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A.考古发现
B.神话故事
C.传说
D.想象
2、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 )
A.炎黄子孙
B.人文初祖
C.华夏首领
D.开国帝王
3、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
A.客观地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B.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
C.真实反映了重大历史人物的影响
D.准确地指出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4、《封神演义》再现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商纣王灭亡和武王兴起的那段历史。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牧野之战发生于
A. 公元前2070年
B. 公元前1600年
C. 公元前1046年
D. 公元前841年
5、山东简称“鲁”。下列选项与“鲁”的来历相关的是( )
A. 禅让制 B. 西周分封 C. 晋楚争霸 D. 大泽乡起义
6、纸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A.张骞 B.张衡 C.蔡伦 D.华佗
7、如果小明想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应该去( )
A.中山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大禹
8、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特征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9、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等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B.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C.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D.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战胜了秦军
1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出现在东汉时期,它与下面哪项史实相关?( )
A.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扣留十年
B.班超出使西域时在鄯善斩杀匈奴使者
C.中国或西方的商人往来沙漠雪山经商
D.卫青、霍去病孤军深入匈奴领地与之作战
11、宋神宗认为,这部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为此书赐名。该史书是
A.《论语》
B.《史记》
C.《离骚》
D.《资治通鉴》
12、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 .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 .隋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 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发展
13、下列与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无关的是( )
A. 修筑长城 B. 焚书坑儒 C. 严刑苛法 D. 统一货币
14、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西汉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力倡节俭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以农为本
15、观察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之一,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五代十国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
16、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发展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和宋代商业贸易繁荣无关的是
A.占城稻
B.早市
C.夜市
D.草市
17、小杨同学制作了一批介绍河姆渡人生活的卡片,其中搭配有误的是
A.生活时间:七八千年前 B.生活区域:长江流域
C.农业技术:人工栽培水稻 D.建筑技术: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18、西晋后期,我国人口大量南迁,这股南迁的浪潮会给南方的经济的发展带去什么
①优越的自然环境
②大量的劳动力
③先进的生产工具
④先进的生产经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文中的“变乱”指的是( )
A.国人暴动
B.七国之乱
C.黄巾起义
D.八王之乱
20、传说在四千多年以前,陕西渭河流域有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他是
A. 炎帝
B. 黄帝
C. 蚩尤
D. 大禹
21、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到清代,进入更加繁荣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______和______。
22、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
23、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秦的___________。陈胜、吴广等人前往渔阳戍守长城途中遇雨误期,按照秦律要被处死。
(2)过程:公元前209年,起义在___________爆发,起义军攻占陈县,陈胜称王,建立“____________”政权。
(3)结果:起义___________,吴广、陈胜被部下杀害。
(4)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
2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主要用 选拔官员。科举制度正式产生后,在唐朝时,科举分为 和 两大类。
25、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意向深远,它是中国________的开端。那么,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________;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是________;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是________。
26、中国近代化探索分为三个阶段,利用所学知识把三个阶段中的四次变革的名称填写在对应的符号内。
第一阶段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就是_______运动,这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第二阶段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就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_______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_______;第三阶段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_______运动。
2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的科技也曾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1)东汉时,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________.
(3)科学家________运用三国时期魏国刘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8、晋惠帝在位时,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史称_________。
29、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世袭制”被“禅让制”取代。( )
30、山顶洞人发现地点:北京___________顶部的洞穴里。
31、将作品与作者用直线连接起来
《伤寒杂病论》 司马迁
《史记》 张仲景
《缀术》 王羲之
《兰亭集序》 祖冲之
《蒿里行》 曹操
32、春秋时期的霸主。(不少于3个)
33、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具创新】
材料一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摘编自王祯《农书》
材料二 操作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
(1)请写出材料一描述的工具名称。除此之外,唐朝在农业工具上还有什么创新?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生产工具的创新对古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技术进步】
材料三 瓷枕是古代寝具,定窑孩儿枕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它釉色白润如玉,工艺精巧,孩儿伏卧在床榻上,两臂环抱垫起头部,两足交叉上跷,似乎在床上撒娇蹬腿,栩栩如生,活泼有趣。孩子的形象寄托着古人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期冀,或带有祈求多子多福的意义。传世的孩儿枕稀少,因而十分珍贵。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摘编自牛叶《探究宋代定窑孩儿枕的艺术特色》
(2)材料三中的“孩儿枕”具有的有哪些特点和历史价值?北宋兴起的哪一制瓷地点,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人口迁移】
材料四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
人口 | 占全国人口比例 | 人口 | 占全国人口比例 | ||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 2080万 | 40% | 3120万 | 60% | |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 5500万 | 65.5% | 2900万 | 34.5% | |
——摘编自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
(3)根据材料四,指出唐宋时期人口分布的变化。它反映了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发生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选取其中一个角度,以“国家经济发展”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