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苟(gǒu)同 淅沥(lì) 坦荡如砥(dǐ)
B.恍(huǎng)若 茶卤(nǔ) 难辞其咎(jiù)
C.太监(jiàn) 东隅(yú) 彬彬(bīng)有礼
D.熟稔(rěn) 狡黠(xiǎ) 锲(qì)而不舍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近年来,种种食品安全问题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惶恐不安。
C. 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D. 小明在老师的点拨下终于写好了一篇作文,可谓是才思敏捷。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能否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光彩,关键是自己要有理想并为之奋斗。
B.中央与地方政府持续加大财政投人,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
C.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体育竞技范围.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和促进作用。
D.光学显微镜的诞生,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细胞和细菌的世界;而电子显微镜比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还要高大约1000倍左右。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项是( )
A.刘国梁虽已卸任国乒总教练职务,但他的丰功伟绩令人铭记,是国乒史上伟大的一页。
B.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C.那懒惰又无用的人,不管他能活多长,都是饱食终日,虚度一生。
D.我们把欧洲所有财富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5、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趋百里外(趋:趋向)
B.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充满)
C.俟其欣悦(俟:等待)
D.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材:通“才”,才能)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自 恃 其 聪 与 敏 而 不 学 者
【4】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
【5】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赏析首联中“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在诗句中的妙用。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综合性学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其中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浓缩着丰富情感的中华经典著作灿若星河,令人心驰神往,从四书五经到楚辞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四大名著,让所有华夏子孙为之骄傲与自豪。
【1】为响应市教委在全市中小学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学校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为了更好地推动此项活动的开展,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句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朗朗上口)
【2】下图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的作用”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调查,请认真阅读分析,然后把你探究的结果写在下面。
【3】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小刚同学说现在是新时代,我们应该多接触新兴的东西,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你该如何劝说他?
8、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①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
②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④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
⑤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
⑦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⑧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
(1)雪落下来了,纷纷乱乱,错错落落,好像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的花瓣,非常轻,一点点风,就随着飞扬回旋,在空中聚散离合。
(2)每年冬天,我都来这座城市看母亲,却从没遇到这么大的雪。
(3)在南方亚热带岛屿长大的我,完全没有见过雪。小时候我就喜欢搜集西洋圣诞节的卡片,因为上面常有白皑皑的雪景。
(4)母亲是地道的北方人。和她提起雪景,她却没有很好的评价。她拉起裤管,指着小腿近足踝处一个小铜钱般的疤,对我说:“这就是小时候生冻疮留下的。雪里走路,可不好受。”
(5)中学时为了看雪,我参加了合欢山的滑雪冬训活动。等不到雪,我们只好穿着雪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摆出各种滑雪的姿势。
(6)大学时,有一年冬天,新闻报道台北近郊竹子湖附近的山上飘雪。那天教秦汉史的傅老师也是北方人,谈起雪,大概是勾起了他的乡愁吧,便怂恿大伙儿一起上山賞雪。学生当然雀跃响应,于是便停了一课,师生步行上山去寻雪。
(7)还没到竹子湖,半山腰上,一堆堆的游客,围了围巾,穿起羽绒衣,彼此笑闹推挤,比台北市中心还热闹嘈杂,好像过年一样。偶然飘下来一点像精制盐一样的细粉,大家就伸手去接,惊叫欢呼“雪!雪”,赶紧把手伸给别人看。但是凑到眼前,什么都没有了。
(8)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也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
(9)母亲因患糖尿病,一星期洗3次肾。洗肾回来,母亲睡了一觉,不知被什么惊醒,有些怀疑地问我:“下雪了吗?”
(10)我说:“是。”
(11)我扶她从床上坐起,问她:“要看吗?”
(12)她点点头。
(13)母亲的头发全灰白了,剪得很短,干干地贴在头上,像一蓬沾了雪的枯草。
(14)我扶她坐上轮椅,替她围了条毯子,把轮椅推到客厅的窗前,拉开窗帘。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一刹那,树枝上,草地上,屋顶上,都积了厚厚的雪。除了马路上被车轮惊扰的痕迹,到处都是很纯粹洁净的白。雪使一切复杂的物象统一在单纯的白色里了。
(15)“好看吗?”
(16)我靠在轮椅旁,指给母亲看繁花一样漫天飞扬的雪。
(17)母亲没有回答。她睡着了。她的头低垂到胸前,裹在厚厚的红色毛毯里,看起来像沉浸在童年的梦里。
(18)没有什么能吵醒她,没有什么能惊扰她。她好像一心在听自己故乡落雪的声音。
(19)“啊……”母亲在睡梦中长长地叹了一声。她的额头、眉眼四周、嘴角、两颊、下巴、颈项各处都是皱纹,像雪地上的辙痕,一道一道,一条一条。
(20)大雪持续了一整天。地上的雪堆得有半尺高了。小树丛的顶端也顶着一堆雪,像蘑菇的帽子。
(21)入夜以后,雪还在落,我扶母亲上床睡了。临睡前她叮咛我:“床头留一盏灯,不要关。”
(22)我独自靠在窗边看雪。客厅的灯都熄了,只有母亲卧室床头那一点幽微遥远的光,反映在玻璃上。室外因此显得很亮,白花花、澄净的雪,好像明亮的月光。
(23)没有想到下雪的夜晚户外是这么明亮,看起来像宋人画的雪景。宋人画雪不常用锌白、铅粉这些颜料,只是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渲染,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
(24)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了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
(25)唐人张若虚,看江水,看月光,看空中飞霜飘落,看沙渚上的鸥鸟,看到最后,都只是白,都只是空白。他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6)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
(27)远处街角有一盏路灯,照着雪花飞扬,像舞台上特别打的灯光。远远听到母亲熟睡时缓慢悠长的鼻息,像一片一片雪花,轻轻沉落到地上。
【1】文中作者围绕“雪”,回忆了哪些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阅读第⑧段画横线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1)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也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赏析该句中“落花”一词的妙处)
【3】第④段写母亲对雪“没有很好的评价”,与后文母亲在病中也要去看雪似乎矛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观点和理由。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我”多次欲看雪而不得与母亲对雪的不甚满意的评价,欲扬先抑,使后文大雪降临、母亲看雪的情节更加真挚可感,令人印象深刻。
B.文章写母子之间的交流,虽只有寥寥数笔,却通过细腻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深沉而又含蓄的亲情。
C.“像蘑菇的帽子”从积雪的厚度写出雪势之大,既形象地写出树顶积雪的形态,又暗合上文关于“童年的梦”的比喻,温馨可爱,富有童趣。
D.引用唐人张若虚的诗句,深化了关于“白”与“空白”的思考——对人生的真谛只能用心领悟;既升华了主旨,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采。
E.本文写雪,由飘雪写到积雪,再写到夜晚户外的雪光,层层深入,由此自然而然转向对光阴易逝的领悟,即是对自然的描摹,也是对生命的礼赞。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火车上的女郎
[印度]邦德
①火车开出后,包厢里只有我一个人。
②直到罗哈那站才上来一个女郎。前来送行的那对夫妇大概是她的双亲,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孩子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由于我是个盲人,所以无法形容出那女郎的容貌,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哒啪哒”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
③我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火车驶出站台后,我问她:“您是到德赫拉顿去吗?”可能因为我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所以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她不禁轻声惊叫了一声说:“我不知道这里有人。”(1)是啊,眼睛没毛病的人却常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想必是需要他们看的东西太多了的缘故吧。相反,双目失明的人倒能凭着感官察觉周围的事物。
④“起初,我也没有看见您,”我说,“不过我听见您进来了。”我想,只要我坐在原处不动,她就不一定发现我是一个盲人。
⑤“我到沙哈兰坡下车,”女郎说,“我的姑妈到车站接我。您到哪儿去?”
⑥“我到德赫拉顿,然后去木苏里。”我答道。
⑦“啊,您真运气!我也想去木苏里。我喜欢那里的山峦,尤其是在十月份。”
⑧“是啊,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我眼睛没有失明时所见到的景象,“漫山遍野的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大多数游客都已离去,万籁俱寂,仿佛在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
⑨她默默不语,是不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看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白痴?随后我错问了一句话:“外面天气怎么样?”
⑩她对我的问话似乎不以为然,难道她已发觉我是个盲人了?不过,她的一句话立刻解除了我的疑虑:“您自己往外看看不就知道了嘛。”语气十分自然。
⑪我沿着铺位轻轻地挪到车窗边。窗子开着,我面窗而坐,装出一副欣赏外面风光的神情。我在想象中能看到电线杆飞快地从眼前掠过。“您注意到没有?”(2)我试探着说,“树好像是在动,而我们好像是静止的。”
⑫“总是这样。”她说。
⑬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我们谁也没有说话。
⑭“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我变得越发大胆了,我知道她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女孩子很少有人不喜欢奉承的。她愉快地笑了,笑声像银铃般清脆。
⑮“您这样说,我倒挺高兴的,”她说,“人们一张嘴就说我长得漂亮,我都听腻了。”
⑯这么说,她一定长得很漂亮了。于是我大声地说:“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呀!”
⑰“您真会说话,”她说,“不过,您干吗这么认真?”
⑱“您马上就要到站了。”我唐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⑲“谢天谢地,路途还不算远,要是在火车上再坐两三个小时,可真叫人难熬。”
⑳然而,只要能听见她说话,我坐多久都没关系。她说话的声音,有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我想只要一下火车,她就会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然而对我来说,我会一直想到下车,就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也难以忘怀。
㉑汽笛一声锐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女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我不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梳着披肩发?也许剪着短发。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这时车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
㉒“再见!”女郎说。她站得离我很近,她头发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扑鼻而来。可是,她已飘然而去,只留下一股清香缭绕在她站过的地方。
㉓车门口一阵骚乱,一个男人结结巴巴地道着歉走进包厢。接着门“砰”地一声被关上,把我和外间世界又隔开了。
㉔我回到自己的铺位上,车长吹了哨,列车徐徐开动了。车越开越快,车轮又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车厢轻轻地晃动着。我摸到窗口,面朝窗外坐下来,外面分明是阳光灿烂的白昼,而对我犹如漆黑的夜晚。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旅伴。
㉕“对不起,我可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那样有魅力。”他搭讪着说。
㉖“那位姑娘很有意思,”我说,“您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
㉗“这我倒没有注意,”他好像有点迷惑不解地说,“不过她的眼睛我倒留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但对她却毫无用处了——她是个瞎子,您没注意到吗?”
【1】对文中画线句(1)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失明的人看不到大千世界的精彩,让人觉得可怜。
B.自己虽然是个盲人,但和正常人相比,毫不差劲。
C.正常的人不如盲人敏感,有时会漠视眼前的事物。
D.对女郎的目中无人,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2】文中画线句(2),“我”想试探的是( )
A.女郎会不会也是一个盲人。
B.女郎是不是对“我”有好感。
C.女郎有没有发现“我”是盲人。
D.女郎对“我”的态度有没有改变。
【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认为:在戏剧舞台上,如果第一场戏中有一把枪挂在墙上,那么在某个时刻,这把枪就必须开火。意思就是与人和事相关的细节,在后续的故事中一定会起作用,否则就没必要写。“契诃夫之枪”在小说中可以为情节发展提供预示。
请找出本文中的“契诃夫之枪”,并简要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郎在听“我”讲述木苏里景象时,默默不语。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运用对话的妙处。
【5】黄同学读完本文后认为:那位女郎早就猜出“我”是盲人!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简要说说你的依据。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冲上热搜的雪蜡车到底是什么
①2021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台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雪蜡车——“黄河”X7雪蜡车在国家体育总局完成交付。在27日前,说起雪蜡车,很多人都会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什么是雪蜡车。冲上热搜的雪蜡车到底是什么?
②雪蜡车是一台给滑雪运动员雪板打蜡用的车辆,里面集成了工作、休闲娱乐、运动热身及生活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车辆平台。这辆长17米多的厢体卡车,首次实现左外套侧拉2.1米,右内套侧拉1.6米,全车展开面积90多平方米,创造世界雪蜡车最宽单边侧拉记录。
③除了雪板打蜡,我国制造的雪蜡车还有这些功能。
④双动力系统,实现环保节能零排放。结合环保节能的需要,雪蜡车的牵引头采用双动力系统,即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其中,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电池功率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大的,并且具备零排放、绿色无污染的特点。
⑤驾驶室采用的是由中国重汽自主研发的黄河品牌驾驶室,风阻系数低至0.4以下,可降低10%以上的能耗。厢体顶部和侧翻板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实现在晴天日照4小时的情况下,发电量不小于30kW/h的目标,完全满足日常的照明和家电使用。厢体内部家居等材料全部采用环保无污染材质。同时,全新定制开发车载空调、排风、新风系统,增加氧吧设计,多项配置齐聚,实现环保节能世界第一。
⑥单车功能世界最全,雪蜡车可冬夏两用。据了解,为更大程度满足用车需要,雪蜡车功能设置十分齐全,且具备冬夏两用的特点。冬季主打雪板打蜡用车,夏季主打自行车比赛用车。整车功能分区种类丰富且布局合理,分为工作区、休闲娱乐区、雪板储存区、雪蜡储存区、洗手间、淋浴区、热身区七大分区。
⑦人情味设计,最大程度实现人性化+智能应用。设计者充分考虑残疾运动员进出的方便性,在厢体尾部配备残疾运动员轮椅升降平台,同时还具备重物升降和应急逃生功能。为方便运动员携带设备进出,配备人脸识别系统,实现运动员进出厢体畅行无阻。环境监测及智能显示系统可以将厢体内外的空气质量、温湿度等环境数据一览无余,为打蜡师选择蜡型提供依据。
⑧雪蜡车的投入使用,让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副领队王岩赞叹不已。据他讲,以前队伍去国外比赛,通常都是在赛场旁的空地上架个打蜡台,就地工作。如今有了这台功能齐全,工作环境舒适的雪蜡车,打蜡师可以在车里工作,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
⑨据了解,该雪蜡车是山东省整合全省优势资源,按照“中国首创、世界领先、完全国产”的目标,由十余家企业和单位共同研发的,整个项目在开发过程中申报了66项专利。相信在高科技、人性化的雪蜡车的加持下,中国冰雪健儿们定能竭尽全力,在冬奥会的赛场上披荆斩棘,让世界看到中国力量。
(来源:科技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设置疑问,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雪蜡车功能齐全:双动力系统,实现环保节能零排放;单车功能世界最全,雪蜡车可冬夏两用;人情味设计,最大程度实现人性化+智能应用。
C.雪蜡车厢体内部家居等材料大多数采用环保无污染材质,实现环保节能零排放。
D.本文从雪蜡车的外形、功能、领先性等方面介绍了雪蜡车,条理清晰。
【2】阅读第④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其中,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电池功率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大的,并且具备零排放、绿色无污染的特点。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据他讲,以前队伍去国外比赛,通常都是在赛场旁的空地上架个打蜡台,就地工作。如今有了这台功能齐全,工作环境舒适的雪蜡车,打蜡师可以在车里工作,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
12、“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人生。”广阔的知识海洋,写满了我对过去的回忆。铭刻了的我对未来的遐思,是它让我成长,是它令我微笑。你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感恩,你让我学会了怎样去做人。千言万语道一声:“知识博士,谢谢您。”
请以“知识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