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的是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2、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 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0秒后取出观察现象 |
B | 鉴别氧气和氮气 | 放入燃着的木条 |
C | 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 闻气味 |
D | 探究催化剂的作用 | 向水和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
A.A
B.B
C.C
D.D
3、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思想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装置 | ||||
实验目的 | 区分硬水和软水 | 比较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 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 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 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A.A
B.B
C.C
D.D
4、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
B.粉笔折断
C.铁锅生锈
D.面包霉变
5、我国自行研制出的闪烁晶体材料BGO,其化学式为BixGe3O12,被应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中.其中铋(Bi)、锗(Ge)元素化合价分别为+3、+4价,则x值为( )
A.4
B.3
C.2
D.1
6、用微观粒子知识对下列一些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事实 | 解释 |
A | 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升高 | 温度升高,原子间间隔变大 |
B |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 碳原子结构不同 |
C | 氯化钠溶于水 | 氯化钠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中间 |
D |
| 分子中原子数不同 |
A.A
B.B
C.C
D.D
7、下列知识归纳正确的一组是
A.组成与性质 | B.化学与生活 |
CO2与CO组成的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 植物油加入水中,振荡后能形成溶液 |
C.物质与变化 | D.化学与环保 |
煤的干馏、石油分馏都属于化学变化 | CO2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CO有毒会污染空气 |
A.A
B.B
C.C
D.D
8、如图所示装置,不能使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右移动,液体X和固体Y可能是
A.稀盐酸和石灰石
B.水和氢氧化钠
C.水和硝酸铵
D.稀硫酸和锌粒
9、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燃烧都发光、放热,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金属阳离子带正电荷,则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都是金属阳离子
C.单质一定由同种元素组成,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0、身边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酸奶饮料
B.2B铅笔芯
C.天然气
D.蒸馏水
11、利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压强传感器测定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1瓶中水的作用是吸热并吸收五氧化二磷
B.图1中表明氧气含量的现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处
C.图2中a点到b点是由于反应产生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
D.图2中c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12、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下列诗词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D.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3、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煅烧石灰石:
B.氧化汞受热分解:
C.碳酸不稳定易发生分解:
D.将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14、下列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10g冰受热融化成10g的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2g氢气在18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20g水
D.16g硫在16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32g二氧化硫
15、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会造成生态污染的是
A.燃煤发电
B.垃圾回收
C.街道酒水
D.植树造林
16、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A.利用活性炭吸附异味
B.用碳素墨水书写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C.利用石墨作干电池的电极
D.利用金刚石裁玻璃
17、薯片包装袋中可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以防腐,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A.O2
B.N2
C.CO2
D.H2O
18、很多公共场所内禁止吸烟,禁止吸烟须张贴的标志是
A.
B.
C.
D.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炼铁的设备是高炉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C.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以用来制造人骨骼
D.氢氧化钠可治疗胃酸过多
20、“碳中和”是指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被植物的光合作用、人工转化等途径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相对零排放。“碳中和”的基本途径是“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汇”(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我国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积极探索“增汇”的途径,例如:利用反应,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CH3OH),有效实现“增汇”。下列有关“增汇”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二氧化碳灭火可以实现“增汇”
B.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不仅实现了“增汇”,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C.工业上将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压缩封存,用于生产尿素,也可以实现“增汇”
D.“减排”和“增汇”并举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减缓温室效应
21、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但只能用水作溶剂
C.硝酸铵固体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吸收热量
D.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时,使用生锈砝码,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22、已知含硫化合物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H2S+H2SO4(浓)S↓+SO2↑+2H2O,所含硫元素化合价最高的是
A.H2S
B.H2SO4
C.S
D.SO2
23、“归纳与比较”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和水所含的元素种类相同
B.金刚石的硬度比石墨的硬度大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D.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与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相同
24、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元素核电荷数大小:Na>Mg>C>H
B.氮元素的化合价:HNO3>NH3>NO2>NO
C.金属活动性强弱:Zn>Cu>Sn>Ag
D.地壳中元素含量:Fe<Al<Si<O
25、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过程的是
A.在盛有空气的密闭集气瓶中引燃红磷 | B.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固体 | C.电解水 | 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逐滴滴加双氧水 |
A.A
B.B
C.C
D.D
26、大明同学的实验报告中记录的下列实验现象,一定有错误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27、用化学用语填空。
(1)构成氯化钠的粒子符号是_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
(3)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
28、新冠肆虐期间,消毒液一度紧缺,医用消毒酒精为75%的乙醇溶液,化工生产中用物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8H18)制取乙醇的流程如下:
(1)步骤②是乙烯和物质B以分子个数比为1:1发生化合反应,则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比为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喷洒酒精消毒要避开热源和明火,写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9、(1)生铁和钢的硬度不同是因为二者_________不同。
(2)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微观实质是铜_____变成铜离子,银离子变成银______。
30、“五•一”节到了,小冬和爸爸登山游玩,他亲身体验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面料成份
棉 65%
涤纶 30%
氨纶 5%
(1)妈妈为他准备了鸡蛋、黄瓜、面包和矿泉水等食物,其中富含糖类的是 .
(2)为了方便出行,小冬穿的是运动装.右图是上衣标签的部分内容,其中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
(3)旅途中,小冬没有随意丢弃用过的塑料袋,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减少“ 污染”.
(4)小冬看到山脚下有一条小溪,他想知道溪水是硬水还是软水,于是,他取样后带回家,进行了检验,方法是向其中加入 .
3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 (g) | 9 | 2 | 22 | 1 |
反应后质量(g) | x | 2 | 6 | 21 |
这一反应基本类型是 x= g。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B可能没有参加该化学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 剂。
32、如图所示该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若检验二氧化碳,装置中应该盛放________。
(2)贮气: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瓶内先装满水,氧气从________端通入,若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进行试验时水应该从________端流入。
33、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其目的是 ,待红磷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 ,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下列氮气的性质中,与本实验无关的是: .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不与红磷反应
(2)如果实验中,打开弹簧夹后,几乎没有水进入集气瓶中,其原因可能是 .
(3)若将红磷换成蜡烛,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 ,理由是 .
34、如图是液态太阳燃料技术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1)H2被视为最清洁理想的能源,主要的原因是______(答一点即可)。
(2)该技术可以缓解化石燃料日益枯竭的问题。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和______。
(3)该技术利用光伏发电,理论上制得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______。
(4)该技术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写化学式)。
35、请用化学用语表示
(1)3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
(2)氧离子_____;
(3)氦气_____;
(4)硫酸根离子_____;
(5)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_____。
36、有下列六种物质:氧气、酒精、氢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用化学式填空。
(1)点燃前,需检验气体纯度的是____。
(2)在冶金工业上可用作还原剂的单质是____。
(3)高粱、玉米和薯类经发酵、蒸馏可制得的绿色燃料是____。
(4)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物质是____。
(5)最清洁的燃料是_____。
37、(15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①生产原料粗盐中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MgCl2和CaCl2)及不溶性杂质(不与酸反应).
②生产原理反应:NaCl+ NH3 + CO2 + H2O= NaHCO3↓+ NH4Cl,分离得晶体B,并使其充分受热,可分解制得纯碱,同时得到二氧化碳和水.
③氯化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NH4Cl △ NH3↑+HCl↑.
④部分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问题讨论】
(1)①溶液A中的溶质有NaCl和 、 ,
②操作Ⅱ的名称为 .
③流程中Na2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粗盐中的 .
④写出加入NaOH溶液与Mg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⑤晶体B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 (填序号).
A.NaOH B.NH3 C.HCl D.CO2
【组成探究一】
(3)设计实验检验纯碱样品中是否混有晶体B,请完成下表
选择的装置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
选择的装置(填序号)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样品不含晶体B |
【组成探究二】
(4)取纯碱样品加水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沉淀的方程式为 ,由此确定纯碱样品含有杂质NaCl.
【组成探究三】
(5)同学们为了测定该纯碱样品的纯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判断加入氯化钙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 ,然后观察现象判断.
②判断滤渣是否洗涤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 ,然后观察现象判断.
A.氯化钡溶液 B.硝酸银溶液 C.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
③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3分)
38、实验室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用充满水的装置E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_______(填“a”或“b”)端通入。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后,测得O2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___(填字母、可多选)。
A.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
B.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C.收集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选用装置C作为发生装置,优点是_______,利用向上排空气法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燃着的木条应放在_______(填"a"或"b") 端。通常检验二氧化碳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G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某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并选用B装置来制氧气。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D,其理由是_______;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
(4)电石固体(CaC2)遇水立即发生激烈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实验室用电石、水制取乙炔(C2H2),最适宜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编号)_______。
39、近些年来,乳酸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在医药、食品等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乳酸的化学式为C3H6O3,试计算:
(1)某同学计算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16 = 29,这是错误的。请你帮助他改正,应为 。
(2) 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180 g乳酸中碳元素质量与多少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质量相等?(写出计算过程)
40、如图是汽车尾气有害物质转化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
(1)该反应中共涉及 _____ 种分子;
(2)在生成的化合物分子中与
两种原子的质量比为 _____ ;
(3)参加反应的与
的分子数之比为 _____ .
(4)写出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