儒们讲道论德,多次被人赞叹。

    B.辛公义任岷州刺史时,由于他示范亲自接触病人,而没感染,并治好了病人的病,感化了当地人,当地抛弃得病亲人的风俗被革除了,亲人之间开始变得慈爱。

    C.辛公义任牟州刺史时,由于他德行感化不够,导致百姓犯法,使他们被关进监狱,所以他内心非常不安。

    D.辛公义任扬州黜陟大使时,豫章王杨暕嘱托他,希望他能照顾他的下属,辛公义没有答应,坚持秉公执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

    (2)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有人说:“大师的笔触,处处惊人。”请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这三部作品中任选一处笔触(可以是情节设置、细节刻画、手法运用、遣词造句等),阐释其“惊人之处”。要求:有内容,有观点,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