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四川泸州初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四处散开,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字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C.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有所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 2、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夏日午后,天边乌云滚滚,随后狂风大作,不到晚上八点便大发雷霆,风雨交加。

    B.一般来说,一个民族愈文明,愈彬彬有礼,它的风俗习惯也就愈有诗意。

    C.一位男士无证驾驶并闯红灯,被拦下后却郑重其事地告诉交警,他不在乎。

    D.他演说时最喜欢咬文嚼字,古今中外,东拉西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学问。

  • 3、初三的课文,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通过描绘北国雪景,歌咏祖国壮丽的河山,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并借此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

    B.《论教养》一文,作者通过对“有教养”和“无教养”表现的讨论,探究了“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行文活泼灵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C.《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继承了爱国诗人屈原、杜甫等人的忧国忧民传统,提出“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至今仍然激励人们奋发有为。

    D.《孤独之旅》的人物只有杜家父子二人,故事情节也十分简单,小说的“厚度”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心里的细腻刻画和优美的环境描写上,“孤独之旅”实际上是少年的成长之旅,读来令人受到心灵的启迪,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最后长出有“胡须”的“鲤鲫鱼”。

    B.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C. 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惟妙惟肖

    D. 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坡

    (南宋)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③筇杖:竹枝。④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自州门而______

    (2)至东坡则地势平开豁______

    (3)亭下南一堂颇雄______

    (4)一郡之最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3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 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 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 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4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陆游游东坡,从______开始,以“______”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______,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______之情。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2请分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走进小说天地,体验别样的人生,拓宽人生的维度,让我们一起参加向阳中学九(3)班举行的“走进小说天地”的探究与交流活动吧!

    (1)【调查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据全国首份全国中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数据显示,约5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或较少。由于学业压力,在调研中,部分中学生坦言作业都没有做完,哪有时间看课外书。另一份数据则表明,在青少年课外休闲活动中,阅读以14%位列第二,而玩电脑、QQ、手机游戏、发微博、微信等跟电子设备及网络关联的活动合计超过20%,令人忧虑。

    材料二:“我教语文30年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急过,过去只是发愁怎么引导孩子们读名著、读佳作,如今根本就是跟电子产品在抢夺他们的课外时间。很多孩子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籍,压根就不读书,你让我们老师怎么办?说到小学生阅读状况,省会某小学的杨老师显得十分焦虑,她指着书桌上的几本《阿衰》《疯了,桂宝》等漫画说:当然,我说的孩子们不看的书不包括这种书,可这些书除了哈哈一笑能有多少营养?还有另外那几本我收上来的所谓青春玄幻小说,里头还有少儿不宜的内容,都说开卷有益,但这种书看不如不看!

    材料三:某学校关于每日读书时间和阅读经典所占比重的调查结果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读书时间

    1.2

    1

    0.5

    经典所占比重

    27.8%

    34.5%

    42%

    我的结论:

    (2)【发起倡议】请把倡议书补充完整。

    亲爱的同学们:

    “书是世界宝贵的财富,是国家和历史优秀的遗产。”这是梭罗曾感叹道的!书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心中梦想的发源地。因此我发出以下倡议:

    ①爱读书:将读书变成一种伴随终生的良好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读好书:有选择地读书。选择你所喜爱的书籍,选择经时间滤过的经典。

    同学们,读书吧!正所谓“静对好书成乐趣,闭看云物会天机”,读书真的很快乐。

    (3)【讨论探究】以下是关于小说阅读方法的讨论,请你也加入吧!

    甲:我觉得阅读小说首先要把握小说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可以联系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去把握。

    乙:我觉得还要探讨它的艺术手法,就是小说的一些创作技巧,包括构思、选材、语言等方面的技巧,可以指导我们写作呢。

    丙: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填空。

    (1)过尽千帆皆不是,     。(《望江南》温庭筠)

    (2) ,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池上碧苔三四点,   (晏殊《破阵子》)

    (4)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5)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6)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7)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8)古往今来,诗酒相伴,多少文人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         写尽了征人们思乡而不能回的矛盾心理;李清照《醉花阴》里,把酒黄昏,吟唱出了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浓浓哀伤。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四)

    干涸的眼睛

    [法]吉尔贝·塞斯布隆

    亿万富翁猛一摔眼镜(近几年来他摔得最重的一次),金边眼镜摔了个粉碎。因为用力过猛,呼吸都显得急促起来。他按了按钮,响起了一个讨好的声音:

    “先生,有什么吩咐?”

    “告诉吉米,请普雷斯顿把眼科医生叫来,”亿万富翁说道,“戴了新眼镜,我仍然觉得不舒服,真叫人受不了……”

    普雷斯顿飞快地带来了眼科医生和医生的两位同事,一辆满载着药品的货车尾随而至。三位大夫立即给亿万富翁作了检查,接着他们退到相隔较远的一间屋里,讨论最终的治疗措施。

    最后,三人中胆子最大的出来讲话。他咕哝了一通谁也听不懂的术语后,说:“今后,任何眼镜,任何眼药水,任何外界的治疗手段,都对亿万富翁的眼睛不适用,当然也无法消除他的痛苦。解除痛苦的唯一药物,全靠他本人——只要他经常哭泣流泪,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哭出眼泪?”

    “对!只有这自然分泌物,这形成眼泪的无法人工合成的混合物,才能洗涤眼球,治好眼病。”

    “哭出眼泪!可怎样才会哭呢?”

    专家们只好承认无能为力,普雷斯顿举起双臂,无可奈何。

    “怎样才能使人哭泣呢?……普雷斯顿,去调查一下!”

    整幢大楼的人都开始读书了。一批学识广博的人,挑选了世界文学中最悲惨的作品;一群最易伤感掉泪的演员,为亿万富翁读作品中最催人泪下的段落。他们声泪俱下,他却无动于衷。演员们带着浸透泪水的手帕,灰溜溜地走了。亿万富翁老是抱怨眼睛痛。

    人们特意为他上演了一些令人心碎的节目。他打量着这些化了妆的女演员,心中揣度着该出多少钱让她们来陪他乘车兜风或是过周末。他已结过五次婚,是个老手,懂得不同的交往所需要的不同花费。

    好不容易搜集到最悲伤的电影来放给他看,可仍然是空忙一场。因为,他除了其他行业不算,还经营着一家电影制片厂。在给他放电影时,他不由自主地计算起拍摄电影所需的费用来了。放了一个半小时电影,他算了一个半小时。当然,在黑暗中,他的眼睛痛得更厉害了。怎么办?

    看到亿万富翁紧缩双眉,普雷斯顿和其他人似乎感到了被扫地出门的威胁。他们决定重病用重药。于是,亿万富翁破天荒第一次参观了城里最贫穷的几个区。他坐在世界上最长的卧车里(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心情十分愉快,大声地说:“真是景色非凡哪!你不觉得吗,普雷斯顿?”自然,要他从那装有空气过滤器设备和空气调节设备的车上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治疗的方法也只能到此为止。眼睛依然干涸无泪。

    事情发展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普雷斯顿想了整整一夜之后,终于在黎明时找到了一帖万无一失的药方。他下令把全国各地面目、身材都酷似亿万富翁的人都找来,运气还真不错,他找到的人中,有一个正患着一种非常痛苦的病,在一家肮脏不堪的医院里奄奄一息。普雷斯顿命人将病人抬到他主人的住所。他的主人每天都要在这垂死的人身边呆上片刻。亿万富翁看到自己(两人的面目非常相像)躺在床上,由于痛苦而脸部抽搐,浑身出汗,上气不接下气,双手没有一点血色,这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他晃了晃脑袋,终于哭了,为自身而伤心掉泪……

    就这样,每当他觉得眼睛痛时——不过,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只要他走到隔壁房间里,在病榻旁坐一会儿,就会伤心掉泪,眼睛顿时就不疼了。另一个“他”越是病痛难熬,他的眼痛越是消失得快。

    不幸的是,那穷苦潦倒的病人受到了比以前好的治疗,在某一个晚上溜走了。而那个亿万富翁却不知怎么搞的,染上了一种什么病,卧床不起。病魔并没有放过他,他很快变成了一具丑陋的僵尸,只有两只眼睛依旧完好无恙。

    (选自《外国著名短篇小说选读》,有删节)

    1通读全文,在下列表格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治疗措施

    富翁反应

    佩戴新眼镜

    摔碎眼镜,仍然觉得不舒服

    朗读最悲惨的作品

    (1)

    (2)

    打量演员揣度花费,眼睛痛得更厉害了

    播放最悲伤的电影

    (3)

    参观最贫穷的地区

    心情愉快(或从不下车),眼睛依然干涸

    找到酷似富翁的垂死病人

    (4)

     

     

    2亿万富翁为什么对“最悲惨的作品”“令人心碎的节目”“最悲伤的电影”都“无动于衷”?他为什么又“终于哭了”?

    3小说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最后两段中找出两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作品用“干涸的眼睛”做题目,有何作用?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钢笔

    ①上世纪80年代,我在后屯小学当代课老师。那天刚上课,刘晓丽忽然带着哭腔说她的钢笔不见了。那支钢笔是她爸爸给刘晓丽的奖励,价值十二元,相当于我一周的薪水。

    ②一番深思熟虑后,我想出个“破案”妙招。我走上讲台,故意面无表情地说:“同学们,谁拿了这支钢笔,我很快就能知道,主动坦白上交的,可从轻处理!”几十双眼睛充满迷惑地望着我。

    ③我目光威严地扫过大家说:“我数一二三,大家都闭上眼睛,拿钢笔的同学可以悄悄将笔扔地上。”我喊:“一!二!三!”然后假装闭眼,悄悄观察。同学们都闭着眼,一动不动。只有吴小天,他忽然睁开眼睛,看了看讲台上的我,又左右看了看,犹豫了一下,闭上了眼睛。“好,大家睁眼吧!”我叹了口气说,“那位同学没有珍惜这次机会,那么,大家继续听我的口令。起立!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我居高临下,看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像做游戏般转来转去,只有吴小天异常。第一次“向右转”时,他左顾右盼,看到同学们都转过去了,才匆忙转了过去。“向左转”时,他竟然转错了方向。

    ④让同学们都坐下后,我在教室外约谈了十位同学,内容都是了解吴小天的家庭情况。我知道,这些同学回到教室后,都会盯着吴小天看,还会窃窃私语。这一切都会给吴小天的心理造成无形的压力。我对吴小天也有了基本了解,他妈妈和爸爸离婚,改嫁到邻村。爸爸再婚,后妈带着两个孩子嫁过来,对吴小天不管不问。吴小天的亲妈有时会来看他,但常引起他后妈不满,两个女人曾在村头对骂……

    ⑤最后,我约谈了吴小天。吴小天又矮又瘦,头发像鸟窝,裤子的膝盖处打着补丁。他站在我面前,低着头,不时偷看我一下,当与我的目光相遇时,又慌乱地躲开。“吴小天,你把刘晓丽的钢笔交出来吧!”他吃惊地抬头看了我一眼,坚决地摇了摇头,大声说:“老师,俺没拿!”他的反应出乎我的预料,我不由得有些恼怒,叱道:“你再说一遍!”“俺没拿!”我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强硬,真是低估了他。我放缓了口气,拍了拍他瘦瘦的肩膀说:“吴小天,你的情况我了解,我也非常同情你,但是,这不是你拿别人东西的理由……“老师!俺没拿!”他打断了我。我强忍怒火,耐着性子继续开导他:“我会对同学们说,钢笔是我在外面捡到的……”“老师,俺没拿!”他又来了一句,斩钉截铁。我的忍耐到了极限。“好!那就别怪我不给你留面子了!”他抬起头来,愤怒而又恐惧地看着我。

    ⑥我在外面转了几圈,极力让情绪稳定下来。我回到教室,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书包和铅笔盒,我站在讲台上监督。吴小天双手死死地抱住书包,不让同桌检查。我冷笑了一声问:“吴小天,你不是没拿吗?”吴小天倔强地看了我一眼说:“是俺自个儿买的!这种钢笔只许刘晓丽有,俺就不许有了?”说着,他从书包内取出钢笔,高高地举在手中。全班同学都静了下来,目光都集中在他手中的钢笔上。那支钢笔和刘晓丽的一样!

    ⑦我走过去,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钢笔说:“你还抵赖!”“这是俺自个儿买的!”说完,他低声抽泣起来。我放慢了语气说:“刘晓丽的钢笔是她爸爸买的,全班同学都知道,这支钢笔是谁给你买的呢?”吴小天停止哭泣,梦呓般回了一句:“俺自个儿买的。”“那你家长知道吗?钱从哪里来?”吴小天慌了,紧张地摇了摇头,脸上溢满了汗水。

    ⑧尽管事情基本尘埃落定,但保险起见,我还是想去吴小天家核实一下。下午放学后,我刚走到吴小天家所在的胡同口,吴小天从后面追上来拦住我说:“老师,俺错了,求你别告诉俺爸妈,他们打得很疼……”他瘦小的身子,恳求的小脸,和刚才的倔强判若两人。我叹了口气说:“吴小天,你要早承认,我还能在同学们面前保住你的面子,唉……”我自然没去家访,不愿给这个倔强又可怜的孩子雪上加霜。

    ⑨周一早上,我刚到学校,刘晓丽就拉住我说:“老师,我们冤枉吴小天了,那天是我把笔落在家里了。”说着,她递给我两支一模一样的金黄色钢笔。我一下子懵了。刘晓丽说:“吴小天很喜欢这支钢笔,说过一定要买一支的,我以为他也就是说说……我爸爸猜想,这一定是他亲妈悄悄给他买的,他不想让别人知道。”

    深深的愧疚和心痛油然而生,我痛恨自己。我跑进教室,我一定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吴小天道歉,还他一个清白。可是,教室里没有吴小天的影子。我派班长去他家里找,才得到一个消息:吴小天转学走了,他被舅舅收养了。

    不久,我的代课老师生涯结束了,但内心始终对吴小天怀着一份愧疚。这份愧疚,成了我心中化不掉的块垒。

    很多年后,我再次见到吴小天,和他谈起当年的“钢笔事件”,并送上迟来的道歉。已经是一家建筑公司老板的吴小天笑着说:“老师,当年你并没有错,那支钢笔,确实是我拿刘晓丽的……那时,我特别犟。”说着话,他竟然脸红了。

    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问:“不对吧?后来刘晓丽不是找到了自己的钢笔吗?”吴小天收起脸上的笑容,郑重地说:“那是她爸为了保护我,又买了一支。”

    我心中的块垒瞬间融化了,一股暖意弥漫了全身。

    【1】请以“钢笔”为关键词,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概括小说情节。

    开端:①_____________,我想出妙招开始“破案”。

    发展:我多方调查,并准备家访,②______________

    高潮:③______________,我因冤枉吴小天深怀愧疚。

    结局:多年后,我向吴小天道歉,④______________

    【2】请你在第⑩段,当我得知冤枉了吴小天后,“深深的愧疚和心痛油然而生,我痛恨自己”,请你为此时的“我”写一段心理独白。

    【3】小说如何表现吴小天的“犟”,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在讨论小说主题时,同学们有下面三种理解。你同意哪种?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甲】小说意在表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乙】小说赞扬了真诚和勇于自省的品格。

    【丙】小说揭示了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塞北土炕

    ①从小生长在塞北农村,长大后无论走走到哪里,心中总有割舍不断的“农家情结”。童年时故乡的农家房舍,都是土坯砌成的客洞成的窑洞。家乡的土炕,像一块魔方旋转着农家人简朴快乐的生活——夜晚铺上被褥,土炕就是卧室;客人来了让坐炕头,土炕就是客厅;放上方桌摆上饭菜,土炕就是餐厅;饭后撒下碗筷摊开书本,土炕就是书房。现代都市单元楼内分门别类的居室格局被农家人的一条土炕演绎得淋漓尽致。

    ②小时候土炕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竹编的炕席斑斑驳驳的围墙,高高的窗台,还有热得发烫的炕头。那种横横竖竖、错落有致的炕席,躺在上面很是凉贞但却让小孩子们很感头疼,稍有不慎就会擦上小刺。再大一点的时候,炕席被出了家门,进来的是油亮的大花油布,一同变化的还有围墙上好看的风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农村生活习惯中,土炕上的变化最能显示女主人的精明能干。

    ③童年时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为了冬天土炕的取暖,母亲在秋后生产队最后一批粮食归仓后,就开始捡柴火、拾玉米茬了。冬夜里,窗外北风呼呼,屋里一条暖炕让寒夜不再漫长。母亲的勤俭和清洁在村里颇有口碑。简陋的窑洞,在她的布置下满屋子火喷喷暖和和。后来父亲外出谋业,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家生活。精明的母亲省吃俭用,操持着盖起了当时村里唯一的砖房。纸糊的窗花换成明亮的玻璃,油亮的革布取代了陈旧的油布,但那条土炕却依旧暖暖地守候着。再后来,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好转,砖房变成了瓦房,各种时新的建筑装修材料在家里落了脚,燃气灶、电暖气等也进了家门,家人一度为要不要土炕起了争议。

    ④母亲舍弃不下那浓浓的“炕头情”,专门留出一间保留了火炕的屋子,并拾掇出了闲置多年的风箱,再将一口大水缸立在墙角。我们很为母亲的这一“壮举”叫好。一次回去时恰逢村里停电。我执意要替母亲在那间屋子里烧火做饭。掏灰、按柴火、放炭、点火、拉风箱,小时候那么熟练的生火技巧,隔了多年竟然生疏得手忙脚乱。滚滚的灶烟从灶台里轰地冒出来,来不及躲闪的我被呛得直流眼泪。母亲说还是你们城里的煤气好使,又干净又方便;我说还是这冒烟的灶好,多有“烟火”气息!父亲坐在板凳上拉着风箱,母亲在灶台边搓着莜面,锅里的水吱吱作响,地上散乱着烧火的玉米秸,从灶口扑出来的火星飞舞着,灶口的火光照得屋子忽明忽暗的。每一次看到这场景我都感动得想要落泪!

    ⑤农村人热情好客,待客的最高礼仪就是坐炕头,再加一顿香喷喷的油炸糕。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随父母出远门走亲成,每到一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盘着腿儿,看人家在忙里忙外地准备待客的饭菜。等油炸糕的香味从灶台间飘出来时,我忍不住拿起筷子,瞅瞅父母制止的眼神又悄悄缩回了手,直到被主人热情地以孩子小为理由第一个吃上油糕。时代在变迁,如今家有来客,坐在城市灯红酒绿的饭店包间里,吃着当年想都不敢想的生猛海鲜,却再也找不到炕头上吃油炸糕时那种热乎乎的、期盼的滋味了。

    ⑥家乡的土炕以它的质朴,浓缩了我情感中永远化不开的亲情。

    (选自《文摘报》2019年3月2日)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眼里,塞北的一条土炕就能媲美现代都市单元楼内分门别类的居室格局。

    B.在各种时新的电器在新家落脚时,母亲坚持保留土炕是为了预防停电时可以烧火做饭。

    C.“母亲说还是你们城里的煤气好使,又干净又方便”一句表明母亲后悔当时保留了土炕。

    D.现在的“我”在城市的饭店包间里吃饭却找不到当年滋味是因为没有吃到油炸糕。

    【2】文中母亲的精明能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家乡的土炕,像一块魔方旋转着农家人简朴快乐的生活。”(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再大一点的时候,炕席被出了家门,进来的是油亮的大花油布,一同变化的还有围墙上好看的风景。”(赏析加点字)

    【4】第⑤段内容看似与“塞北土炕”无关,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5】结合全文,谈谈对文章结尾段的理解。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写作。

    诗人说:预言丰收是轻松的,它可以用彩笔描绘;庆祝丰收是欢乐的,它可以用响鼓紧擂;创造丰收是辛苦的,它需要像小河一样流淌的汗水。

    请以“   丰收”或“丰收的   ”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2)字数600以上。(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