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的一组是( )。
A.守株待兔 南辕北辙 精卫填海
B.画蛇添足 夸父追日 亡羊补牢
C.女娲补天 自相矛盾 杞人忧天
D.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2、下列词语和其它三组不是一类的一组是( )
A.无拘无束 天真无邪
B.生气勃勃 白发苍苍
C.欢声笑语 自由自在
D.天真烂漫 无忧无虑
3、与“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不得不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是( )
A.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
B.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不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
C.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承认裁缝说得没有道理。
D.这位顾客歪着头想了想,怎能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呢?
4、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请你把它找出来。
【1】经过 的精心准备,这次元旦晚会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A. 长 久 B. 连 忙 C. 继 续
【2】大风 地停了,渔船准备出海。
A. 渐 渐 B. 徐 徐 C. 缓 缓
【3】气象卫星紧紧地 着台风。
A. 跟 踪 B. 跟 随 C. 陪 伴
【4】考试完毕后,大家都 地等待着成绩的公布。
A. 急 躁 B. 急 切 C. 急 促
【5】瀑布从高高的悬崖上飞流直下,十分 。
A. 壮 观 B. 雄 壮 C. 美 观
5、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清明》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杜牧。诗中反映节日特点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2)“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两句诗选自唐代诗人____写的《______》。全诗表达了诗人在________节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人们常用《元日》中的诗句“_________”比喻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万物更替之理。
6、根据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1.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 (________)
2.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________)
3.形容兴头很足。(________)
4.指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比喻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________)
7、比一比,再组词。
脑(______) 捧(______) 怒(______)喝(______) 湖(______)
恼(______) 棒(______) 努(______)渴(______) 瑚(______)
8、读拼音,写词语。
suī rán yí jiàn mó gu gān shuǎng
hú lu làng huā bō nònɡ dǎ suì
fēi téng zhú gān rǎn hóng mò shuǐ
9、阅读有关传统节日的短文,并做题。(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
年的来历
“年”是一种并不存在的动物,它来自我们的想象,据说会带给人们厄运。这里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年”是一头带有双角的猛兽生活在海底,每年的除夕,它就浮出水面来到岸上,吞吃活人和动物,人们都非常害怕它。于是,每到除夕,人们就携老扶幼逃到山上,躲避“年”。
有一年的除夕,一位长须老者走进了村庄,他向村里的人乞求食宿,但这个时候大家正忙着上山躲避“年”,人人都仓皇逃命,所以除了一位老妪之外没人注意到这位老者。她对老者说:“快上山吧,‘年’就要来吃你了!”老者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快逃命吧,不出几个时辰,‘年’就要来了。”老妪又一次叫道。但是老者还是面带微笑,他说:“如果让我在你家过一夜,我保证把‘年’赶跑。”“但……”最后,老妪实在没有选择了,因为她不得不马上上山,于是她就把
老者一个人留在了她的家里。
半夜里,“年”果然来了。它看到老妪家的门上贴着红纸,屋子里又烧了一团火,于是浑身颤抖,发出一声怪叫。它对着屋子,怒目圆睁,然后猛扑上前,就在它要冲进屋子时,里面传来了爆竹声,“年”再一次浑身颤抖,再也没有靠近的勇气了。最后,门打开了,先前向老妪乞讨食宿的老者穿了一身大红衣服,面带微笑。“年”看到后扭头就逃。
原来,“年”怕红色、火焰,还有爆竹声,从那以后,人们就知道如何赶跑“年”了。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些风俗越传越广,人们称之为“过年”。
【1】结合第一自然段,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年”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写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件事。
【3】过年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0、 雀鸟为什么不吃虫
唐了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江苏泰兴鸟雀成灾!数万只尚不知名的雀鸟,将1200多亩桃树刚吐的嫩芽尽数啄食。
看到这个消息,既感到震惊,又觉得它似乎在情理之中……
查有关资料,食植物的鸟类为数不少,但它们主要是吃植物的种子、果实以及花蜜。仅有少数鸟类,如松鸡和雀鹛吃野生植物的芽苞、叶以及各种蒿草等。像那种成群的、麻雀那样大小的、吃植物嫩芽的雀鸟,我花了很多工夫,就是查不到。
不过,我们可以想一想,在连续数十年使用杀虫剂的今天,在农业区能够历尽种种磨难仍保持如此种群的鸟类,难道它们是吃虫子的吗?我们知道,虫子一多,人们心里就不舒服——这就像眼睛容不得半粒沙砾一样,人们容不得它们的存在。在人为的环境里,那些虫子是不太可能大量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成群的小鸟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虫子,供它们食用呢?或许它们是从别的地方长途迁徙而来的,即使这样,在它们的原产地也没有虫子可吃。原因很简单,如果有虫子,那些成群的雀鸟却只吃植物嫩芽,而很多虫子也吃植物的嫩芽,虫子又没有天敌,植物能活到今天吗?长此以往,以它们为食物的虫子早该绝迹了。
据我的观察,在我们这里能够见到的,可称得上“群”的小鸟是白头翁。可在秋冬季节,它们是以几乎木质化了的秋枫的种子和只有一层薄皮的女贞子的种子为食。在春天,它们一样也不吃虫。不知这是不是巧合?总之,它们家族能免遭灭绝真是幸运!
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表达,可能就更说明问题:因为有了虫子,就会有人打农药,所以,吃虫子的小鸟,将不大容易成活。因此,我有一个朦胧的感觉:江苏泰兴的那些小鸟是长期被逼无奈才改变了习性的。
几十万年前,大熊猫被严酷的大自然所逼迫,也改变了习性。毕竟,生存才是硬道理。那些来不及改变习性的雀鸟,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恐怕不是大自然的逼迫了!
幸运的是,江苏泰兴的雀鸟改变了习性,找到了新的食物。但那群改变了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hāo( )草 (2)迁xǐ( )
(3)沙砾( ) (4)薄( )皮
【2】“这成群的小鸟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虫子,供它们食用呢?”把这句话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苏泰兴数万只雀鸟将1200多亩桃树的嫩芽尽数啄食,作者为此而“震惊”。依据第3自然段的有关资料和后文的相关内容,分析作者感到“震惊”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苏泰兴那些改变了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告诉人们要保护生态平衡。那么,怎样才能保护生态平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他背回家。毛驴向他要十斤樱桃做报酬,老山羊只好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于是问:“牛大哥,他出多少斤樱桃请你背他?”
“千斤。”
毛驴冷笑道:“十斤樱桃还不干呢?千斤!你可别做梦了!”
牛大哥认真地说道:“不是我别做梦了,而是你别糊涂了!十斤算得了什么?友谊的分量才重千斤呀!”
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站在那扇了扇长长的耳朵,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
【1】请你在下列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作为文章标题。( )。
A.毛驴和老山羊 B.老山羊和牛大哥 C.毛驴和牛大哥
【2】联系上下文,完成填空。
(1)文中的“千斤”这句话是______(谁)说的,在毛驴眼中的“千斤”指的是______,牛大哥眼中的“千斤”指的是______。
(2)毛驴听了牛大哥的话后“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此时,毛驴心里可能会想:____________
【3】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一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馒头。
回家的路上,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有品出味儿,馒头已经不见了。又走了一点,口水和肚子故技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汤吗?娘说过,她不喜欢吃麦粑呀!我回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的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了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到“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孩子,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来:“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
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竟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热腾腾的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分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⑴用下面词语造句。
热腾腾:
⑵“我”明明没有拿回学校发的三个馒头,为什么娘却对邻居说我拿回了馒头?
⑶为什么作者说“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3、迎春花开
陈爱民
①远山在冬天时是苍翠的,有些深沉,春天来到后不久,就是满眼的葱茏了。如果阳光再眷(juàn)顾一段时间,那将变成满山的斑斓(lán),叫人好生向往。
②迎春花从严寒中而来,有骨气,又使巧力,早早把一片金黄“哗”的一下呈现在人们眼前,好闻的淡淡的香气,立马在墙隅(yú)、溪头、坡地弥漫开来。桃花的登场也不晚,一树一树地连成片,即使路边只有一两棵桃树开着花儿,也能晃亮人们的眼睛。梨花开得相对安静一些,那素色的白尤其雅致。映山红是最烂漫的,它们共同努力,把整座山染成了一片红色。花儿们仿佛攒足了劲,互不相让,争先吐艳,一步步提升着春天的颜值。
③雨水节气刚落地,草木纷纷萌动。柳树急迫地绽出了新芽。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小草呢,“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昨日的印象,今天再去瞧瞧,已经是“浅草才能没马蹄”了。
④鸟儿们早早地忙活起来了。八哥长得虽不灵秀,一副黑黑的外表,却什么地方都去串一串门,很是打眼。它们蹲在那里时有些憨(hān)呆,但是飞起来时,那扑扑的响声却引人注意。灰喜鹊和花喜鹊们,从清早到傍晚一直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麻雀们叫声细亮,一群群地飞起、落下,像一阵阵掠过的风。黄莺婉转地歌唱着,在枝头上兀(wù)自闪亮。燕子刚一回来,就喜滋滋地四处造访起来,它们轻盈地飞翔着,成为一道迷人的景致。
⑤在南方,雨水总是贯穿春天的全过程。一开始,春雨绵绵,落到水面上,只留下浅浅的“针眼”;后来,春雨有些急起来,四处的水面被碎碎地敲着,现出许多小小的漩涡来;再后来,雨帘就织得有些粗了,水面上的水花一朵朵盛开,雨落到池塘里,咚咚咚地响。夜里,雨继续下着,人们枕着一片雨声入睡。
(选文有删改)
【1】请你用成语替换文中的加点词语,让文章更加生动。
(1)“共同努力”可替换为( ) (2)“急迫”可替换为( )
【2】文章第②—⑤自然段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展现了春日的生机和活力。
【3】文中画“___________”的句子生动形象,能够让人想象出很多画面,我们从中体会到了( )(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A.花儿们慢悠悠地张开了花瓣,一点点发芽、长大。
B.花儿们你争我抢,黄色、粉色、白色、红色的花苞都冒出了头,让春天也变得色彩鲜艳起来。
C.漫山遍野的花儿享受着春风的吹拂,为春天增添了一抹亮色。
【4】请你用“ ”画出文中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子好在哪里。(语文要素: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小贴士 可以从词语、修辞手法等角度来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古人赞美荷花的诗文确实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久早初雨,对像珍珠一样宝贵的水,她们一点一滴不沾唇。她们总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留给湖中的鱼儿。风雨袭来,她们紧紧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吹雨打,就是将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荷花。烈日吐火,她们个个撑开翠绿,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戏虾游。
荷叶作为药材,可以(qù)热清火。荷叶作为特殊的包装材料,不怕水浸
不怕油污。用荷叶煮成,碧绿清香,十分可口……
当人们指点、欣赏荷花时,荷叶从不计较,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论地位。她总是默默地工作,无私地奉献。
荷叶是美丽的,我爱荷叶。
【1】给短文加个适当的题目。
【2】下面是对“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这句话的理解,你认为第( )种是正确的。
A. 荷花不值得赞美。
B. 我只爱荷叶,不爱荷花。
C. 荷花值得赞美,但是荷叶更值得赞美。
【3】短文中,作者借荷叶赞美了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学会感恩
在林中小道上走着两个人——爷爷和小男孩。天很热,他们多么想喝口水呀。旅行者走到一条小河旁。(清 青)凉的河水发出(清清 轻轻)的潺潺声。他们弯下身子,喝了起来。
“谢谢你,小河。”爷爷说。男孩笑了起来。“您为什么要对小河说‘谢谢’?”他问爷爷,“要知道,小河不是活人,它听不到您的话,也不会接受您的感谢。”“是这样吗?”爷爷说,“孩子,如果狼喝了小河的水,它是不会说‘谢谢’的。而我们不是狼,我们是人。你知道吗,为什么人要说‘谢谢’?好好想一想,谁(须 需)要这个词?”小男孩(沉 陈)思起来了。他还有的是时间。他的路还很长很长……
【1】用“/”划去括号里使用不正确的字。
【2】根据短文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答案,把序号(字母)填在括号中。
(1)文中的爷爷在向________感恩。
A.小男孩 B.旅行者 C.小河 D.时间
(2)文章的结尾“他的路还很长很长……”中,“他的路”指的是_______
A.林荫路 B.旅行的路 C.小河边的路 D.人生之路
【3】本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
16、《爱丽丝漫游奇境》讲的是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和姐姐在河边看书时睡着了,梦中她追逐一只穿着背心的兔子而掉进了兔子洞,从而来到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她经历了哪些奇妙的事情呢?请选择其中2件简单介绍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家种荷花。(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荷花晚上不收朵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把花栽种在窗户外面。(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美或许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照要求改句子
1.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制造了文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帛比竹片、木片轻便。帛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修改下面的病句。
(1)我们上街买了许多东西,其中有铅笔、文具、笔记本和水彩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同学的帮助下,很快改正了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要在青叶间,长成长长的豆角。
2.运动场上有一根撑竿长长的。
3.这次活动全班同学大部分都参加了。
21、作文。
将标题填写完整,并完成作文。要求:字迹工整;语句通顺;写300-400字。
题目:未来的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