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我很喜欢糖果的味道。 这个故事读起来真有味道。
B.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 我为我们的祖国如此富强而骄傲。
C.竹片做的书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这个书架用起来真方便。
2、下列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伶俐(lín) B.双翼(yì)
C.荡漾(yàng) D.闲散(sǎn)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B.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
C.有些贝类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D.冰柱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
4、小精灵叮当铃最后( )。
A. 睡着了 B. 变成空气 C. 快乐生活着 D. 去了遥远的地方
5、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______)的劲头 (______)的骑手 (______)的节日
(______)地呐喊 (______)地前进 (______)地奔跑
6、照样子写词语。
笔墨纸砚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平平安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斤斤计较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写出形容人物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
清晨,我来到美丽的校园,xiān细的柳条suí
风舞dǎo
,fǎng fú
在向我招手;一群群mì fēng
好像刚刚sū xǐng
,在fēn fāng
的花丛中yōu xián
地飞行;一只小燕子lǜe
过水面zī shì
优美,尾巴ǒu ěr
沾一下水面,fàn
起一道水hén
。
9、阅读《三袋麦子》片段,回答问题。
最后,土地爷爷又来到小猴家。谈起去年那袋麦子,小猴拉着老人的手,神秘地说:“请跟我来。”
土地爷爷跟着小猴到里屋一看,呀,麦囤里堆得满满的!小猴说:“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您带一些回家吧!”土地爷爷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1】“神秘”是什么意思?从小猴神秘的表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爷爷为什么夸小猴聪明、能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土地爷爷也给了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简要说明你这样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欣赏。
春
不知不觉,春风已经踏着轻盈的步伐走近了我们,近了!近了!我仿佛已经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不光是我一个人,所有的植物、动物都感受到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看!桃花、梨花、迎春花……像比赛一样竞相开放,那红的像火、黄的似霞、白的如雪,真是繁花似绵,闭上眼睛,一阵阵的馨香迎面扑来,让人陶醉。细听,蜜蜂们已在辛勤地工作,嗡嗡地飞来飞去。蝴蝶也不甘寂寞地在花中翩翩起舞。
“春江水暖鸭先知”,小鸭子在水中快活地嬉戏,感受春的温暖,从南方飞回的燕子站在电线上休息,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个“小音符”与“五线谱”组成的一首悦耳的乐章。歌唱家——黄鹂小姐,在树上用自己美丽的歌喉唱着这首交响曲。
杨柳姑娘披着长长的头发在春风中婆娑起舞,那美丽的舞姿,那轻盈的步伐,仿佛要飞起来,清澈平静的流水倒映出她美丽多姿的身躯。岸上的绿草和鲜花倒映在水中,水底仿佛是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春天的日子多美好啊!早晨春光( )树梢,( )在五光十色的画上,湖面上红绿相映的倒影随着微波( ),和三三两两的小舟构成一幅极美的图画,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句:“春天,真美啊!”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洒 透过 荡漾
【2】用“ ”在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用“ ”画出一个拟人句。
【3】第二自然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中的“小音符”和”五线谱”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寻找春天的足迹。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_______里,春天在那湖水的______里。春天在小朋友的______里,他们看见了______的花,看见了______的草,听见了小黄鹂欢快的________。
【2】春天也在你的眼睛里。我们还可以在哪里找到春天请你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天还在优美的词语里。请你写出三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天还在古人的诗句里。请你写出一首你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类文阅读
自然界的时钟
①公鸡报晓,是人们所熟知的。其实,留心观察大自然里生物的活动,你会发现,自然界是一座奇妙的活时钟。
②仔细观察一下各种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你就会发现它们各有一张时间表。做啤酒的蛇麻草在黎明三点左右开放,到八九点钟就凋谢了;牵牛花大约在清晨四点才打开喇叭,快中午时便收拢了;五点钟,野蔷薇绽开笑脸;六点钟,蒲公英和龙葵向你含笑点头;七点钟,芍药开始争妍斗艳;到了太阳当顶的中午,美丽的午时花才展示它的美丽;下午六点钟,丝瓜花悄悄地打开了花瓣;日落西山以后,夜来香不声不响地开始吐露芬芳;月光花在皎洁的月夜里,好像美女揭开了面纱……
③植物知道时间,小动物也是这样。东方将晓,百鸟就开始啼鸣了。日落西山,鸟入林,鸡上窝,躲在地洞里的老鼠却蠢蠢欲动了。猫头鹰似乎知道老鼠的底细,它白天睡觉,夜间到田野中巡逻捕鼠,不用小闹钟,到这个时候它自然就醒了。
④不仅如此,连没有手表的昆虫也知道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辛勤的蜜蜂一早飞向牵牛花,中午飞向午时花。至于夜蛾,它们是夜来香的客人,每天晚上总是准时去拜访它。
⑤有人认为太阳的出没和潮汐的涨落为生物报了时,但是这只是生物有规律活动的外在条件。在动植物生命的内部还有一个像钟表一样的机构,生物用它计量着时间,这个神秘的生命之钟,就叫“生物钟”。正是靠着生物钟,花草才能感知时间,昆虫才能按时“赴约”。
【1】(解释词语)结合上下文写一写下面词语的意思,再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
蠢蠢欲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文中第②自然段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植物的时间表,读一读,再连一连。
蛇麻草 黎明三点左右开放,到八九点钟凋谢
牵牛花 五点钟绽开笑脸
野蔷薇 大约在清晨四点才打开喇叭,快中午时便收拢
蒲公英和龙葵 六点钟向你含笑点头
芍药 太阳当顶的中午,展示它的美丽
午时花 七点钟开始争妍斗艳
丝瓜花 日落西山以后,不声不响地开始吐露芬芳
夜来香 在皎洁的月夜里揭开面纱
月光花 下午六点钟,悄悄地打开了花瓣
【3】(品析句子)比较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哪一句话更好?好在哪里?
①正是靠着生物钟,花草才能按时开放,昆虫才能按时活动。
②正是靠着生物钟,花草才能感知时间,昆虫才能按时“赴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大意)下面是状元家族的几位同学对短文段落大意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花儿各有一张时间表。
B.第③自然段:不仅植物知道时间,小动物也知道时间。
C.第④自然段:昆虫也知道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
D.第⑤自然段:太阳的出没和潮汐的涨落为生物报了时,这是生物有规律活动的内在条件。
【5】(思考提问)阅读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请仿照下面的一句话,写一写你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例:公鸡报晓是我们熟知的,但是公鸡又没有钟表,它是怎样知道准确的时间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类文阅读。
捏 面 人
①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虽然面人的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但是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②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被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称赞。
③而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④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把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放在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雅之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栩栩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每个自然段都集中写了一个内容,请你按照段落顺序排序。
①面塑艺术现在的地位。②面塑的特点。③面塑的制作。④面塑在旧社会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面塑,以_______为主要原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其形象多种多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你觉得孩子们学习捏面人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过年(节选)
梁实秋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莱。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1】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过年的哪几件事?
(1) 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5) ____________。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喜欢过年。
【3】你能写一写你心中的“年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文段一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明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也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白居易借中秋感怀:“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但中秋节盛行却在宋朝,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元月》中以“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一句,借月亮表达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至明清时,中秋节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非常多,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文段二
端午节,又称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受到尊崇的官吏,却被一位嫉妒他的官吏陷害,他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mì)罗江自尽。出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蛟龙的怒气。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唐代诗人文秀赞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曾描述:“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端午节时最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制成的。
农历五月,也就是端午节所在的这个月份,对中国人而言,除了纪念屈原,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最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用来驱除灾害和疾病。人们还会挂带香包,这种香包是用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做成的,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1】请从短文中各摘抄一句你喜欢的关于中秋节和端午节的诗句。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段,梳理文章的内容。
(1)文段(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________,结尾处简单介绍了有关中秋节的____________。人们在中秋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文段(二)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________和________。端午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下面对两个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的第1~2自然段都是围绕“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句话来写的。
B.文段(一)中引用唐诗宋词中的名句,是为了说明中秋节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C.文段(二)重点介绍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D.文段(二)的第2自然段是围绕“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这句话来写的。
【4】仿照下面的句子,简要介绍一种节日食品或地方特色食品的制作过程。(提示:如饺子、煎饼、麻花等)
例: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把句子补充完整。
天上的星星就像 ________ 。
(2)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改成“被”字句)
________
(3)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①我经常看到小明有时在早上锻炼。
②黄山是举世闻名的无人不晓的旅游胜地。
17、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
2.密密层层的枝叶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
3.今天的体育课可热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绕第一句话,展开想象,补充完整。)
4.她不认真学习,难道能取得好成绩?(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
19、修改病句。
1.星期天,爸爸带我去参观观看秦始皇兵马俑。爸爸说:“秦始皇兵马俑是一个我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书馆的书架上摆放着图书一排排。一到中午,许多同学便津津有味地看书坐在图书室里。
__________________
3.这棵柏树是我去年刚栽的。
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给我买了漂亮的一条花裙子。
__________________
20、修改病句。
(1)他的语文作业基本上全部完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家养了小狗一条,它可爱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展示台。
题目: ,我能行
提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两样拿手的本领。比如:唱歌、弹古等、画画、打乒乓球、游泳……请你选择一样写一写,围绕题目,可以写你是怎么学会的,也可以写一次难忘的比赛。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注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