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对你格外垂青,是因为你身居卑位,却能屡吐高论,说来实属不易。
B. 李雪莲上访并不占理,王公道对她屡屡挡驾,反而亵渎了法律的尊严。
C. 十年前我们萍水相逢,未及倾诉衷肠就各奔东西,如今再会,真是久仰了。
D. 我斗胆向您提出心中的若干疑惑,其中不乏陋见,实属冒昧,见笑了。
2、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3、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抑或是异性的拒绝,诗人都保有一颗赤子心,___________,满怀欣喜地去摄取其中的养料,甚至能够在否定的现象中挖掘肯定的因素。
A. 因此总是被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
B. 因此总是能够激发无尽的想象力
C. 并且总是被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
D. 并且总是能够激发无尽的想象力
4、“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 )
A.琵琶
B.二胡
C.马琴
D.竖笛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灵秀 磷光 玲珑剔透 聆听教诲
B.诞生 旦角 淡泊明志 担当重任
C.宿营 诉说 夙兴夜寐 素昧平生
D.咨询 滋生 芝兰之室 孜孜不倦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与中国青年
柯仲平
一 问延安
青年!中国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饭,
延安穿的麻草鞋,
为什么你爱延安?
二 青年答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
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
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
不能到前方抗战,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
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哪怕我们的课堂在露天,
我们的凳子——一块砖,
我们的桌子——两腿上面搭着一块小木板;
我们学得多么乐,多么欢:
我们的教员是英雄,
曾毕业在草地雪山。
我们也学种菜,学背柴,
还到乡村里宣传:
多流一滴汗,多学得一点马列,
多到群众里工作,
多学得一些群众观点。
深更半夜,工作归来,
头顶明月,脚踩沙滩!——
哼着歌子,绕过延水边
呵!唱不尽的是革命,
看不厌的是明月,
我们年轻人的热情,
好比流不尽的水,
留连,留连,
夜深了,还在延水边留连。
忽见中央机关那一面,
还有星星大的灯光三五点,
那分明是老干部还在窑洞里埋头苦干,
又才警觉到战斗的明天。
明天,明天同样是战斗的学习,战斗的工作,
战斗的生产;
战斗的青年,
要带着毛主席给的战斗法宝,
到前线。
到广大的民间。
三 延安做总结
啊!青年!青年!
勇敢的中国青年!
多情的中国青年!
你穿破了延安的草鞋,
你取得了一些活生生的革命经典,
你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
你有了一个能思想的脑袋。
你呀你,你前进!
你将开花在华北华南,
结实在鸭绿江边,
青年!你可爱的中国青年!
1939年秋在延安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你爱延安?”写出了当时大家都在提的问题:延安生活艰苦,为什么青年都涌向延安?引发读者的思考。
B.“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是说青年们还很稚嫩,思想不成熟,需延安战斗生活来磨炼。
C.“课堂在露天”“乡村里宣传”“头顶明月”等展现了青年们在延安火热的学习、生产场景,诗人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了美的意境。
D.“穿破了延安的草鞋”“取得了革命经典”“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写出青年们获得了延安物质、精神的滋养,与延安密不可分。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极富泥土气息,清新自然、意境朴素,不像是诗人“做”出来的,而像是从延安的平凡战斗生活中自然“流”出来的。
B.诗歌用的是民歌体,语言多是群众语言,如“吃的小米饭”“穿的麻草鞋”“学种菜,学背柴”等过于直白,缺少诗意。
C.诗歌二、三小节没有写抽象的道理,而是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延安生活的生动图景,体现了诗歌用意象、意境抒情的基本特点。
D.诗歌最后一节直抒胸臆,人称由前面的“我们”变为“你”,是从延安的角度对青年的赞颂,深化、升华了青年的革命豪情。
【3】诗歌第三小节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
【4】本诗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主席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不向官职比自己高的人学习,原因是“____________”巫医乐师工匠们相互学习,导致上大夫之族“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常为后世文人追随认同。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写法。
(2) 《雁门太守行》中,李贺借用典故表现将士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荀子在《劝学》 中认为,“________”也不足十步远,“________”的“不舍之功”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9、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__________,何时可掇?____________,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_________;险以远,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0、一位高三考生在临考前给远方的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一句话向友人表达了“为实现心中理想,自己已尽力备考,万一考不好也不会后悔,也不会遭到同学的讥笑”的意思,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填空)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开路人永被缅怀。《蜀道难》中,经历了“______”的巨大牺牲,才有了通天险路。蜀道之高,行人“______”,与李白的“手可摘星辰”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句式,痛斥了秦朝统治者搜刮珍宝时唯恐未尽却又对其毫不珍惜的行为。
(3)“夕阳”意象在古诗词中或写人生迟暮之悲,或言苍凉衰败之景,或抒烈士暮年豪情,含义多种多样,比如“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释】(1)郑虔,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安禄山之乱,虔陷叛军中,禄山授虔水部郎中,虔称病,并暗中与唐政府通消息。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陷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虔在三等,故贬台州。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第一句中用到《庄子》中有关典故委婉讽喻郑十八是像樗栎那样无用的散木一般无用之人。
B. 首联不仅刻画了郑虔的外貌形象,又通过其形象特点表现了郑虔的为人品质。
C. 颔联“万里”二字极写郑虔被贬之远,“垂死”呼应首句“鬓成丝”写出郑虔已至暮年。
D. 尾联“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郑虔的一片真情厚意。
E. 本诗结构上层层递进,前后照应,衔接紧凑。如颈联“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紧承“严谴”而来,而尾联“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紧承颔联的“垂死”而来。
【2】前人评此诗“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祖生于长安,袭封唐公。大业中,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甜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是时,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硃粲起南阳,号楚帝;李子通起海陵,号楚王;邵江海据岐州,号新平王;薛举起金城,号西秦霸王;王德仁起邺,号太公;左才相起齐郡,号博山公。而刘武周攻汾阳宫,高祖乃集将吏告曰:“今吾为留守,而贼据离宫,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将吏皆曰:“国家之利可专者,公也。”高祖曰:“善。”乃募兵,旬日间得众一万。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有变,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
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视事,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丙寅,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
(节选自《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B.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C.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D.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指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B.关右,古人以西为右;关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C.突厥,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D.领,兼任,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判”摄”“荫补”也有兼任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敏锐警觉。他事先觉察到杨玄感要谋反,就把这一消息禀报隋炀帝,使得隋炀帝采取了防备措施;后来又觉察到王威、高君雅对自己图谋不轨,巧妙地除掉了这两人。
B.高祖能征善战。他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击败了贼寇母端儿,又降服了绛州贼寇柴保昌部下数万人,还攻破了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
C.高祖足智多谋。隋军兵少,不能有效抵御来犯敌人,他挑选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射箭捕猎以示兵力悠闲有余,使敌人疑惑不敢交战,趁机大败突厥军。
D.高祖处事严谨。他的儿子李世民与他的下属裴寂起谋划,劝他起兵反隋,高祖虽然答应,但并未马上采取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2)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
【5】高祖得到隋炀帝的赦免后“其事遂已”,为什么他后来还是起兵发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4、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佛家语:“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看了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