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
A.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2、“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这一论述属于( )
A.洋务派的观点 B.维新派的观点
C.顽固派的观点 D.立宪派的观点
3、《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损害最大的条款是
A.赔偿白银2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工厂
C.开辟内河航运线 D.增开通商口岸
4、神农再世,几十年育种育苗,挥汗弄泥,九旬犹是种粮汉:院士无双,十多亿远饥远饿,仓丰碗满,百姓长思扛鼎人。”下列哪项属于该院士的贡献?( )
A.“两弹一星”
B.获得诺贝尔奖
C.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D.青蒿素
5、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等省的是
A. 直系军阀
B. 皖系军阀
C. 奉系军阀
D. 桂系军阀
6、2013年12月26日建成通往潮汕地区的动车线,盘活了整个广东经济。在近代,作为广东籍的著名铁路工程师修建了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他是 ( )
A. 侯德榜 B. 詹天佑 C. 严复 D. 魏源
7、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 )
A.“大跃进”时期
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为( )
A.谭嗣同——“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 B.左宗棠——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C.林则徐——收复新疆 D.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
A.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坚持改革开放
10、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你该首选查阅的是( )
A. 《中外纪闻》 B. 《万国公报》 C. 《民报》 D. 《新青年》
1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政策是
A. 加工订货
B. 公私合营
C. 赎买
D. 没收
12、下图为古代雅典“通往公民大会会场路途交通禁行标志”示意图,被这一“交通禁行标志”禁行的人有
①奴隶 ②妇女 ③外邦人 ④儿童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活动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恢复友好关系
C.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D.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4、“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中导致中国“国将不国”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尼布楚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5、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据此回答,这场运动实现的直接目标不包括
A.释放了被捕学生 B.罢免了曹汝霖等人职务 C.推动了社会进步 D.没有在“巴黎和约”签字
16、下面年代尺中,与1978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A.党的诞生
B.曲折探索
C.历史转折
D.动荡岁月
17、《春天的故事》歌词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以下对歌词理解正确的是( )
A.“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建立经济特区
B.“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决定开始改革开放
C.“这个老人”指的是毛泽东
D.《春天的故事》创作的背景是中共八大
18、鲁迅的这部作品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它是
A. 《阿Q正传》
B. 《狂人日记》
C. 《子夜》
D. 《骆驼祥子》
19、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中央革命根据地
C.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D.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海军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正逐渐成为海军强国。以下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A.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
B.成功研制核潜艇
C.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D.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21、“______”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22、中共一大召开:________年7月,中共一大在________召开,________、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23、提出“实业救国”的近代状元实业家是——( )
24、一二·九运动背景:___________时间:1935.12.9口号:见88页性质:___________
影响:见88页
25、计算并填写
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条约主要签订在 战争前后,其面积相当于 个山西省? 个英国? 个比利时?在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还火烧了中国古代的宏伟建筑 。(山西省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英国面积为24.2万平方公里,比利时面积为3.05万平方公里)
26、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请列出发生在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
( 1 ) 1919 年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________________。
( 2 ) 1949 年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的是________________。
( 3 ) 1949 年 9 月在北平召开了________________会议。
( 4 ) 1949 年 10 月 l 日在北京隆重举行________________。
27、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_____________平方千米。
28、1912年3月,______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5年底,______、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
29、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______年,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
30、______年,英美俄日等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______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历史地图属于辅助性的学习资料,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承载着历史的印痕,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一提炼几条有效信息。(至少三条,可以从地理分布、发生的革命事件等方面去考虑。)
(2)观察图二,回答问题。
①写出下列路线图中A、B、C三处红军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
②写出B处重大军事行动的意义。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困难?(至少写出2个)
(4)红军长征的胜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
32、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事件。运动中提出的口号。
(2)维新派在制度变革上做的一次尝试。
(3)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革命。
(4)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的革新运动。运动中标举的口号。
(5)从对这段历史的学习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33、读图,回答问题。
三
(1)图一是__________ 文字,产生于____________ 国家。
(2)图二是__________ 文字,产生于____________ 国家。
(3)图三是__________ 文字,产生于____________ 国家。
34、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一生主张共同奋斗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利益的政党,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
材料二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材料三 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材料四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1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胜了三大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以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并举例说明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取得的成就。
(2)材料三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哪一历史事件?这次商谈实现了国内和平吗?请用史实说明。
(3)材料四中毛泽东所说的“三大战役”是指哪三大战役?
(4)综合以上材料,你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得出什么启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