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云南德宏州初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青年作家王刚到张编辑家做客,来到客厅,张编辑忙说:“小王今天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呀。”王刚连忙说:“不敢当,不敢当。张编辑,我今天来舍下拜访,带来一篇拙作,想请您斧正。”

    A. 光临   B. 舍下

    C. 拙作   D. 斧正

  • 2、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高傲自负的人们。

    B.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C.“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中的绿化带本是用来美化城市道路的,现在却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

    B.这些年轻人一个个颔首低眉,静待大师教诲。

    C.四年前,他妻子突然离家出走,从此便杳无音信

    D.犯了错误后,他一直殚精竭虑,生怕被老师批评。

  • 4、下面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因嫌弃祥子是个臭拉车的,并且怀疑祥子是因为贪图他的钱财而娶虎妞,在寿诞之日与虎妞争吵至闹翻。

    B.《简•爱》中罗切斯特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他的目的是为了疏远简•爱,让她彻底死心。

    C.《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将死去的同伴安葬在珊瑚地的原因是珊瑚虫将永远封闭墓穴,同伴们可以在那里很安静地长眠,不会受到鲨鱼以及人的侵扰。

    D.《西游记》中观音菩萨领如来法旨,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的路上,先后收服沙悟净、猪悟能、小白龙、孙悟空,为唐僧取经路上陆续收徒埋下了伏笔。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材料二)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   (甲)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材料三)

    苏武不屈被监禁,烈火难以化真金。

    饥寒交迫志不移,扯下毡毛裹雪吞。

    卫律计穷无主张,残暴凶狠似虎狼。

    苏武坚贞不变节,被逐北海去牧羊。

    朝夕牧羊北海边,春去秋来年复年。

    忽见两行雁南飞,仰望云天意绵绵。

    时光已过十八年,年年雁来人未还。

    昭帝即位念苏武,遣使出塞迎忠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不为得也 苟:_____

    (2)天祥临刑从容 殊: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3材料二主要讲了___________的故事,材料三主要讲了___________的故事。两则材料中主人公的行为正是___________(用材料一中的句子回答)的淋漓尽致的体现。

    4在(甲)处填写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诗词品赏

    同是写“白发”,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白发征夫泪”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某中学九年级决定召开一次年级家长会,但邀请信刚发到学生手里,老师就犯难了。

    学生甲:“老师,我妈打工去了,不在家。”

    学生乙:“老师,我家里只有奶奶,爸妈都打工去了。”

    学生丙:“老师,我这一年都是在邻居家住的。”

    第二天,按时到校开家长会的人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

    (材料二)某记者对90个外出务工人员的随机调查结果:90人中,外出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为9人,占被调查者的10%;外出半年至一年的为25人,占27.8%;外出1年以上的为56人,占62.2%。

    (材料三)某新闻记者报道: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是现在很多年轻父母的生活现状。忙了这头,忙那头,孩子似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呼吁家长们深思:我们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

    (1)以上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小明是八年级的一名学生,两年多的初中生活一直由妈妈照顾。近日,常年在外地打工的爸爸打来电话,说给妈妈找了一份工作,让妈妈把孩子托付给邻居孙阿姨照顾,每月按时寄钱给孙阿姨就行了。

    王小明爸爸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假如请你作为班级代表打电话劝阻,你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以上三则材料后,你最想对那些整日忙于工作的父母说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_____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________________。(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4)而现在,__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5)《行路难》中借用环境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今夕何夕

    曲喜平

    ①两只燕子张开狭长的翅膀剪着落日的黄昏,一前一后斜掠过绿意微浓的树梢,落在一座院子的土墙上。

    ②双燕啁啾,春秀扎撒着两手从里屋奔出来。 

    ③春秀打开堂屋门,嘴里念叨着,我算计着你们这几天就会回来。两只燕子扑棱棱飞进堂屋,落在堂屋棚顶二道梁上的窝里。

    ④“荷花开,麦子熟,打得麦子锅里煮。”十八岁的春秀抱着一个包裹走进这个院子。 

    ⑤春秀娘不同意她嫁给保山,说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还戴个酒瓶底似的眼镜,识不得芝麻,辨不得绿豆。一座土院子守着一个老娘,怎么看怎么没奔头。

    ⑥春秀愿意,春秀就喜欢保山的书生样。 

    ⑦春秀没上过学,就钦慕识文断字的先生。春秀十岁的时候,哥哥在学堂上学。学堂是几个村子合盖的,请一个先生教,上学的都是男孩子。学堂周围是庄稼地,春秀就愿意去学堂周围打猪草。春秀着急打猪草,打完猪草就悄悄地躲在学堂的窗户底下听先生讲课。“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春秀听不懂,就是觉得先生说话咋那么好听,一样的话从先生嘴里说出来犹如翠鸟轻轻弹过水面,也像大珠小珠敲打玉盘。 

    ⑧春秀回家和母亲说也想上学,母亲不同意。春秀就断了上学的念头。春秀还是去打猪草,还是经常偷听先生讲课。 

    ⑨先生讲外边的世界多么辽阔,外边的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秀就想外边究竟是个怎样的世界? 

    ⑩春秀大了,有了心事。看到像教书先生一样清秀文气的保山,春秀就喜欢上了。春秀娘托人打听,都说保山在外边呆了好几年,具体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谁也不知道,保山自己也不说。春秀娘总觉得保山像她们家后山深潭里的水,让人够不着底。 

    春秀抱着包裹,进了保山家。春秀记得以前自己一个人干活,锄头锄进黝黑黝黑的土地,抬头望几望,总感觉土地伸到了天的尽头。和保山一起锄地,春秀就觉得土地怎么没有原先那么长了呢。田野绿浪起伏,荞麦花刚半吐花蕾,蜜蜂就嘤嘤嗡嗡地寻觅过来,蝴蝶在空中翩跹飞舞。春秀就想这一切真美呀!晚上回家,春秀缠磨着让保山教她识字。灯花爆了几爆,西窗的窗户纸上,映着两个紧紧依偎的人影。 

    次年秋天,他们家来了两个像保山一样文气的先生,关在屋子里一起商量事情。从那以后,保山经常出去,春秀问他干什么去了,保山不说。春秀也不再打听,春秀相信保山。柳细风恬,桃花嫣然。保山说要去很远的地方,说如果能够安定下来,就把春秀和娘接走。保山走了以后,写过几回信,说他在外边安好,说一有时间就回来。春秀一直等,一直盼,保山一直也没回来。

    从外边回来的人,有的说在某地看见保山了,保山在干大事情呢,还做了大官;有的说保山带了一支部队和日本兵打仗,被日本兵打死了;还有的说保山在外边又娶了媳妇,不要春秀和他娘了。

    保山娘不信,春秀也不信。 

    保山走的那年春天,一对燕子在她家堂屋棚顶的二道梁上垒燕子窝,春秀用柳树枝子打掉两次,燕子还是衔来泥和草,执着地垒,春秀就妥协了,从此人鸟相处融洽。

    邻人说,家里的老爷们走了,燕子还能捎信让他回来呀?春秀不管,春秀年年期盼燕子回来,就像期盼保山回来一样。 

    保山娘病了。保山娘拉着春秀的手,眼泪一串一串往下淌,春秀的眼泪也一串一串往下淌。保山终于来信了,保山说他正带领部队和日本兵打仗,他一切安好,不要惦记,等打败了日本兵就回来。 

    迎春花开的时候,保山娘病好了。 

    春日的暖阳明晃晃照着春秀,春秀站在那片金灿灿的黄花中,依稀看见那双燕子正掠过蓝色的天空,依稀看见保山身着戎装,骑着一匹枣红色的大马,马蹄嘚嘚,从遥远的地平线朝她奔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04)

    【1】本文以“今夕何夕”为标题有何妙处?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⑩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春秀娘总觉得保山像她们家后山深潭里的水,让人够不着底。

    【3】“春秀记得以前自己一个人干活,锄头锄进黝黑黝黑的土地,抬头望几望,总感觉土地伸到了天的尽头。和保山一起锄地,春秀就觉得土地怎么没有原先那么长了呢。”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多次描写燕子的用意是什么?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5】好的小说结局总是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学习改写后,同学们纷纷尝试改变小说结尾,有同学写保山打了胜仗荣归故里,与春秀和娘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有同学写保山负伤立功,被安置到民政局工作,将春秀和娘接到城里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你认为这两种改法与原文相比,哪种最好?说说理由。

  • 10、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因为它非开不可的缘故, (甲)如果你摘去吃了,即使中了毒,也是你自己的错。

    这比喻很美,也仿佛很有道理的。但再一想,却也有错误。错的是诗究竟不是一株草,还是社会里的人写的;况且诗集是卖钱的,何尝可以白摘。一卖钱,这就是商品,买主也有了说好说歹的权利。

    即使真是花罢,倘不是开在深山幽谷,人迹不到之处,如果有毒,那是园丁之流所要想法去除的。花的事实,也并不如诗人空想。

    现在可是换了一个说法了,连并非作者,也憎恶了批评家。他们里有的说道:你这么会说,那么,你倒来做一篇试试看!(乙)

    这真要使批评家抱头鼠窜。因为批评家兼能创作的人,向来是很少的。

    我想: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颇有些像厨师和食客。厨师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厨师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经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挟夙嫌,是否想赖账。或者他是否广东人,想吃蛇肉;是否四川人,还要辣椒。于是提出解说或抗议来;自然,一声不响也可以。但是,倘若他对着客人大叫道:“那么,你去做一碗来给我吃吃看!”那未免有些可笑了。

    诚然,四五年前,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评家,便可高踞文坛,所以速成和乱评的也不少。但要矫正这种风气,是须用批评的,只在批评家这名目上,涂上烂泥,并不是好办法。不过我们的读书界,是爱和平的多,一见笔战,便是什么“文坛的悲哀”呀,“文人相轻”呀,甚至于不问是非,统谓之“互骂”,指为“漆黑一团糟”。果然,现在是听不见说谁是批评家了。但文坛呢,依然如故,不过它不再露出来。

    ——(鲁迅《看书琐记》)

    1第一自然段中的诗人所用的比喻,看似有理,实质是错误的。错误的要害是什么?

    2第六自然段中写厨师和食客的关系,要说明的是什么?

    3末段“文坛的悲哀”“文人相轻”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其意思是说写诗是自然产生的,对诗的好坏不必负责。

    B. 文中甲、乙两人的说法实质是一样的,只是乙的说法更为无理。

    C. 对有害的作品需要批评,如同园丁拔去有毒的花草。

    D. 文艺界的“谩骂”会冤屈许多好人,但糊糊涂涂的扑灭“谩骂”也会包庇一切坏人。

    E. 诗与花的本质区别是:诗是商品,可以出卖;花不是商品,可任意采摘。

  • 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都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儿?”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有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呀,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笛子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孩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11)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神秘莫测的“它”。它是一个小偷,世界上最大的小偷,它就是岁月,它可以偷走你的年少,有时会偷走你的激情……然而,并不是什么都能被它偷走。

    请以“岁月偷不走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均可;(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700—800字;(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5)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