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5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
C.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炫神迷啊。
D.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地时间4月15日晚,法国巴黎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起火,目睹熊熊燃烧的烈火,不少哀伤的法国民众在川流不息的大道旁跪地祈祷。
B.西安奔驰女车主坐引擎盖上哭诉维权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66万漏油奔驰把4S店推上了风口浪尖,金融服务费的问题,更是引发二次舆情的强烈关注。
C.王朝传至宣宗时,这偌大的帝国,就像一位病魔缠身、行将就木的老人,任你千般手段,励精图治也不过是微微减缓其走向灭亡的步伐而已。
D.当地时间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市场准入和供应链两方面封杀华为,消息传来,国人忍不住怒不可遏,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美国的谴责。
3、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撺掇(cuān duo) 斡旋(wó) 争讼(sǒng) 戛然而止(jiá)
B.白羊肚(dǔ) 怅惘(wǎng) 行辈(háng) 拾级而上(shè)
C.蛮横(hèng) 颠簸(bo) 陨石(yùn) 悄怆幽邃(qiǎo)
D.龟裂(jūn) 连翘(qiào) 腈纶(qīng) 怒不可遏(è)
4、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黧黑(lí) 腈(jīng)纶 彷徨(páng) 霓裳羽衣(cháng)
B. 肤浅(fū) 枷锁(jiā) 竹篙(gǎo) 目眩神迷(xuàn)
C. 诬蔑(miè) 矗立(chù) 驰骋(chěng) 拾级而上(shí)
D. 襁褓(qiáng) 出轧(zhá) 寒噤(jìn) 怒不可遏(è)
5、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①。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蘋③。
注释:①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应当可以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②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③白蘋:一种水草,花白色。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宴饮场面,也没有离别的话语。
B.首联中,诗人面对友人的离去,忧伤地“挥手”作别。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泪沾巾”和本诗中“挥手泪沾巾”都表现了送别友人时缠绵悱恻的悲切之情。
D.“落日”“白蘋”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多出现在送别诗中,以渲染浓浓离情。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诗人以“飞鸟”自比,传达友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
B.颈联描写诗人眼望着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远去,继而想象友人抵达太湖后欣赏夕阳下的明媚春色的情形。
C.诗人融情于景,用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D.诗的最后,诗人又从颈联的想象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⑥驿外断桥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⑦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2)默写《关雎》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青春终于胜利了。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
……
但是他一想到,明天他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再度和他的朋友们同志们,所有那些亲爱的人们在一起,他又高兴了。这大城市以及它沸腾的生活,活跃的气氛,加上那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车的轰隆声和汽车的喇叭声,都吸引着他。而最最吸引他的,却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煤烟熏黑的车间、机器,以及滑轮的柔和的沙沙声。他的心已经飞到巨大的飞轮疯狂旋转、空气中散播着机油气味的地方,飞到那早已成为他不能分离的整个生活上去了。”
(1)这段文字选自原苏联著名作家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保尔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结合全书,用简要的语言把“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中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内容概括出来。
8、颜 值
南 山
①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智慧聪明,一直以来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无论东西文化,长相对称的人,通常会被认为是更优秀的,过着更快乐的生活,有更多的朋友,是有才华的、聪慧的、魅力十足的。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
②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在同盟会期间,因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未遂,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民国成立,他作为英雄凯旋出狱,一时成为风云人物。据说当年审问他的亲王见他“一表人才”,心生悯意,甚至想把女儿嫁给汪精卫,可见汪精卫的颜值之高,“才华”之好,但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位“一表人才”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虽过了七十余年,仍然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和不耻。
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有时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
④曾国藩是晚清大臣,是国之栋梁,其雄才伟略,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⑤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糟老头子,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的。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名家安徽人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
⑥方宗诚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国之大器,相貌平常,行为平常,这就具有了文化上的美感。
⑦“颜值”真的是一个极好的词汇,好就好在将一个人“指标化”了,一个人除“颜值”,自然还有“品德值”“文化值”“智商值”“情商值”健康值”等等,综合起来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立体具象的人。
⑧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量,其实曾国藩属于黏液质性格,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但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曾国藩自己也说: “ 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项刻立办者。余成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曾国藩不是那种见了人就就滔滔不绝、指点天下,喜欢发表漂亮观点的人。但这样的人能在大风浪中面不改色,不为环境所动,极具理性思维,其作决策,也极少冲动,也不可能有精悍之风,所以更能联谊交友,天下贤士为之归心。
⑨美国期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了一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当数据进行了论证。
⑩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长相不怎样很可能是“交际式领导力” 突出的潜在生物符号。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得他们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使得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越发得到开发、锻炼。而有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
⑾现在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别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等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的,可以让人去称道的东西,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然后才有可能是:这个人长得还可以。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本文用曾国藩的例子论证了什么观点?
【2】除了举例论证外,本文还运用了对比论证,请写出对比论证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3】举曾国藩的例子时,作者在④⑤两段中引用了别人对曾国藩外貌、第一印象的评价,为什么不引用别人对他才华的评价?
9、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心理描写是常用的写作方法。请你以“今天(6月27日)语文考试前一刻”为背景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当时的心理。
要求:①100字左右;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