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散文,全文紧扣“温晴”这一特点来写。
B.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它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作者是宋代的刘义庆。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回忆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D. 《散步》一文通过祖孙四人在初春田野上的散步,表现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
2、下列对《朝花夕拾》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朝花夕拾》书名的含义是:早晨的花到傍晚时来拾取,寓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到中年后回忆写成。
B.鲁迅很喜欢《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的孝道故事。
C.《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美国。
E.鲁迅在《琐记》一文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这次考试,他足不出户,目不窥园,手不释卷。
B.家,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能够让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人酣然入梦的地方。
C.她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毕生躬耕二千万字,成就伟业。
D.她各方面都很优秀,为人和蔼可亲,处事锋芒毕露,大家都喜欢跟她相处。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B.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尊称对方的父亲可用“令尊”,谦称自己的父亲可用“家君”。
C.《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孟子》《大学》《春秋》合称为“四书”。
5、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一文描述了“我”儿时要去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无奈和厌烦。
B.“人类”和“人”这组同义词存在集体和个体的不同;“散步”和“溜达”存在语体风格的差异,前者口语色彩较浓,后者书面色彩较浓。
C.史铁生,散文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非同常人的经历和对生命的深沉思考,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气质。
D.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由此可知,宿儒指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将指导久经战阵的指挥官。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是我国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C.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尊君、舍弟、鄙人、寒舍、愚见”都属于谦辞。
D.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形式固定。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截至目前,我区各乡镇已开放接种点11个,完成接种大约96000多人次。
B.为营造浓厚的“壮族三月三”节日氛围,我市举办了一系列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C.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D.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号召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市各县区迅速响应,开展一轮又一轮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及事讫
④伋为违信于诸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学而时习之
B.去后乃至 家祭无忘告乃翁
C.计日告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遂止于野亭 于我如浮云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4)【甲】与【乙】从选材的角度来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 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甲】文侧重 _____,【乙】文侧重叙述。
9、诗文名句填空。【请注意(1)—(6)题为必答题;(7)—(8)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一题作答,若答两题,只批阅第(7)题。】
必答题:
(1)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5)盈盈一水间, 。(《迢迢牵牛星》)
(6)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从嗅觉和听觉上表现乡村清幽恬静的景象、表达丰收喜悦的句子是 , 。
选答题:
(7)中庭地白树栖鸦, 。 , 。(王建《十五夜望月》)
(8)折戟沉沙铁未销, 。 , 。(杜牧《赤壁》)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鼎湖山听雨
肖复兴
①鼎湖山,我向往已久。全赖谢大光那一篇《鼎湖山听泉》的诱惑。那是1982年发表的一篇散文,将鼎湖山写得实在太美。
②一眨眼,三十六年过去了。深秋时节,我终于来到肇庆,虽然已是晚上,还是先奔向鼎湖山。阴云密布的夜色中,无法爬山,就在山脚住下。本想明天一早就近上山,寻找大光听泉的幽境。谁想,竟然下了整整一夜大雨,第二天清早起来一看,依然阴雨绵绵,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③想起大光写过的:“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无法如大光一样鼎湖山听泉,也要上山,去鼎湖山听雨吧。
④先坐游览车直到鼎湖山顶宝鼎园。山路蜿蜒,被山风吹得飘动的雨雾中的山,似乎也跟着在飘动,像活了起来,虽没有翩翩起舞的大动作,却别有一番飘飘欲仙欲醉的小姿态,特别是偶尔躲过雨雾露出青山一角,宛若惊鸿一瞥,犹抱琵琶半遮面,轻拢慢捻,像是自吟自唱,自我陶醉。
⑤沿途山边的一棵紧挨着一棵的密匝匝的绿树看得很清楚,都被一夜大雨浇得浑身湿透,如大光写的那样,是“沉甸甸的湿绿”。只是大光所说的山间这些绿树翻滚“犹如大海的波浪”的壮观,被雨雾遮挡得看不到了。
⑥大光还写道:“泉水是孩子如铃的笑声,受泉声的影响,鼎湖山显得年轻了许多。”由于今年受台风“山竹”的影响,山上的大树被吹折不少,好些断树的残骸还倒卧在山间路旁。鼎湖山显得有些苍老。大自然变幻莫测,一座再有名的大山,也显得渺小无奈。
⑦雨小了很多,枝叶间挂着晶莹的雨珠,含泪带涕般,被细细的风吹拂得摇摇欲坠,偏偏就是不肯掉下来,仿佛有了某种磁力,在表演踩钢丝的杂技。或许,是鼎湖山的树格外坚强和神奇吧,这座被称为“北回归线的绿宝石”的山上,有一千八百多种树木,其中包括很多神奇的树种。老树可以成精,何况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的鼎湖山,又有着佛教第十七福地的美名。这里的树,和公园被人工修剪得笔管条直的树不一样。
⑧被大光描绘得万种风情千般韵味的泉声,是听不清,甚至听不到了,都被雨声淹没。别看雨比昨夜小了很多,但齐刷刷地打在树叶上,像击打着千万面的小鼓,满山响彻着此起彼伏的回声。时大时小的雨声,噼噼啪啪,淅淅沥沥,窸窸窣窣,打在树叶间、山石上和游览车的篷顶上,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完全抢去了泉声的风头,让泉声只好暂时退居二线。那一刻,雨声成为鼎湖山的主角。
⑨游览车把我们拉到宝鼎园。这是建在山顶上的一座袖珍园林,繁花茂树,簇拥着硕大的几只宝鼎和一方端砚。一看便是新修的,大概是当年大光没有见到的新景致。奇怪的是,在这里听不到雨声,也听不到泉声。不是雨变小了,也不是泉声没有了,而是这里游客很多,争先恐后在宝鼎和端砚前照相,笑语喧哗。
⑩从宝鼎园往下走,先到蝴蝶谷看鼎湖。鼎湖不大,却分外的绿,绿得像翡翠,和九寨沟美妙的水有一拼。在这里,雨声四起,声音柔和,显得有些缠绵,是广东音乐中丝竹之声的感觉。雨水打在湖面上,溅起丝丝涟漪,让只能听见而看不见的雨声,变为有形,可以一掬触摸。
⑪再下到庆云寺的时候,雨声变得格外清澈,而且,有了一种独特的香味。都说深山藏古寺,庆云寺是一座明朝就有的古寺,古寺和名山,如同美酒金樽、宝马雕鞍一样,是绝配。雨声在这里清澈如同梵音袅袅,或许和打在古寺的寺顶、台阶、香炉、经幡上相关;但是,雨声的香味,却和古寺无关。香味来自寺下的几株桂花树,那几株桂花树不高,看来很年轻,是银桂。藏在枝叶间的花瓣并不明显,香味却很是浓郁撩人,弥漫在空气里,被风吹得像长了翅膀,肆无忌惮地四处荡漾,让雨声也情不自禁地染上了它们馥郁的香味。
⑫再往下走,便到了大光所写过的补山亭,还有飞水潭。飞水潭的瀑布不大,却有了自己的声响,不甘于雨声如此一路招摇,要与之争锋。在这里,雨水打在树叶间溅起回声,飞水潭冲到岩石上迸出响声。雨声和泉声,亮开各自的嗓门儿,表演一曲二重唱,最后混合在一起,沿着往下流淌的溪水,蜿蜒地隐没在远处的树丛之中。
⑬我以为这应该是此次鼎湖山听雨的高潮。但我错了,再往下走,走到平缓的山坡上,看到依山而立一块巨大的石头,石上一字字完整雕刻着大光《鼎湖山听泉》全文。一片泉声,被一位作家感受,写成一篇文章;一篇文章,被一座大山记住,雕刻成一座石雕;一座石雕被后人看到,重新认识一座名山,重新感知大自然。无论是鼎湖山听泉,还是听雨,到这里,真的到了高潮。起码,那一刻,我为鼎湖山,也为大光而感动。
(选自《河北日报》2019年1月18日,有删改)
【1】请分别概括作者在沿途、蝴蝶谷、庆云寺和补山亭所听到的雨声的特点。
【2】按照要求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时大时小的雨声,噼噼啪啪,淅淅沥沥,窸窸窣窣,打在树叶间、山石上和游览车的篷顶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本文构思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①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
②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③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的,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④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场院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⑤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日常的服装。我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⑥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⑦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⑧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过,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⑨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⑩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⑪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针线了。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⑫我买回针线,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⑬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⑭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1】阅读⑤~⑬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外婆之间发生的事情。
童年时,外婆为“我”缝补衣服——__________——直到今天,“我”保存着童年时的一双鞋垫——___________
【2】请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3】第⑦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感动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题目:学会____
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在受到挫折时,我们学会了坚强;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在怒火胸中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耐;在受到猜忌时,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别人伤害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
请以“学会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