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的同学喜欢引用孔子或者孟子的名句作为赠言,下列引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 高中以来,你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这让我十分敬佩。
B. 困难是暂时的,切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C. 铭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勿强求,“人和”不能丢。
D. 希望你时刻记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劝诫,争取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 。 , 。 。 , 。
①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②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
③然而这个时代的诱惑实在太多了,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④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
⑤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
⑥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⑥②⑤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①④②⑥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围棋的棋路过于复杂,电脑很难学会。不过AlphaGo做到了,它拥有首个世界上有效的评估函数系统。
B. 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 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使得银行必须调整资产的配置,将资金从债券、贷款等高收益品种调整至准备金上,从而对银行的赢利可能产生一定的压力。
D. 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承蒙各位长辈抬爱,让我家公子列席本次股东大会,他受宠若惊。
B. 林老,您好!看了你对拙作的修改,非常感激,特别是你补充的故事结尾,完全是狗尾续貂,活色生香。
C. 热切盼望您老屈尊枉驾,莅临研讨会现场,希望您能够不吝赐教。
D. 各位朋友,令嫒今年高考高中状元,特邀您和您的夫人于本月 30日晚 6点拨冗到家宴天下 5号包房小聚。
5、下列选项中,对“时间相关组合复杂性示意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推移,系统出现复杂性的组合数目持续增加。
B.t1时刻的功能实现概率高于t2时刻,t2时刻的功能实现概率高于t3时刻。
C.随着时间推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越来越小,最终趋近于零。
D.随着时间推移,t3时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又恢复到t1时刻的初始状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国学。
B. 先秦诸子至宋明理学等思想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C. 从研究态度与方法看,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态度或方法对待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
D. 国学研究为国学普及提供了内容,而国学普及又是国学研究成果的运用,两者相辅相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阐释国学概念,接着阐述对国学的正确认识,指明对待国学的态度,最后阐述国学使命。
B. 中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立场、观点关涉着国学弘扬、复兴与发展,这体现了立论的宏观视野。
C. 国学研究应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但作者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D. 文章从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阐述国学使命,并以创造新文化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果受到损害,可以通过弘扬国学并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等普及方式得到修复。
B. 推行《孟子》普及等国学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受众对所学国学知识用于实践,就能发挥国学的社会作用。
C. 社会国学研究机构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并加以推广,这是一种有益的做法。
D. 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在普及的过程中不断修复,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青年要有新担当。《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古代士人涵养坚毅品格,胸怀天下的使命与担当。
(2)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新时代我们所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务实态度、实干精神不谋而合。
(3)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杜甫心忧国事、朴素深沉的爱国情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表明放低姿态,希望人才屈驾来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善于用典。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朱自清《松堂游记》: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________,_______”,真有点儿!(白居易《琵琶行》)
(2)苏轼《赤壁赋》中概写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两句:“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春“野芳发而幽香”,夏“_____________”,秋“风霜高洁”,冬“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写到,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一个人要懂得舍生取义。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空颜色的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和容貌的美丽。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论语》)
(3)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4)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5)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书愤》)
(6)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行》)
(7)___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泉香而酒洌,____________。(《醉翁亭记》)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柳梢青
黄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流莺”和杜甫诗句中“自在娇豫恰恰啼”的“莺”一样,叫声哀怨凄苦,令人厌烦,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无附愁苦。
B. “花惊寒食,柳认淸明”两句使用了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把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淸明已至的情态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 下片的“天涯翠巘层层”写主人公看到层层群山变绿的景象,这句与后面代表春风的“东风” 一词均在点题目“柳梢青”。
D. “长亭短亭”是行人休止之所,后来成了天涯羁旅、游子思归的象征。此句承“天涯”而来,是揭示全词情感实质的关键处。
E. 这首词虚实结合,实写流莺花柳等景象,虚写梦中“飞到”故乡之事,最后的这—梦写出了主人公梦中的欢愉和醒后的无奈。
【2】这首词是如何逐步展示主人公心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姐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太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陕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①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②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③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释]:①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②文史:借指儒家。③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几,移河东 移:调任
B. 为戎人所剽 剽:劫掠
C. 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 豫:预先
D. 时论韪之 韪:认为不对,反对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与“释褐”“脱巾”“下车”等是同义词。
B. 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因之。
C. 刍粮:粮草。多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与漕粮在用途上有相同之处。
D. 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旧秩”就是指宋太初原来的官职级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太初施政有方,敢于直言。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后,因施政有方,受到皇帝下诏赞美褒奖。适逢皇上下诏收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献上。
B. 宋太初因受株连,受到责罚。宋太初的属下卢之翰等犯事,皇帝大怒,下令逮捕宋太初等人入狱。
C. 宋太初富有胆识,处事有主见。在主管江陵府期间,蛮寇骚乱,宋太初因为见机行事,自行决断地遏制了事态,皇帝下诏嘉奖他。
D. 宋太初读书广博,善于思考。他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也读道家、法家的著作,并深刻思考书中的道理。他认为这三家的主张、思想道理是一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2)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②习近平主席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③松下幸之助择用人才总说,首先选用看升国旗就流泪的人。
④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
⑤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指出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读了以上名人所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形成有机联系,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在高三毕业班会上发表你的演说。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