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清洁能源:风能、潮汐能
B.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C.金属材料:生铁、氧化铁
D.氧化物:五氧化二磷、高锰酸钾
2、超氧化钾(KO2)又称为“化学氧自救器”,主要用于煤矿井下救急,其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KO2+2CO2=2X+3O2,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KO2和CO2的质量比为4:2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了改变
C.X的化学式为K2CO3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不变
3、“天宫课堂”第四课于2023年9月21日15时45分开课,在航天员演示的实验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产生球形火焰
B.乒乓球拍击打“水球”
C.大小钢球发生碰撞
D.陀螺旋转带动宇航员旋转
4、下列关于“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所属反应类型”的描述均正确的是
A.镁-发出耀眼白光-化合反应
B.硫-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化合反应
C.磷-大量白雾-氧化反应
D.木炭-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化合反应
5、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分别向等质量的粉末状和块状大理石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
6、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将在北京2022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制冰过程中投入使用。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在跨临界直冷循环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没有发生变化
B.二氧化碳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发生了变化
D.二氧化碳分子不再运动
7、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五粮酿酒
B.柑橘榨汁
C.桂花飘香
D.滴水成冰
8、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 |
A.探究水的组成 |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C.探究燃烧需要温度 达到着火点 | D.探究Cu、Fe的金属 活动性顺序 |
A.A
B.B
C.C
D.D
9、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业的“三聚氰胺”,猪吃了“瘦肉精”后,可加快生长速度、增加瘦肉率,但残留的“瘦肉精”对人体有害,已知“瘦肉精”的化学式为,则关于“瘦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属于氧化物
B.该物质中含有氮分子
C.该物质由37个原子构成
D.该物质是由5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0、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4P+5O22P2O5
B.铝和稀硫酸反应,Al+H2SO4=AlSO4+H2↑
C.镁粉着火不能用CO灭火的原因:2Mg+CO22MgO+C
D.用石灰石浆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CaCO3+SO2+O2=CaSO4+CO2
11、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的单质,性质相似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一定是二氧化碳
C.CO可用于冶炼金属
D.除掉混入CO2中的CO,可以用点燃
1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做燃料
B.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C.用铅笔作画保存时间长
D.二氧化碳可用于制汽水
13、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蒸馏
B.吸附
C.静置
D.过滤
14、下列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之最 | B.化学与生活 |
①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金刚石 ②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铁 ③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原子 | ①煤气泄漏:开排风扇 ②进入久未开启的菜容:做灯火实验 ③油锅着火:盖锅盖 |
C.性质与用途 | D.环境保护 |
①氢气有可燃性:作燃料 ②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有色光:作电光源 ③石墨具有导电性:作电极 | ①废旧电池:随意丢弃 ②工业污水:处理后排放 ③温室效应:植树造林 |
A.A
B.B
C.C
D.D
15、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是因为
A.它是气体
B.它在高温低压下能变成干冰
C.它溶于水
D.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16、下列是某同学在实验室中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洗涤后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B.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水扑灭
C.实验剩余药品放入指定容器
D.归类整理试剂瓶并使标签朝外
17、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t2℃时,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
C.t2℃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t3℃时,如果a、b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质质量a>b
18、CO、H2还原Fe2O3的过程相似,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向4.8gFe2O3中不断地通入H2,不断加热,实验测得固体残留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固体残留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a到d点,固体中的氧元素的含量逐渐变小
B.从a到d点,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水的质量
C.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3O4+H23FeO+H2O
D.d点对应固体为Fe,其质量为3.36g
19、氢气是未来时代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目前制约氢能推广使用的瓶颈问题有二个:一是氢的储存难,二是氢的制取成本高。下列制氢方法中,最有开发前景的制法是
A.原子能发电电解水:
B.锌与稀盐酸反应:
C.利用天然气与水反应:
D.运用生物技术培养特殊菌类和太阳能分解水:
20、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A.高层建筑物起火即乘电梯撤离
B.发现不可控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图书档案起火,应立即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2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
A.金属铜具有导电性,可用作导线
B.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的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C.水变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是因为受热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
D.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吸附性强,可用做冰箱除味剂
22、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制取氧气时必须检验装置气密性,所以制取气体时都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化学变化还伴随着发光、放热、吸热等能量的变化,所以有发光、放热、吸热等能量变化的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C.通常情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氮气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所以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23、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连接仪器
B.检查气密性
C.取用石灰石
D.验满
24、氢氧化钠是实验室中常见的碱,下列属于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是
A.易潮解
B.易溶于水
C.白色固体
D.能与酸反应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发光、 放热的现象,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反应,但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C.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D.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就是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6、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各项归纳合理的是
A.化石燃料
B.CO的化学性质
C.氮元素的化合价
D.水的净化方法
2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_______℃;t1℃时,将40g乙加到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g;t2℃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甲的质量为_______。
28、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下表是碳酸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80 | 100 |
溶解度/g | 21.8 | 39.7 | 48.8 | 47.3 | 46.4 | 45.1 | 44.7 |
(1)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属于________物质(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
(2)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________。
(3)小东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比较②③④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____,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___g碳酸钠;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
(4)4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增加,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硝酸铵
D.氯化钠
(5)t℃时,根据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关系绘制成如图所示斜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g
B.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N点所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10%
D.图中4个点所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N<M<G=Q
29、汽油溶解油污的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洗涤剂乳化油污的过程是化学变化.________(判断对错)
30、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元素为_________。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气体B的化学方程反应式_________。
3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______。
(2)t1℃时,完全溶解5g丙物质至少需要水______g。
(3)t2℃时,将2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是甲的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可以用图中____点(填“a”、“b”、“c”)表示。
(4)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通过_____的方法提纯甲
(5)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甲<乙
C.析出固体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32、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
(1)2个铁原子_____
(2)4个氢分子_____
(3)5个碳酸根离子_____
(4)已知浓硝酸是一种易挥发的强酸,见光易分解,其分解的反应方程式为:4HNO3=2H2O+4NO2↑+X↑。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浓硝酸的化学性质_____(写出一种即可);
②二氧化氮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最简比);
③判断X的化学式_____。
33、一种外形小巧,充电速度约为普通电池一千倍的新型电池——石墨烯电池已经问世。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片,其化学式为_____。它的物理性质与金刚石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_____。请写出石墨烯可能具有的一种化学性质_____。
34、实验室中,利用如图1的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利用B装置制取气体,向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先进行 的操作,其方法 .
(3)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属于 反应(填化合或分解),下列是乙同学部分实验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 (填序号).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药品
B.先固定试管,后放置酒精灯
C.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后加热试管
D.实验结束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4)氧气是否收集满,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 ,这是利用了氧气 的性质.而判断E装置中集气瓶集满氧气的现象是
(5)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结束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可能的原因是 .
(6)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反应文字表达式 ,也可用图2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从 端通入.(填A或B)如果瓶中装满氧气把水从 端通入可以将氧气排出.(填A或B)
(7)你认为实验室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发生装置选择依据是 、 等.
收集装置选择依据 、 、 等
(8)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你认为制取乙炔应选择上述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
35、用化学用语表示:
(1)两个氢原子___________;
(2)高锰酸钾___________;
(3)亚铁离子___________;
(4)氯元素___________;
(5)硫酸根离子___________。
36、高分子的形状有_____、_____、_____三种.
37、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常用装置B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现要得到纯净干燥的CO2与Na2O2反应制氧气,选择装置的组合顺序是B→______E→F(填装置编号),你选择该装置的目的是:______。
(2)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氧气,还需将上述所得氧气先通装置C、E,最后用装置G来收集,其中装置C的作用为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检验G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3)某同学还想到实验室用装置A也能制得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2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______(填序号)。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B.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
38、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 (填“已经”或“没有”)变质。
(2)若A是CaCl2溶液。①现象a有白色沉淀产生,现象b无色酚酞不变红色,则猜想 成立。②猜想Ⅲ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39、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检测本地钢铁厂产品的质量,在实验室中称取铁屑样品10.0 g,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加热,使之充分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 .然后冷却、称量.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0.35 g.计算:
(1)生铁样品中杂质的含量.
(2)生产100 t这样生铁,至少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质量.
40、金属和合金在工业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合金的性能一般比纯金属好,所以合金比纯金属应用更广泛。请写出合金相对于纯金属的一个优点。
(2)根据反应现象可以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请你写出一组能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的试剂。
(3)根据(2)中提供的试剂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一个即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