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2年1月英国的《泰晤士报》:“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国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此评论是指( )
A.第一次长沙会战
B.万家岭战役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台儿庄战役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其期望实现的目标是( )
A.推翻清政府,创立“拜上帝会”
B.打败华尔的洋枪队,迎来军事全盛
C.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广大农民
D.赶走外来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
3、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表中史实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史论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加快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步伐 |
B | 中共十三大 | 确立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C | 中共十五大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D | 中共十九大 | 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
A.A
B.B
C.C
D.D
4、王进喜说:“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同一时期,河南省林县近10万人苦干10个春秋,用最普通的工具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以上材料体现出的精神是( )
A.救亡图存,敢为人先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爱民亲民,实事求是
D.不畏强暴,生命至上
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6、“在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分量。”以上材料表明抗美援朝
A.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
B.保卫了朝鲜的独立自主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刺激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7、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表中史实与推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左宗棠收复新疆 | 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
B | 公车上书 |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
C | 义和团运动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D | 台儿庄战役 | 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
A.A
B.B
C.C
D.D
8、“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让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赎买政策 D.无偿没收
9、英国政府为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1842年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更是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战争的导火线是( )
A.虎门销烟
B.马神浦事件
C.三元里抗英
D.金田起义
10、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B. 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发起的自救运动
C.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D. 日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大屠杀
11、1957年连接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建立于( )
A.上海
B.武汉
C.重庆
D.青岛
12、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的“土地”是指( )
A.广州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
13、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大勇壮军魂。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14、“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激励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的目的是( )
A.促进朝鲜统一
B.防止朝鲜战争爆发
C.保家卫国
D.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15、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缔约双方互相享有对方现在,或将来给于任何第三国的条约权利。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
利是( )
A.割地 B.赔款 C.办工厂 D.赎辽费
16、下列著作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A.封建专制
B.变法维新
C.资产阶级革命
D.自强求富
17、下表是某次战役的战绩,该战役是
战役时间 | 战斗次数 | 毙伤俘日伪军数 | 破坏交通线 | 拔掉据点 |
3个半月 | 1800多次 | 4万多人 | 2000多千米 | 近3000个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18、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 B.
C.
D.
19、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谭嗣同作为洋务派的代表,领导了洋务运动
B.谭嗣同的流血牺牲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C.谭嗣同等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D.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20、“它是近代以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了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它”是:
A. 虎门销烟
B. 台儿庄战役
C. 抗日战争
D. 平型关大捷
2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_______宣告成立。《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2、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________ 、 ______和______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展开决战。
23、完成下列相关知识填空。
(1)他,是大庆油田石油工人,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被誉为“铁人”。他是_____
(2)他,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__
(3)他,是一名军人,默默无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他是_____
(4)他,专注于田畴,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______
24、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______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共十七大上,______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25、近代社会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经济、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根据所学知识,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1)1765年,纺纱工____________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英国机械师____________改良了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人类进入“____________”。
(3)1814年,英国____________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运行成功。从此,人类进入“火车时代”。
(4)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____________的广泛应用为重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____________”。
(5)英国著名生物学家____________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6、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_____爆炸成功。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___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7、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躯堵敌人的机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而牺牲的英雄是___________。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初期,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其中被誉为“铁人”的是___________。
28、“……后来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在这份宣言中以浓缩的形式出现。”这份宣言是发表于1848年的《________》。
29、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在此期间,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___________工业基地。
30、《________》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_______》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识图,回答问题
(1)上图是《 》杂志,它创办于 年,是 创办的,它的创办标志着 运动的开始。
(2)它最初的名称是《 》,由它引起的运动的两大口号是_________和 。
32、结合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其诞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1935年发生,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是哪一次会议?该会议全力纠正了什么错误?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用一句话概述这条革命道路。
(4)中共共产党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这一结论可从1936年哪一重大事件的解决中得到验证。
33、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辛亥革命的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之一是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另一项革命成果是颁布了一个法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请写出这个文件名称
(3)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什么历史贡献
(4)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1925年)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
(1)这位老人是谁?他1979年制定了什么决策?
(2)为什么说1992又是一个春天,这一年这位老人作出了什么决策?
(3)从他说的话及其产生的影响等,你认为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居于什么地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