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他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这一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向聚集着他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
B.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词成就使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C.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而臣下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如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
D.《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和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为人处世要光明磊落,敢于承担责任,不要总找借口,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别人。
B. 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就漫游了大江南北。
C. 电影《战狼2》,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D. 村干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杭州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秀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B.这次人事调整,要严肃纪律,对那些媚上欺下、跑官要官者要坚决给予处理。
C.阅读文章,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注重一句一段的局部,割裂其与全文的联系。
D.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尝试不仅需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有变通的能力。
B. 我们遭受挫折后,怨天尤人是徒劳的,认真总结教训,才是上策。
C. 人们希望走进校园去健身,但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
D. 不法分子无视消费者的利益,只将牟取暴利作为他们的不二法门。
5、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全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 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番小妃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坐久清冽,苍头①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② 之,竟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萧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③归寝 。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①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②欲(hē):同“喝”。③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坐/久清冽 D.拖冰凌/而归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
(2)深三尺许 许:
(3)咽涩不得出 得: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4】[甲][乙]两文描绘的雪景有怎样的特点?映照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6、阅读《黎明的通知》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
⑨请叫醒一切的不幸者/我会一并给他们以慰安
……
⑩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
注释:本诗写于1942年初,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1】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并填空。
这两节诗歌通过_______、_______等意象,说明了“黎明”历经迢迢长路、惊涛骇浪而来的情状。
【2】用文中原句回答。
“黎明”的任务是:
诗人的任务是:
【3】在这首诗中,“黎明”象征什么?
【4】黎明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但为什么要诗人提前通知人们它的到来呢?
7、为了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热情,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走近航天,放飞梦想”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同学们参观航天技术成果展览,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
【2】在第一展厅,显示屏上有一则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本报酒泉11月7日电(余建斌、朱霄雄) 11月7日15时12分,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并顺利将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预定轨道。
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是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一款小型固体商业运载火箭,可满足近地轨道微小型卫星发射需求。搭载发射的天启星座十一星是天启物联网星座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提供数据采集传输服务,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负责研制和应用。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8日第4版)
【3】参观完航天技术成果展览,带着满满的收获,班级准备制作一期板报。请你为本期板报设计相关栏目。(不少于三项)
【4】作为校园小记者,你有幸电话采访到了参与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研发的张叔叔。请你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8、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妇姑荷箪食,___________。(《观刈麦》白居易)
(2)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月夜》刘方平)
(3)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庭筠)
(4)已是黄昏独自愁,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咏梅》陆游)
(5)奉献是一种精神。我们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颂扬这种精神。思乡是一种情怀。我们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9、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比方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还没咽气的病人,也敢埋;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明明里面住着人,那房也敢拆。还有“共和国脊梁”这样的桂冠,也敢戴,全不管那奖多么野鸡,多么山寨。
于是冲突迭起,于是舆论哗然。不是“当惊世界殊”,是“世界当惊殊”──怎么会有这种事?怎么会这样?
奇怪并不奇怪,不奇怪才怪,因为突破的都是底线,比如“恻隐之心”,比如“敬畏之心”,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些原本都是常识,却被丢到九霄云外。被严令禁止的“毒奶粉”,自然会重现江湖。
可见,底线是最重要的。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官员就会贪赃枉法,警察就会刑讯逼供,法院就会草菅人命。从这个角度说,底线就是生命线。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其中,通过立法程序明文规定下来的,是“法律底线”;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大家都共同遵守的,是“道德底线”;各行各业必须坚守的原则,比如商家不卖假货,会计不做假账,医生不开假药,是“行业底线”和“职业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底线却不能旦夕缺失。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 。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
要想守住底线,必须不唱高调。因为那些“道德高标”,比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甚至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做不到,又必须做,就只好做假。道德做假一开头,其他的造假就挡不住。假烟、假酒、假合同、假学历,就都来了。当下中国缺底线,这是重要原因。或者说,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就是八个字──守住底线,不唱高调。
(选自《杂文选刊》 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在论述“底线”的话题时,为什么要提到“境界”?
【3】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划线句子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的观点。
B.在文中横线空白处补充一个事例是“做人,不卖朋友,不丧良心”。
C.作者最后发出了“守住底线,不唱高调”的号召。
D.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
【4】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10、“我想当网红①”
陈鲁民
①据某地多所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居然有多达八成的小学生“未来的理想是当网红”。孩子们的理想大多是单纯幼稚的,“网红”之所以成为他们追求的梦想,无非是因为他们看中了其门槛极低、快速出名、收入颇丰等因素。
②成人大都知道这是一点儿也不靠谱的梦想,知道不耕耘就不会有收获,不经风寒就难有花香的道理,所以没人再去做当“网红”的美梦。孩子则不然,天真幼稚,只看到几个“网红”的风生水起,羡慕之心就油然而起,从此立下“鸿鹄之志”。这多半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绝大多数人还要靠辛勤劳作才能养家糊口,他们不懂得没有劳动者的艰苦奋斗,也不可能有什么“网红”。
③但孩子的理想都是成人赋予的,社会灌输的,正是我们的各种媒体、网络铺天盖地地为“网红”张目喝彩,不遗余力地渲染炒作,才影响到了孩子们的价值选择,使得他们不想奋斗,不愿付出,只希望当“网红”。这可不是一笑了之的小事,孩子的理想从来都是社会价值的风向标,“八成小学生希望成为网红”,反映的就是有关方面宣传教育的失当,也关系着我们未来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④当然,孩子是会成长变化的,儿时的理想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调整,随着教育的加强而得到及时矫正,变得越来越可行,越来越与现实接轨,越来越适应社会。“网红”则可能由于自身的缺陷而昙花一现,烟消云散,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曾遇到的一处奇葩风景。
⑤由“八成小学生希望成为网红”,我倒是想起另一件事。央视为庆祝五一劳动节,推出“大国工匠”的系列节目,精心选出了一批给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能工巧匠进行表彰宣传——有为舰艇加工特种钢管的镗工师傅戎鹏强,有航空发动机装配领域的首席技师李志强,有全心全意为消费者做好药的同仁堂首席技师张冬梅……
⑥说实话,这个社会有没有低俗的“网红”,实在是无关紧要,其意义最多是闹点噱头,博人一笑,而且还很廉价;而没有了这些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舰艇下不了水,飞机上不了天,百姓吃不上好药,那损失就大了。
⑦“网红”要有内涵,更要有正能量。如果有一天,人们对“大国工匠”顶礼膜拜,社会对“大国工匠”尊崇备至,小学生在谈理想时也有很多人立志将来当“大国工匠”,甚至也“多到八成”,中国制造就一定会大放异彩,中国经济也会增添惊艳世界的软实力。这样的“网红”才能美丽我们的世界,温暖我们的生活。
【注释】①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
【1】造成多达八成的小学生“未来的理想是当网红”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孩子则不然,天真幼稚,只看到几个“网红”的①风生水起,羡慕之心就油然而起,从此立下“②鸿鹄之志”。加点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网红”则可能由于自身的缺陷而昙花一现,烟消云散,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曾遇到的一处奇葩风景。
“昙花一现”和“奇葩风景”讽刺了什么?
【3】第⑤段作者列举了一批给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能工巧匠,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请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与下列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网红”的看法。
(1)17年前,非典爆发,67岁的他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17年后,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年逾80的他为了广大人民的健康再次挺身而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再次成为“网红”。但这个朴实的男人连连摆手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2)在乡野山涧之间,在春风秋凉的轮替之中,被誉为“2017第一网红”李子柒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特别是视频中浓浓的中国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面对媒体采访,她说:“我只想认真做事,过简单的农家生活,当一个简单快乐的普通人。”
我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各题。
害怕回乡
刘志坚
①回乡不是回家。
②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屋顶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③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目光迎接你:“哇,回家开看母亲了。”
④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⑤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
⑥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⑦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目光也依旧真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⑧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
⑨“到乡翻似烂柯人”,一棵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
⑩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然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踟躇复踟躇。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⑪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须根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你树冠的绿阴,给故乡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⑫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你对你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⑬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⑭……当你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⑮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⑯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的回报,你会悚然而惊。
⑰所以,我害怕回乡。
【1】作者一开始就说:“回家不是回乡。”从文中可以看出,回家的感觉是____,回乡的感觉是 _____。(各用文中的一个词填空)
【2】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回乡不是回家”?
【3】作者为什么害怕回乡?为什么又要回乡?
【4】第10段中划线的语句,作者要“审视、梳理”些什么?
【5】文中的第6段,作者为什么说“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
12、两个月的居家生活,我们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和关爱,体会到了老师的严谨和认真,也见证了自己的自律与成长……
请以这两个月中你感受最深的事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记叙文。②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